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发生了很多大事:神舟号发射、澳门回归、QQ上线;世界人口达到60亿,全球担心“千年虫”。
4 m5 E3 T+ U9 L3 u2 ?& X那一年最火的国产电影是《没完没了》。影片中有这么一段,旅行社阮老板为了拖延工钱,对包车司机韩冬说:“现在旅行社竞争这么激烈,我是接一个团赔一个团,不接团吧我就得关张,接个团我就像请客差不多。”3 ^* K+ v: n0 O8 B3 R/ a& D
阮老板当时不会想到,旅行社的好日子就要来了。因为就在电影上映的那年,中国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一个让人心心念念的词——黄金周。
6 \% c1 @+ s" C! T! v( N9 \黄金周改变了中国人
% d. W0 I/ ]3 @1 I* S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公布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三个7天长假。
H' N3 { G% e$ l# @三大黄金周,由此正式诞生。它成为中国旅游消费的新亮点,也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制造新话题。1 s5 B* D9 v0 V" U F
虽然早有准备,第一个黄金周激发出的出行热情,还是让人吃了一惊:1999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要知道,当时国内旅游全年收入为2831.92亿元,一个黄金周,仅仅7天,就占去了二十分之一。
! P) |( T1 m9 R( N* ]! c8 H回看黄金周诞生的背景,不难理解。彼时的中国,经历了超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最早“下海”的一部分人已经富了起来,对作为精神消费的假日旅行,有了迫切需求。, ~$ T; a8 s: W- E
据《199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到1999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24.92万个,其中旅游住宿设施23.70万个;旅行社7326个,旅游车船公司和主要旅游景点等其他旅游企业4882个。旅游,带动的不仅是消费,还有生产和经营,以及被打开的生活。' y& n1 S. n& W6 H
到了2000年的“五一”黄金周,国内旅游已经高达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1亿元;当年的“十一”黄金周,国内旅游更是高达5980万人次,直接比上年翻了一番,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元。! m! k4 ? Z2 r: n
此后几年,黄金周假日出行之火爆,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中国人的新世界仿佛被打开了,处处人流、车流涌动,这可能是几千年来的古老中国,都难得一见的景象。毕竟,旅游这种事儿,我们之前也只能在李白、王维的诗里想象一下古人的脚步。3 n3 F0 K% g+ v7 P, c, }3 E0 u* x
可以说,二十四年前开启的黄金周,在现代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是时代的符号,也浓缩了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和精神气质。
3 {- K9 c( g# M走出“黄金时代”的黄金周
. y/ B/ c! F, G: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一骑绝尘,让世界刮目相看。问题也随之而来——黄金周,越来越“挤”了。( f/ V: O# Z5 b% x2 |- \8 v/ Y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2004年年底,许巍《曾经的你》火遍大江南北,有人因此戏称他为“旅游推广大使”。彼时的黄金周,已经开始显现出一些“过度”现象,全国部分旅游景区不同程度出现交通拥堵、人群拥挤现象,相关地方的假日办及时启动了紧急预案。* Q$ X w- O5 p
2023年4月28日,上海虹桥站迎来大客流。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6 k% E% p/ W1 b! g: }" f) f" Z& X# J
3 ^: p- P0 k# w8 ]8 D# a以2005年的“十一”黄金周为例,当年10月4日,北京市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6大景区均超过了最佳容量,其中故宫和雍和宫超过了最大容量。这表明,黄金周的旅游热情,已经开始让景区感到压力。5 i" Q7 o8 h( @5 G, I
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5:双稳健政策下的宏观经济走势》报告正式提出建议: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以蔡继明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认为,黄金周制度该功成身退了。不过,对于是否取消五一黄金周,在网上引发了强烈争议。' j7 i; u7 w( [5 Y: \9 K4 A" P3 h. d
支持取消的认为,黄金周已经完成了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历史使命,不断膨胀的旅游人群已经让交通、住宿、景区等不堪负重,衍生出了诸如卫生脏乱差、安全事故多发、景区被破坏、旅游体验差、接待地居民生活受打扰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到了“弊大于利”的阶段。
. @. f! Z- F& G$ v5 y* d# c反对者(如时任广东省政协委员祁海)认为,“一些人认为黄金周弊端明显,是因为只看到黄金周的旅游、交通等问题,却没看到其休闲价值、家庭团聚的独特价值。”
