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H8 N1 p. m3 j; _ 2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4例,其中,1例XBB.1,1例XBB.1.5,5例BQ.1.1,1例BQ.1.1.17,4例BQ.1.2和2例BQ.1.8。较中疾控1月25日披露,“1例XBB.1.5”为本周期新增变异株病例。
/ c6 I# L* C- U3 F+ @ 通报一出即引发广泛关注,“国内首次检出XBB.1.5毒株”话题火速冲上热搜,随后“近期又开始发烧是否等于复阳”“XBB.1.5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等话题也再度引发讨论。
' |9 g+ C: y# t7 D 此外,针对“西湖区某小学二(3)班多名学生感染新冠”的传闻,20日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发布通报称,截至2月19日18时该班共计10位学生出现发热症状,在家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初步考虑为新冠感染。学校根据乙类乙管处置预案,向疾控部门进行了报告并发布了班级停课4天的通知。& k( j! z* V: W9 G5 \7 M: V
据当地疾控部门流调显示,抗原检测阳性的学生均无新冠病毒既往感染史,为首次感染,目前症状平稳,精神状态良好。$ v- ~( j& R# p" Q2 x* ]( j/ `. z
另外,据20日杭州日报从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了解到,拱墅区某中学共出现5例,均为新冠首次感染。
1 h/ x8 |# i ^# U; K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异毒株是否会引发新一轮感染?
# i& v O* W; A0 I( L 尚无迹象表明会引起大规模传播8 k: O, U/ y3 F7 Q. A* T8 L
XBB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随着XBB系列子代亚分支在美国等国家流行比例逐渐增加,XBB衍生的子分支XBB.1.5相比XBB其他亚分支,其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强。8 z+ [$ P1 u5 Z
中疾控去年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检测的情况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6日,全国共报送16931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3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0.4%)和BF.7.14(28.9%)(表4-1)。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其中,1例XBB.1,1例XBB.1.5,1例BQ.1,5例BQ.1.1,1例BQ.1.1.17,4例BQ.1.2和2例BQ.1.8。3 I; t) e# h1 M; A
事实上,XBB.1.5并不是首次出现在我国,早在2023年1月初,上海就在境外输入病例检测中发现XBB.1.5,但仅在极少数入境隔离人员中检出,没有在社会面上造成本土传播。所以此次检测应该是“中国内地首次检测出XBB.1.5本土感染者”。
8 x) q' l1 E& ^' V- G+ }" F9 p( } XBB.1.5属于XBB的变异毒株,与XBB毒株相比,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力都有相应的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XBB.1.5将会引起大规模传播。新冠病毒新增变异株是否会大面积流行,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变异株的传播性和致病性;二是人群的易感染性。除此以外,社会、自然等因素也会影响病毒的传播过程。
/ n+ J8 n0 O" K7 W$ T* C
1 C S/ Z6 F! h" k- e “目前中国10多亿人群在短时间内集中发病后获得了自然免疫,相当于普遍接种了一次疫苗,而且这次自然感染免疫是在全国已经接种34亿剂次疫苗的基础之上发生获得的,我国易感人群已经不足全人口的10%。”著名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表示,我国的自然感染率高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免疫屏障。9 U) ?, A6 J4 E8 s$ N3 ]5 t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也公开表示,“我国在前段时间已经有较多人群被感染,形成了一定的群体免疫,所以目前不太可能引起新一波的流行,短期内也没有迹象表明XBB.1.5会在我国引起大规模传播。”' ~! B2 _9 ]+ {- o+ g4 \
不少民众担心,XBB.1.5会像此前网络声称的一样攻击人体的肠胃系统引发腹泻,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博士冯晔囡公开表示,感染新冠病毒以后,肠道上皮细胞会受到病毒的侵染,所以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相关的一些症状,但这也与个体差异有关。近期受到关注的XBB.1.5,并没有证据提示它会比其他的毒株更容易引起腹泻或者其他胃肠道的症状。
" R! v* E+ s7 F 新冠短期不会消失 需持续监测毒株$ C4 P: \1 [9 K9 x+ w& t( b* J- e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感染XBB及其亚分支的致病力以及导致的临床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差异不大,重症率和死亡率也没有明显增加,无需对这一毒株进行“特殊对待”。& S$ l: Q' `' i! o b. h
“同样是奥密克戎毒株,现在的BA.4毒株和BA.5毒株(BA.5包括BF.7和BA.5.2),其死亡率和重症率远远弱于去年11月份发现的BA.1毒株,这个演变经过了整整12个月。”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也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自己推测致病性会继续减弱,根据目前观察病毒突破感染能力增加,致病性仍是减弱趋势。- K% A# _7 b/ \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第一轮感染高峰已经过去,但新冠疫情在短时间内并没那么容易消失。根据国外大部分地区的数据,大多是在一波疫情之后,过两三个月就又来一次小的疫情,甚至有的地方是每隔3到6个月就来一次疫情。李侗曾表示,“所以,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这样一次大的疫情高峰,那么下一波是什么时候出现,会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都还不知道,我们只能是说做好这方面的监测,同时,也提醒这些脆弱人群,他们要更好的防护自己。”
( U8 t- ]+ k0 O6 k& d. x* ?
1 |+ J+ f& L$ t* J. h1 T 此外,接种疫苗依旧是预防新冠感染最重要的手段。目前有两类人群需要尽快接种疫苗。一是这次集中感染潮中既没有进行过序贯疫苗接种又没有被感染的人群,特别是其中的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二是儿童,特别是刚满3周岁尚未接种疫苗的儿童,这类人群务必加紧接种。
& R5 y& Z, Q+ n I/ y. J 而考虑到时间的推移,疫苗的保护力可能有所下降,2022年12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方案中除了较为熟悉的常规肌注疫苗外,还批准了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简称“鼻喷疫苗”)可作为第二剂次加强免疫的选择。* u0 A: l) ]9 _) I1 y# ~: \
而除了接种疫苗,加强对变异毒株和疾病严重性等情况的检测也同样重要。病毒学家常荣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冠目前有300多种变异毒株,未来不太可能演变出德尔塔(Delta)这样致病性强的独立变异毒株,但是加强持续对病毒的基因测序检测仍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干预的手段早发现早扑灭。”5 w& C, F( C$ `; q7 F
对于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民众无需感到恐慌,但仍需坚持良好卫生习惯,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等防护措施,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