|
原标题:北京冬奥遗产:不只是一种象征,而是真正融入生活
- R" J5 l. m3 v3 T$ ^% Z( j+ e / x" z0 R0 ?5 F6 k) V) X& y6 J
一年前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本文图片 CFP; c! V0 `+ V$ D8 H& g3 s. O5 O
2023年2月4日,是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并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
6 H+ d6 Q; M$ K+ f8 ?, o 一年前的这天,国家体育馆“鸟巢”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当圣火在“巨型雪花”中燃起,那不同以往的点火方式,拉开了一届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大幕。 9 ~. @' N4 |; i$ L' ^/ W
一年后的今天,当全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北京冬奥会的“遗产”上,不少人蓦然发现,那些原本备受担忧可能无法充分利用的奥运场馆在“后冬奥时代”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Y: Q( V; s" J. ]6 ?- |
几天前,北京冬奥组委委托“双奥”遗产机构北京奥促中心,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以下简称《赛后遗产报告》)。在这份《赛后遗产报告》中,场馆遗产如今成为了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甚至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 I+ ^$ h, ]! r 四年一届的冬奥会是短暂的,但它所留下的“遗产”却在持续造福着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甚至是全中国,而继承了这些“遗产”的受益者们,不仅仅是生活在北京冬奥三大赛区的人们,也是每一位因为冬奥而享受冰雪乐趣的运动爱好者们。) A' r. d1 Z" D3 e- H" x4 H; d
8 O! C1 T) m5 w7 X0 u; a( O$ i
冬奥场馆成为民众“造梦场”。8 ]3 C" s9 a" r# P' j1 Y
华丽变身,它们是后冬奥时代的“造梦场”5 V1 ]$ I0 {6 C, u/ V1 C$ }# o6 h/ S
如何在奥运会之后利用好奥运场馆,一直是国际奥组委和各个举办城市组委会们都在努力研究的课题,而“双奥之城”北京就在冬奥会一周年之际,交出了一份值得全世界借鉴和学习的答卷。
) k% | l! Z0 [0 k( L( e) P 按照《赛后遗产报告》中国给出的数据,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一共12座竞赛场馆,其中有4座利用2008年北京夏奥会的竞赛场馆,其余都是专门为冬奥会特意修建的专业场馆。这其中就包括了因为冬奥而重获新生的首钢园滑雪大跳台,以及拥有国内唯一冬奥车橇赛道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
& n* j0 |1 T8 p# J) d+ c& k 尽管这些冬奥竞赛场馆都是具有明显季节性特点的奥运“遗产”,但它们却在过去一整年都持续发挥着它们的价值。8 B' Z4 V1 t) y
据《北京日报》报道,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早在冬奥会闭幕之后的4月份就正式对外开放,它们不仅仅成为了旅游景区,更是成为了大众感受奥运激情和运动乐趣的舞台。
/ T4 [3 u5 J8 a4 `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既有‘冬奥同款’、高难度的技术雪道,适合滑雪的‘发烧友’打卡,也有难度稍低的回村雪道,最近就有许多初级爱好者前来体验。”谈起冬奥场馆在“后奥运时代”的利用,延庆区区长叶大华就颇为骄傲,因为除了能够成为贯穿全年的大众体育娱乐场所,这些奥运“遗产”还将世界最顶级的赛事吸引到了延庆,“小海陀已经成为一个以滑雪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还获得了5年的赛事举办权。” ( K; ~1 M/ |) z. f, P- S
事实上,每一座冬奥场馆都在“后奥运时代”完成了华丽变身——“鸟巢”如今除了举办各类赛事和娱乐活动,也成为了3.4万平方米的冰雪乐园;“双奥老兵”国家游泳中心在赛后一个月就开门迎客,让大众体验冰壶的乐趣;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国际滑联卓越中心,致力于培养冰雪运动人才;冰球赛场五棵松体育中心成为篮球、冰球和滑冰的赛事新地标;云顶滑雪公园将多条奥运赛道降低难度,成为体验冬奥“同款赛道”的热门打卡点…… * C1 {. \9 r) y" [- ~4 l/ e
除此之外,在北京冬奥会周期里奏响“冰与火之歌”的首钢园,如今不仅成为北京的城市新地标,更是借着大跳台成为了大众对于奥运的“造梦场”。
0 \& `, t1 R9 h: N) \9 S1 L; n 从冬奥会到服贸会再到各种文化艺术展,首钢园在2022年一整年的入园游客量比2021年提升了大约7倍。而就在“后冬奥时代”的第一个冰雪季,首钢园更是将大众的冰雪热情推至极点。
d$ l. I9 r" j2 ` d& ?( k 据新华社报道,借着“首钢园冰雪汇”这场运动嘉年华,仅仅春节假期里,首钢园的入园人流量就超过了17万人次,总销售额超过800万元。
