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互联网医疗,该如何活下去?
2 J2 \& u* i0 v# c% H# f
; j0 F/ j& S# K6 q# U3 X" V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F( z6 j% U# a9 F9 {( l 文 | 银箭财经
0 q0 o& o: {$ W( n) |) i- ~ 近段时间,随着国家政策方面不断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加码,互联网医疗赛道又迎来了一轮利好。不仅相关上市企业股价上涨,各大创业公司也都赢得了投资市场的密切关注。
/ k9 \. J. V$ @ 然而行业前景的美好,并不能让我们忘记,当前绝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仍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相比于未来发展潜力,如何活下来,或许才是现如今最值得思考的问题。1 d) _4 V- a) G9 s& N
01 细数互联网医疗的四大主流模式
" |) p5 c' y* P7 e* X 综合来看,现阶段的互联网医疗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按照各不相同的市场切入口,大概可以将当前互联网医疗企业进行简单归类——0 S: i$ ~6 G* h) Y5 U# h* c' s
1.围绕药物出售的“互联网+电商”。7 T' W) n. e) ]
医药电商,或许也是互联网企业最容易介入、变现效率最高、最稳定的商业模式。作为互联网电商经济的垂直细分,借助互联网营销思路,在拥有充足流量和用户的基础上,以零售电商的底层逻辑,去构建医药产品的转化模型。
* x% N; h% b9 e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涉足互联网医疗领域相对较早的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一线品牌。尽管随着时间推进,他们大都已经发展为综合医疗服务平台,但细看财报信息,医药电商零售依旧是难以撼动的核心营收业务。- {% Y3 U/ H! K5 m* f6 m: S
例如阿里健康,其业务板块大致可以分为医药自营、天猫医药平台和新零售。根据2022财年财报,报告期内,医药自营业务总收入179.11亿元,占总营收的87%,以阿里健康品牌进行运营的自营药房,通过销售药品带来的收入,在其中占比64%。1 \' Y; m9 ~2 i4 d+ h0 l6 G5 r
对于没有互联网大厂做资源背书的企业而言,医药电商同样也是主要的业绩驱动。例如在2022年9月上市的叮当健康,根据今年3月份其所公布的财报,2022年全年营收43亿元,其中“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收入,就占据了42.02亿元。
8 q$ h, }" U8 t$ ]" X 2.打造虚拟医院的“互联网+医院”。$ T( L# O+ L. e
互联网医院也可以称为“云医院”,顾名思义,也即是转变医院的传统医疗模式,将线下医疗资源转至线上。一般而言,在这种模式中往往是由线下实体医院为主体,进行线上医疗服务过程中,互联网企业的作用,更多还是提供平台技术支持、云计算服务、大数据分析应用等辅助功能。
1 |/ h4 D0 B; C$ ^ 不过自2019年开始,国内各个省份逐渐放开了互联网医院牌照后,互联网企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内已审批设置的互联网医院已经超过1700家。
% B5 u' s+ Z2 t3 z5 U; X5 p 只不过在没有医院充当主体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似乎缺乏在这一方向上有所突破的驱动力。例如北京市首张互联网诊疗资质执照获得者,也是被称作国内第一家互联网医院的微医,就在2021年冲击港股时遭遇失败。/ A& ^$ D. Y: T
3.主营医学检验的“互联网+检验”。# a# o7 l( Y/ ?7 g, u! L
虽然在核酸检测的红利退潮后,医学检验企业当前颇有被唱衰的倾向,但是纵观国内医疗体系,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市场仍旧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 _. F7 s& \! V& H: e: i) b
综合统计机构的预估,当前,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年增长率约为30%,预计2024年将突破800亿元的规模。并且在未来五年间,市场规模仍将保持20%至25%的增长速度。
, m. Y6 N v2 u6 B! c 而且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健康检验、康复检测等针对老年群体的业务需求也会进一步扩大。再加上近些年国家为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抑制过度医疗行为,促使医院检验项目价格下调,未来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提升。6 W: Q4 Y& h& b6 B) q9 |# y; R
