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拉萨3月26日电 题:昂首阔步向未来——写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
: I6 E& w2 v2 F5 \新华社记者 多吉占堆 张宸( Q' n0 `; R# r: N/ K: C, I4 Y
本年藏历新年第一天,家住西藏林芝市巴宜区的87岁老人达吉,和往年一样接到新年的第一桶水。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她,无比珍惜当下的幸福生存,期盼这幸福像流水一样绵延悠长。
9 M3 n) Q1 }+ L, h1959年,西藏举行了影响深远的民主改革,雪域高原告别旧制度迈入历史新纪元。像达吉老人一样的百万农奴,在这场改革中得到彻底解放,沐浴着新时代的暖和阳光,成为本身命运的主人。/ G* j5 T8 q' r# b) e
民主改革:历史洪流不可阻挡
7 K2 ]* O r7 N! G/ G历史的脚步迈进20世纪中叶时,奴隶制已彻底为现代文明社会所唾弃。而在西藏,还有百万农奴在封建农奴制度下戴着沉重的枷锁。
7 Y) s& u+ J) G& D7 ?# l# O1959年之前,占西藏总人口不敷5%的农奴主占据着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把持着物质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挣扎在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中。
4 ]8 l. Z& m& |& G3 E9 P6 P“活永久干不完,饭永久吃不饱。”为了填饱肚子,达吉要租地种粮,收获要分一半出去,每年底需借粮度日。“喝酥油茶就放一块酥油在茶杯边上,吹到一边喝一点点,很长时间再喝都有酥油的味道。”5 J1 Z( f# b+ H8 j6 C" y! P5 e
“阿爸登增啦!请你对我讲,我未见一粒粮,怎么酿成千斗债,这样的苦,这样的恨,何日见青天……”这首西藏民主改革前传播的歌谣,真切地道出了广大农奴的心声。其时,几乎全部的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有的人几辈子也还不清。拉萨墨竹工卡农奴次仁的祖父借了1400斤粮食,仅利息就还了18年,他父亲接着还了40年,他接着父亲又还了19年,可领主说他们还欠280万斤。
8 C5 Z6 w2 \9 ^6 s0 A9 N& W, g% H 影戏《农奴》剧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g+ k8 o0 p+ v' O6 `+ d" |! b8 p
农奴们承担最苦的劳作,却只有最便宜的生命:旧西藏法典规定,上等上级的人如王子等,其命价为与其身体等重的黄金;而劣等下级的人,其命价为一根草绳。农奴主占据农奴的人身,把农奴视为私有财产随意举行生意业务、转让、赠予、抵押或互换,动辄实行断手、割耳等酷刑。! U# m) x/ R7 J+ A/ o, H8 F3 A
“宗教权势在政教合一制度下恶性膨胀,消耗了大量人力资源和绝大部分物质财富,监禁着人们的思想。”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小彬说,“其时,达赖喇嘛既把握着农奴此生的生杀予夺大权,还从思想上把握着他们‘来生’的命运,既是西藏的统治者,又是最大的农奴主。”( j Q) w/ r- m' f7 ] b9 y" X5 S, Y
恒久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使西藏社会日益走向清除和衰败。到20世纪中叶,广大农牧区的农奴反抗和遁迹事件逐年增多,许多原先乡村繁盛的地区变得荒凉颓败,封建农奴制在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中走向末路。, r, o, z! v2 z5 |
“封建农奴制度是西藏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实现现代化必须推翻整个封建农奴制度。繁重的经济聚敛,让西藏不可能产生新兴的产业、新兴的经济,广大生产者既没有这种自由,也没有这种可能。”王小彬说。
4 F% L3 v% H$ ~% f1 l- a Q, F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进藏时,西藏广大人民要求举行民主改革的心情就非常迫切。他们哭诉所受的痛苦,焦灼地探询:“噶厦和反动贵族把我们害苦了,什么时候开始改革?”拉萨的65名农民联名给达赖写信:我们都是种地的农民,比任何人都更焦急地渴望实行改革。连一些上层贵族都说,照老样子下去,过不了多久,农奴死光了,贵族也活不成,整个社会就将毁灭。4 K* h( y. U% P* U! m1 c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在国外反动权势的支持下,悍然发动武装叛乱,被坚决予以平息。当年3月28日,国务院下令解散了压迫西藏人民数百年的西藏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牢狱,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蛮横刑罚,随后公布解放百万农奴。6 N- R- v8 ^/ s
“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西藏民主改革带来的农奴解放,比十八世纪美国废除黑奴对世界的影响更大。”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说,“相较西欧资产阶级的人权斗争,西藏彻底解放农奴,废除封建农奴主的土地全部制,废除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实现和维护人权的广泛性、彻底性和完整性,为世界废奴做出了史诗般的贡献,这是世界人权史上的巨大进步。”
+ f8 }2 l$ T. T( h9 `$ U制度更迭:百万农奴翻身作主人. t# A) q0 Y1 k' ? U
民主改革拉开了西藏波澜壮阔的发展序幕。& U) ^2 b4 j9 K) T& _4 r% M* O