* F8 L0 i) Z! u 在3万平方米的运动场中,17个冰雪项目满足了大众对于冰雪的热情,同时也激起了不少年轻人对于冬季奥运的向往。
; S2 m5 ^9 e" w “这里是谷爱凌和苏翊鸣曾经征战过的地方,确实特别高,像悬崖一样。”一位年轻的运动爱好者在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出发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去挑战高难度的那种欲望,而那份冲击“更高、更快、更强”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中种下,“很多东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希望也能够像这些奥运冠军一样去挑战不可能。” 2 ~0 X0 d! H, m/ o+ d6 ^: T8 b, P
6 T0 _: z' v: O! i9 Y4 |
冰雪产业不断发展。* h1 p+ @: H1 v* U$ h! i& O# o
赋能产业,城市经济在冰雪中复苏
?: {+ k2 N9 E 从精英运动员的竞技场华丽变身为大众运动爱好者的“造梦场”,其实只是北京冬奥组委在交出的这份关于“如何利用奥运场馆遗产”的答卷中最基础的答案。当大众冰雪运动在这些奥运场馆中如火如荼地开展时,这样热闹的场景背后,是奥运遗产对城市经济的赋能。 $ b+ [- Y' a0 u( Z+ c
就在张家口成为北京冬奥三大赛区之一后,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的建设就让张家口进入了北京1小时经济圈,而张家口崇礼也就此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 & t6 H8 y# t' m- T
根据张家口此前印发的《张家口市冰雪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张家口市将加快打造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冰雪体育运动、冰雪人才教育培训、冰雪文化旅游、冰雪现代服务的冰雪产业全链条发展体系,力争2025年冰雪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5 f8 Z6 b/ Q6 G/ T$ l/ x" R
张家口崇礼区的各大滑雪场在北京冬奥会后第一个雪季的火爆场景,足以说明张家口在“后冬奥时代”的经济趋势和发展前景。 7 O7 Z! K. @2 [' `* d5 Z. d( O
“我们滑雪场仅仅‘开板’试滑当天就吸引了超过3000名滑雪爱好者前来体验。”张家口崇礼区富龙滑雪场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体育报》采访时就谈到了冬奥场馆遗产对于冰雪产业的赋能,而在崇礼区的各大雪场中,冬奥赛道又是最受滑雪爱好者们推崇的打卡胜地,据云顶滑雪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云顶滑雪公园在去年12月中下旬开放U型场地、坡面障碍技巧、平行大回转、障碍追逐、雪上技巧5条冬奥赛道后,众多滑雪爱好者都赶来体验。 . U! \& p% ^4 ^8 f1 {3 I9 a! z5 V
同样“热雪沸腾”的景象也出现在了延庆赛区的奥运场馆遗产中,据延庆区区长叶大华介绍,除了降低难度的“冬奥赛道”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运动爱好者们前来体验,延庆冬奥村也成为了旅游胜地,“延庆冬奥村还保留了冬奥餐,市民游客可以体验运动员餐食,还可以参观‘冠军房’,这些都是冬奥文化遗产的传播。”
7 [7 E5 {8 B1 m; X9 k 根据延庆奥运园区提供的一组官方数据,截至去年11月中旬,也就是在北京冬奥会后第一个冰雪季刚刚开始的时候,延庆赛区累计接待游客就已经超过18.5万人次,冬奥村客房销售突破了2.2万间次。5 Y6 s+ a' @3 g' ~( T% D" ^& [" G
“随着冬奥的举办,越来越多的延庆人在家门口吃上‘冰雪饭’。”叶大华说,从1987年龙庆冰灯节开始,延庆人就在寻找“以冰破冰”的方式,而如今,冬奥场馆遗产就成了“产业破冰”的利器,“今年是赛后的首个雪季,很多滑雪的发烧友来到高山滑雪中心,来体验冬奥的速度与激情。”
, A* y0 D# | r* H 就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中国兑现了“3亿人上冰雪”的承诺,但这只是中国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 v! ^5 h- i6 o* L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3)》统计,2021-2022年间,中国冰雪季休闲旅游人数为3.46亿人次,是2016-2017年冰雪季的两倍以上。报告预测,随着本地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和远程冰雪游复苏,预计2022-2023年中国冰雪季休闲旅游人次仍会超过3亿。7 k1 J, d* U, q( t# Y
而根据《赛后遗产报告》给出的另一项关于冰雪产业的行业数据,201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是2700亿元,随着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到了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已经达到了6000亿元,而到了2025年,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大赛区的共同刺激下,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有可能超过10000亿元。 ; h8 |8 Q# m3 ~+ [" g/ s- V4 ?# {