就像2023年3月中旬与银川卫健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迪安诊断,今后的互联网医学检测企业,或许都有机会参与到各地区医疗体系之中。
1 V' _! Q+ @* i) Y6 e4 }, X 4.汇集核心诊断资源的“互联网+医师”。# p" W! M" v0 F9 c8 x
其实剥开医疗体系的深层逻辑,直观来看也可以简单拆分为“医师+医药+医疗”。每一个被拆分出来的环节,都能够与互联网经济思维产生化学反应,进而延伸出垂直细分市场,以及新的互联网医疗切入口。( \8 i- t; w, @' _# f5 k, F
就像是在2023年3月26日通过港股聆讯,被誉为国内最大在线专业医师平台的梅斯健康,就是这一垂直细分中的典型案例。不同于医药和医疗所面向的C端零售市场,这一互联网医疗模式面向的是医师和医疗器械公司,也可以理解为ToB生意。
/ n0 U( V' o2 \ 由于跳出了传统医疗模式的限制,专注于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解决方案,以及医师群体的平台解决方案,并不涉及具体的医疗资源分配。与之相应的,梅斯健康在2021年已经取消了线下医疗产品的零售业务,这也是为数不多不依赖于医药电商的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 V$ {' U/ F) Z. M$ _$ k; m( ^0 ~ 目前互联网医疗市场中的大部分企业,大都是围绕以上四种核心发展方向,对运营和未来进行长远规划。! |, M% v, s6 c1 b# n) }# o
尽管随着市场切入口的各不相同,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各有差异,但若是将所有的困难放在一起,不难看出,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同一个原因——亏损。
# }% a! E, p; d) M5 a; p 02 互联网打法“水土不服”,企业亏损成行业常态 ' F) i6 n. t* T6 k: U) n
互联网医疗的盈利困局由来已久。2 H) ]; ]1 c- A7 a, s" z: T
从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大量互联网医疗企业都开启了IPO冲刺的道路,然而时至今日,成功者寥寥无几。而且在招股书披露之后,整个行业的亏损状况也被彻底放在了阳光之下。
! E$ b! F/ _! }# g1 O% V* x 例如一度被视作“第四巨头”的微医,在报告期的3年内就已经连续亏损将近80亿元。如果2021年和2022年仍旧没能止住亏损,或许时至今日的亏损已经达到了百亿水准。
- ^, Z1 p2 [5 t Y9 x/ i; W6 F 主营院外患者服务业务,曾获得腾讯、红杉资本等知名企业投资,在2021年10月15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圆心科技,同样出现了长期的亏损。综合财报信息,圆心科技在4年间连续亏损了13亿元左右。
; x& @/ I. Z, I% d* ]: M: y4 M6 R 与之同一时期开启IPO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中,目前也只有叮当健康上市成功。然而即便如此,两次申请港股上市的经历,以及4年中连续亏损将近29亿元的盈利困境,依旧未能彻底打消投资市场对叮当健康的质疑。* d V; ~' }7 s% D" n# I. ?2 ]
这样盈利艰难的情况同样存在于头部企业之中。
% S. j& m. d# M0 F7 [0 V 平安好医生连续亏损近8年,在前段时间发布的2022年财报中,亏损数字虽大幅收窄,但仍保持着6.11亿元的亏损;阿里健康在2021财年实现自2014年之后首次盈利后,2022财年再度陷入亏损;京东健康虽然在2022财年实现盈利,但在2020年亏损172亿元、2021年亏损11亿元的负积累下,或许依旧很难扭转亏损势头。; C/ j* Y0 f, u
亏损现象成为行业常态,只能说明互联网医疗尚没有走通盈利模式。烧钱做市场,挤垮对手掌握决定性市场份额后,再通过细化业务和付费服务来进行转化的互联网打法,很可能并不适用于医疗行业。
3 z7 i/ }! S5 g; U- T+ l 最直接的,莫过于用户拓展的流量费用,已经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成本大头,即便是阿里、京东和平安,多年的亏损之下,或许也有着获客成本攀升带来的影响。只不过因为拥有足够稳定的流量入口,相比之下稍显从容而已。) \9 k8 @1 W* _+ @ E9 T
再者,就是以“卖药”为主的互联网医疗业务,正在逐渐丧失想象力。从投资市场对待IPO企业的态度就能揣测一二,大量以医药电商为核心营收的企业都卡在IPO阶段,而梅斯健康这样摆脱医药销售的企业,反而能够快速获得认可。 N9 l# t( l7 k N2 K3 [ y3 H
因此在我们看来,如今虽然大环境逐渐利好互联网医疗,但是对企业而言,如何早日摆脱“卖药”,找到新的核心业绩驱动力,才是关键所在。
O K& d+ U4 ]- F( q; c/ F 03 未来在AI,当下在“儿童”?