这一年,百万农奴分到了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他们站在属于本身的土地上彻夜狂欢,在熊熊的篝火上点燃方单和债约,在无垠的大地上载歌载舞,放声歌唱。' e! X J. p' ~ Z5 M+ w' r
99岁的巴珠老人(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h( P6 b* J" q3 }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采访中,提到民主改革,99岁的巴珠老人不由得哼唱起这首歌曲。分到了地步、农具和房屋后,巴珠老人当年就结了婚,靠本身的双手过上了不再忍饥挨饿的生存。
! D. O8 n% O H* w7 a" e. K; D6 |“如果说废除封建农奴制让西藏的人民得到了新生,将生产资料平分给农奴,则最大限度唤醒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产热情。”西藏大学西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图登克珠说。( n6 l! M) U7 ?4 p! o5 h. G7 Y F
刚分到土地时,因为小孩多,达吉只能在天亮之前把家务活干完,打理好小孩的吃穿,天亮之后再去干农活。虽然连轴转特别累,但老人说本身看到了生存的希望,“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开心”。“我现在还留着其时的土地证。”达吉老人说,“那是我们幸福生存的开端。”; u; p' I; J0 O2 n( P
克松社区村民在参加春耕仪式(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 m3 }' I0 Q! h, R本年70岁的山南市克松社区群众多吉,分到土地后,每年都要看春耕的第一犁。“每次看到土地翻滚,我就仿佛看到了青稞麦浪。”多吉说,“这种靠双手填饱肚子的踏实感,让品行外幸福。”4 H2 V" ~% Y% q# c
生存在新制度下的人们,被新生的热情催化出无穷的创造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
) l" h! j/ Y3 {) a- g) G$ B% ~民主改革后不久,年仅25岁的次仁卓嘎成为一名藏毯编织工人。“民主改革前,女性社会上没有职位。”次仁卓嘎说,“我当上编织工人后,无比珍惜这份工作,刻意肯定要干出样子来。”凭着这份豪情,次仁卓嘎厥后成为拉萨市城关区地毯厂厂长,将原有的20余种传统藏毯图案扩展至几百种,动员厂子增收数十倍。
) g$ G! B' F" ], b& m过去由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把持的受教育权,也进入平常人家,昔日的农奴和他们的后代中,一批博士、硕士、科学家、工程师等脱颖而出,许多人成为西藏各行业的佼佼者。& |% ]- q+ X4 J
西藏藏医学院硕士毕业生欢庆顺利毕业(2018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 q% l3 P- M6 z! W$ U$ R1960年,农奴后代贡布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藏族人;1986年,农奴后代格勒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藏族博士;2017年,西藏培养的首批4名博士研究生从西藏大学毕业……60年来,曾经的农奴和他们的后代,沐浴着民主改革的春风,在新社会靠着本身的积极和奋斗,彻底改变命运。
$ D# J3 \/ p/ N民主改革让广大农奴站起来得到人身自由,为社会主义建立奠定了底子。
# m, P$ ?+ T$ s+ s- j1965年,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集会在拉萨召开,翻身农奴第一次得到了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拉开了农奴成为国家管理到场者的序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从制度上保障了西藏人民平等到场管理国家事件的政治权利和发展权利,唤醒了各族人民连合一致、集中聪明搞建立的热情。
) {( y$ u7 f1 |3 B“我的父亲是农奴,民主改革后成为西藏第一届人大代表。”本年73岁的巴桑罗布和父亲、弟弟都是人大代表,他至今仍还保存着父亲的代表证。“我和父亲一起在别人家打工时,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能到场到国家管理中。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才气把握本身的命运。”
0 F" y6 S8 B# j1 J5 d: g历史超过:雪域高原沧桑巨变" F9 P. W' H4 P& H: u- J- G( ]
六十年间,国家在西藏累计投入1万多亿元实行了800多个重点建立项目,青藏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入利用,西藏与内地的距离不再迢遥;建起学前教育、底子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52%;生存程度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社保体系不断完满,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68.2岁……. d8 V1 N0 z- v! \8 M7 u
封闭、保守、落伍的旧西藏,飞速跃迁至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 T1 _2 y f% j1 X2 y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叙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西藏各项事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7 I4 ^6 g8 W, O5 \( ~现在的西藏,党员干部牢记“经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干部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连合、进取。