~8 @' Z' b% w" R2 Z' G0 u; m- T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0 c2 k( h: h1 f5 R8 T0 V% b
连接未来,环保和科技助力更美的生活
% X/ {" ?8 C9 _ 从满足普罗大众对于冬季运动的兴趣,到赋能冰雪产业刺激经济复苏,北京冬奥场馆遗产的价值和作用还远不止于这些。
6 X( i/ c, o) `2 h0 v; r 千百年来,奥林匹克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同时,也在致力于借助体育的“竞技之美”点缀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而北京冬奥会的这些场馆遗产,就在践行这个精神内核的过程中将其做到了极致。 $ } C3 i- }/ {' y* c2 }; M
事实上,在建设“最美奥运城”的过程中,延庆赛区总规划师兼设计联合体总设计师李兴钢就“节约”、“低碳”和“科技环保”的理念融入他的“胜景几何”设计之中。 & [' ]7 w1 B4 X6 f( U
“所谓的‘胜景几何’,就是要强调人工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的交互和共生,创造一种人和自然相融共生的空间。”李兴钢曾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分享道,比如在通往高山滑雪中心主要道路上的路灯,完全没有铺设电缆,而是利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路灯供能,此外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山顶出发区,也没有像国际上的类似设施,设立在山顶之上,而是稍微降低了高度,“卧伏”在顶峰之下。 5 z; n7 S8 h, G- _9 N; x7 I( A
“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的,我曾向国际专家介绍,它是一个天然的避风保温的设计,可以受到山体的保护。”
: r6 |3 p* U, T, S" Z3 Z4 C 正是从赛区设计阶段开始就将“绿色环保”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才能够在“后奥运时代”的这一年,为生活在这两个赛区的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 I7 c7 w, b4 F9 A9 g# h9 s: J
李兴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延庆赛区不仅是一个100%使用风电、太阳能电力的绿色清洁能源赛区,也是一个水资源全部实现自我收集处理再利用的“海绵型赛区”。# ] r5 o; Q' z" g
更重要的是,在2016年延庆赛区动“第一锹土”之前,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极具前瞻性的工作: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对赛区内动植物分布进行详细摸底,摸清了赛区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并且精心养护着300多亩迁地保护基地中的植被。 % J& Q5 l1 y- _+ @
这也就意味着,奥运会的举行不仅没有因为兴建场馆而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在奥运结束之后这些场馆的绿色和科技还能持续改善赛区周围的环境。
5 F2 l/ ]0 l, Z, B% J/ |9 | 延庆赛区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于奥运赛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整个北京冬奥会的缩影。根据《赛后遗产报告》显示,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赛时全部场馆的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北京市和河北省主办城市政府捐赠林业碳汇,多家合作伙伴赞助碳中和产品,北京冬奥会赛事结束时即实现100%碳中和。赛区间利用京张高铁进行高效安全转运,赛区内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赛时车辆中占比约85%。 " M# \- P4 j1 E1 _: D4 r
那些曾经见证过奥运健儿们辉煌时刻的冬奥场馆,作为奥运会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将长久承载着人们对于奥运故事的回忆。而北京冬奥会的这些场馆,为“奥运遗产”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不再只是一种象征,而是真正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帮助更多人通过感受运动的乐趣享受到生活之美,并且成为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助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