& C7 g; X' H' Q为充分吸纳民意,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就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超过80%的网民赞成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即使在争论较大的将“五一”调整出的两天和新增加的1天,用于增加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问题上,也有超过60%的网民表示支持。 X5 L$ [, T" P+ f9 |4 ~
最终,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改为小长假,共3天。而在“五一”之外,结合民众对传统文化节日省亲、团聚的需求,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放假总时间由10天变为11天。自此,“五一”黄金周开始瘦身:放3天、4天、5天的情况都有过。
7 l2 z9 o" p/ r6 U) ?瘦身后的“五一”黄金周,更适合中短途旅行。2008年后,自驾游开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那也是私家车大量进入中国家庭的“车市黄金时代”。
/ ?. X7 C5 O0 C- o同是在2008年,《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正式施行。其中第三条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一些学者将年假制度称作“个人黄金周”。 {' H6 o ]7 L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至今日,落实带薪休假依然是一个不断被舆论提及、呼吁的话题。“有年假但不敢休”“看大家都不休,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休了”,这类现状让很多人的“个人黄金周”,只能躺在公司的年假制度里。
' d4 y$ Q% Q- w* ~黄金周,未来何去何从
# J5 h8 e# J: F( A) T假怎么放,可能是世界上最众口难调的话题。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近些年来,舆论对“调休”的争议越来越大。5 r5 U' B: T9 u! P9 U7 q2 ~
就在4月17日,“能不能接受五一放一天不调休”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有媒体设置的#不调休,五一仅放一天你能不能接受#网络投票中,45.6万人(共有82万人投票,占比55.4%)选择“能,放过周末吧”。这种吐槽的声音,往往会因为假期前后要连上6天班被放大。: ~9 S I$ Y/ m. ~* Q( c7 X* A! [* [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真要取消“五一”“十一”的调休、凑假,按实实在在的天数休,同样会引发巨大的争议。毕竟,在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实的情况下,凑出来的长假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很宝贵的。
( L% F- N3 @2 s! S, V2023年4月27日,南京,夫子庙景区,游客人山人海。视觉中国 图 ^1 q B1 B$ `& a, t# q
& u D/ V" V4 z4 j( _4 V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琪延曾表示,政府部门对于假期的设置、调整都是有所权衡考虑的,一方面不能假期过多影响正常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给大家拼凑出更长的假期以便出游或走亲访友。这也是为什么,“调休”一再被吐槽,但是替代方案还难以形成。
! w, @0 G; Z j* k* Q5 l- v* l# [而且,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产业的变化、职场的变化、社会心理的变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假期制度的走向和变革。
, ], @% C% s# D4 A+ ?! k' F有研究论文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天休假天数,会增加210元的旅游花费;增加一次旅游次数,会增加3280元的旅游消费。另外,带薪休假期间旅游,对旅游花费的影响最大,在此期间去旅游的群体比不去旅游的群体多5570元旅游开销。
7 i p0 B- f1 ~. o3 w$ V# l新场景、新需求、新问题正在不断催促变革现有的休假制度。带薪休假,或许是破局当下假日模式的一个重要切入口,一方面是落实现有带薪休假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让广大工薪阶层更加自由、分散、多样化地休假,黄金周的很多“问题”或可以迎刃而解。
' a0 |: a( Y/ d+ E日前,福建厦门一公司发布通知“取消所有法定长假调休,补班改为休假,不鼓励加班”,迅速冲上热搜,不少网友表示羡慕嫉妒。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有闲,就像菜有盐,生活才有味道。
6 F5 u# K8 \$ h2 ^人是万物的尺度,当然也是节假日的尺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假日的调整和设置,应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照顾最广大人群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或许,这是二十多年来长假制度的实践,传递给我们的最真切的经验。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