- D, ?' Z/ L. K 其实从国家政策所鼓励的方向,就能看出下阶段互联网医疗的突破口在何处。8 @' u' g6 j! F. h8 o
在前不久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中,除了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重视,还提到了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 r1 \* c4 i! |8 ~- u V 很显然,未来的互联网医疗,最核心的竞争力还在于科技水平。对于新晋涉足互联网医疗的企业而言,这也意味着在“卖药”之外,企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也更值得坚守的选择。
( b0 B) i2 C) j: B; u# S 毕竟不同于营销运作为主的企业运营模式,专注于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的企业,往往会在市场表现上缺乏优势。快节奏的经济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情况在偏科技向的企业中早已普遍存在,几乎可以预见,科技企业在未来数年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
& |8 T4 o/ J7 T 同时,政策对科技赋能的鼓励,也让尖端科技细分之下的AI再度成为焦点。仔细分析其适用场景,AI的高度可塑性,几乎可以广泛用于“医师+医药+医疗”的各个场景之中。) z7 Y! K7 g% ]5 m; O. y
医师相关场景中,AI可以有效提升医师群体的知识储备量,缩短医疗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损耗。就像ChatGPT发布后对论文、绘画等多个领域的冲击,至少在现有医师评级体系下,AI技术的确具备催促革新的空间。+ ?" J7 f$ r( k. y) q
在医药领域中,AI也可以有效缩短药品研发过程,加速产品线的更新速度。同时在销售环节,AI对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应用的效率,也会出现质的飞跃。" U& G- e' L2 E( |3 [+ A
相对而言,AI对于医疗技术的提升,应该是最为显著的。由AI控制的手术、临床诊断、医学检验等功能,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减轻医师压力,同时也能够减少医疗误差和人力成本。3 i+ v7 q% x4 [9 t `
可以说,对科技和AI的注重,更主要还是为了加速降本增效的实际落实。
* {1 o( {, n6 w! p 不过落到实处,尽管已经有很多上市企业都开始加紧布局“AI+医疗”,但以当前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经营状况,盲目追求对周期长、转化慢、投入高的科技研发,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1 x! n1 e- I5 G% P 根据天眼查的行业数据,现阶段“AI+医疗”相关企业共计734家,其中大部分都是未上市、无融资的状态。5 g3 ]- r8 y" M
站在“活下去”的立场上,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当前最好的选择,或许还是在儿童医疗市场寻求突破口。1 p0 e3 c z; Y
虽然消费群体对线上医疗已经不再缺乏认知,但对线上诊疗效果依旧缺乏信任。现阶段互联网医疗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培育市场,只有形成消费惯性和稳固的认知,才有希望找到更多盈利的可能。+ A+ y/ [! ]1 A7 t: q! t
而考虑到儿童普遍对医院存在恐惧心理,以及对网课等线上渠道的熟悉,线上诊疗正在成为家长的首选。以此为切入,不仅能迎合市场需求,也可以提前抢占未来主要用户群体的心智,以此为契机缩市场培育周期。
( W3 w8 n3 ^3 F( c# W7 |: _' r 无论如何,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能够熬过当前的困境,等到未来降临的那天吧。
: \3 A' ?2 v7 w 参考资料:
" [) e1 f. B3 P H6 e - U5 E! M/ ?. S- G5 f r# p
% v, W/ I- v6 E" t# O& w! W' _
- 《“互联网+医疗”能玩出什么》——新华健康
d6 s) }1 l" s. l8 ] - 《“互联网 + 医疗健康”迎政策窗口期 上市公司抢滩“AI+医疗”细分赛道》——财经网 + A p! S. N3 s0 [7 k# h1 p
- 《互联网医疗之辩:盈利模式仍是终极“难题” 移动医疗行业真的难以撼动吗?》——每日经济新闻 * t9 y+ X' C$ B# C, u6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