1 D# a6 s# N; w3 p; D& y 赤德村党支部党员任务公开承诺栏。新华网 雪珍 摄' u8 R+ M& F2 B* C& T
“我承诺扫除本组道路的卫生”“我承诺连合四周邻人”“我承诺带领车队外出务工赚钱”“我承诺资助维修自来水管”……在阿里地区普兰县赤德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次旺欧珠的办公室里,一面贴有村内党员承诺书的墙壁格外显眼。多年前,赤德村全体党员定下了一个规矩:全部党员都要在每年初亲手写下对群众的承诺,力所能及地为群众服务。
0 B. h( m3 Q9 x) W# U& v0 q“作为党员,无论是不是干部,都有责任为群众办实事。”次旺欧珠说,“十多年来,村里没有一名党员失信,每个人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年初的承诺。有许多群众深受感染,自动申请要加入党的各人庭。”
; B! r, |8 x4 r1 {2 z现在的西藏,先进生产观念落地生根,雪域高原正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2 L `2 Z3 O: k5 i# v, \2016年,拉萨市曲水县流转土地,建起净土健康产业园,通过集中讲课、田间实训等方式,使两百多名农牧民群众系统把握了玫瑰、薰衣草等经济花木莳植技术,许多农民华丽转身酿成了产业工人。
' b R3 X$ N. `才纳乡才纳村建档立卡群众米玛,因年事大无法外出务工,一度只能靠喂牛、种青稞生存。在技术职员资助下,他逐渐把握了各类经济作物的莳植方法,说服妻子将家里的土地全部流转,在园区上了班。“我们俩每年仅工资收入就有八万元。”米玛说。! c5 y ]6 u6 u
作为全国第一批农村改革实验区,曲水县还在探索土地改革。群众将土地承包谋划权抵押后,就能容易贷到款,既可以做些小本生意,又可以投入再生产。“国家政策好,我们有底气举行探索,有信心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曲水县副县长侯静华说。5 Z6 @% R# V4 [$ u% W+ ?
2月5日,拉萨阿坝林卡社区群众庆祝春节和藏历新年。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 T3 F" h& l. R现在的西藏,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进。& U. H, E0 O7 Z1 H! W
位于金沙江边的三岩片区是深度贫困地区,许多群众一度过着“三块石头支口锅”的贫苦生存。脱贫攻坚实行后,针对当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政府将群众搬到了林芝、拉萨等较低海拔地区。“房子宽敞明亮,住起来很舒适。”去年11月份搬到拉萨的原贡觉县雄松乡群众次仁多吉说,“搬到新家之后,我开了间茶馆,每天都有几百元收入,对未来的生存很有信心。”
7 \8 i$ l) [$ g1 [! A8 [在中央特殊关心和对口省市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连合奋斗,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7.8万。西藏全区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477.63亿元,按可比代价盘算增长191倍。2018年,西藏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1.7万元。
* ]) j) f( j. H- I/ L- H% u1 e“西藏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困难。”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曾佑志说,“为了这里的脱贫,中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体现了对西藏人民的特殊关怀。只有在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体制下,才气集中力量打赢如此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
' z5 d! K$ ~5 w. J3 ` 2018年12月31日,演员在布达拉宫广场的快闪活动中演唱《我和我的故国》。 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摄
9 O. C- P7 @8 t1 p/ V& p* O春日的拉萨陌头,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贫瘠与落伍。六十年,雪域高原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明天满怀期待。+ ?6 R* J! y2 D; Q. P
“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无可争辩地证明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气有今天的结果。”张云说,“短短几十年,超过上千年。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年的成绩,堪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的样本。”
8 @. s9 \! d5 `5 U; h9 L西藏,正昂首阔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完)& L0 d' U5 @( D$ D* \
3 }6 g$ K+ U( q0 G- j8 x/ d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6672927697913512455/5 ]) [" a3 G @( X: l8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