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O 官网最新发布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同意委员会就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提供的建议,确定该事件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
/ c8 `8 N6 o, i3 T6 F8 q 该决议由世卫组织 IHR 突发事件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发布。报告同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可能正处于过渡期,应谨慎应对以减轻潜在的负面后果,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其成员国和国际组织有重点地致力于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系统、长期的预防、监测和控制行动计划,并向所有缔约国发出 7 条临时建议。
3 L% W# u( \" U2 Q/ V " I! j% w5 n# z" f( m: c
中国当下的疫情是否影响决定. G, ]8 G2 I/ S; E6 ^
1月27日,谭德塞在新冠突发事件委员会会议上致开幕词,总结了当前的全球疫情状况。
) K$ M; [* v4 `* Q0 h' H. Q “当我们进入大流行的第四个年头时,我们现在的处境肯定比一年前好得多。”谭德塞表示,奥密克戎(Omicron)疫情顶峰时期,每周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死亡人数超过 7 万人。而到了去年10月,这一数字降到不到1万人,接近新冠大流行以来的最低水平。
8 w N( G9 ?! }$ W 不过,他指出,自去年12月初以来,全球每周报告的死亡人数一直在上升。中国解除限制导致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死亡人数激增。“上周,向世卫组织报告的近 4 万人死亡,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在过去的八周里,总共报告了超过 17 万人死亡。实际数字肯定要高得多。”目前,世卫组织已更新相关数据页面(WHO COVID-19 Dashboard),以纳入中国最近几周报告的病例和死亡人数。
% j, f. k8 `5 ]- |
4 H: P: p# U4 I. { 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病例数据。来源:WHO官网( b" Y% d+ U$ [+ Z2 t' f0 c
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1月26日,中国向世卫组织报告了更多病例和死亡病例。在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23日期间,中国(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省)报告了8700多万例病例和75000多例死亡。有了这些额外的数据,全球累计病例已从超过6.64亿上升到超过7.51亿。全球累计死亡人数已从670多万上升到近680万。7 m8 g2 O4 c* ~& l$ s8 }$ b
哈里斯称,中国疾控中心于1月15日、21日和25日发布了额外的公告,但所分享的数据没有按日期分类,因此世卫组织无法将其纳入报告。而被问及中国提供的信息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紧急状态解除与否的决定,哈里斯仅表示,“委员会审查了关于所审议问题的所有相关全球数据。”
" Q. q; L$ e* @% o# c 各国调整防疫政策
) s) i8 F( P! E 在1月27日的致辞发言中,谭德塞提出,还存在以下几点挑战:: }1 o' ]% l0 T& i# E, \4 M7 i2 K
疫苗、治疗方法和诊断方法对于预防严重疾病、挽救生命以及减轻卫生系统和卫生工作者的压力至关重要。但全球的反应仍然步履蹒跚,因为在太多国家,这些强大的救生工具仍未到达最需要它们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卫生工作者。 R- A/ g0 g2 a+ }; K
世界各地的许多卫生系统都在努力应对 COVID-19,此外还要照顾患有其他疾病(包括流感和 RSV)的患者,以及工作短缺和疲惫不堪的卫生工作者。9 k) d$ _, ` C6 G' u. o+ `8 L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监测和基因测序急剧下降,使得追踪已知变异和检测新变异变得更加困难。持续不断的错误和虚假信息正在削弱公众对安全有效的新冠控制工具的信任。
2 ^2 Y- G/ s: E' Q3 g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华裔病毒学家、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刘善虑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近奥密克戎毒性减弱,可以认为是从pandemic(全球大流行病)到endemic(地方性流行病)的转变。“病毒进化的整体趋势是致病性越来越弱,虽然在某些阶段也会增强。”9 X1 q% `5 e6 d0 x) i" V
他指出,仍需警惕新冠病毒跨种群传播以及新冠病毒基因重组问题,但只要这类产生有威胁的全新毒株的情况不出现,他希望在2023年内能看到世卫组织宣布结束新冠“全球大流行”。1 @0 q- s: B; _1 V. d' G' \
针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卫组织会向各国发布一套行动建议,包括:加强监测以确定新的病例,隔离病例和对接触者进行检疫;在边境、机场、港口或入境点采取措施进行筛查;向民众宣传有关该疾病的风险,宣传个人可以采取的额外保护措施;以及如果目前还没有任何疫苗,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研究以研发治疗方法或疫苗。7 v0 d/ I" s6 e5 p
日前,日本和韩国已陆续调整防疫级别或相关防疫政策。; g3 H$ {* U: L8 _$ }1 J
1月2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宣布,将于5月8日把新冠病毒在《传染病法》中级别下调为与季节性流感相同的“5类”。在变更后,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等的观察时间将被取消,医疗分阶段转为正常体制。此外,无论室内外都由个人决定是否佩戴口罩。
) a& _2 s# n& T: Q# \* T# x 1月20日,韩国国务总理韩德洙主持防疫会议,讨论对室内强制口罩令的调整事宜。1月30日,韩国政府宣布即日起仅建议民众在室内佩戴口罩,不再强制要求。韩国政府口罩令时隔27个多月全面解除。不过,医疗机构、药店、高风险场所、公共交通车厢等将继续维持室内口罩义务。对于5种高风险情况,韩国防疫部门强力建议佩戴口罩。, K6 x+ g, l5 `, N, Z
中国政府也已从1月8日起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
- u2 X' K: U( V/ b- R# K+ f6 m4 { COVID-19 大流行病可能处于一个过渡点6 ^" q/ K- r6 F8 y% [" J
世卫组织总干事同意委员会就持续的COVID-19大流行提出的建议,并确定该事件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HEIC)。总干事认可委员会的观点,即COVID-19 大流行病可能处于一个过渡点,并赞赏委员会关于谨慎驾驭这一过渡并减轻潜在负面影响的建议。0 Y* {" N0 X! ^1 v& [. w
委员会承认COVID-19大流行可能正在接近拐点。通过感染和/或疫苗接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力,可能会限制SARS-CoV-2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但毫无疑问,这种病毒仍将是人类和动物体内永久存在的病原体可预见的未来。
. \7 J0 V; n* ^' | 因此,迫切需要采取长期的公共卫生行动。虽然从人类和动物宿主中消除这种病毒的可能性很小,但减轻其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破坏性影响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应该继续作为优先目标。
. ~# d: j, y. ~, [ WHO 提出 7 条临时建议
! s1 A' X3 S8 O* L WHO 本次会议除研判终止 PHEIC 可能产生的潜在负面后果、提出继续 PHEIC 以保持全球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关注,同时对如何以安全的方式过渡进行讨论。委员会指出疫情可能正接近拐点。" M1 e6 n" l/ z, k/ Q, Q# Z" x
但毫无疑问,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病毒仍将是人类和动物体内的永久性病原体。因此,迫切需要采取长期的公共卫生行动。5 u) T2 W0 S4 b+ x) ~( n$ m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向所有缔约国发出的临时建议:
2 N& ], V5 G( |" Y7 v& D 1. 新冠疫苗接种! G+ X' K% \5 ^+ l8 P0 d1 q- l x
保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根据 SAGE 加强剂量的建议,实现高优先级人群的 100% 覆盖。/ R2 l! K5 o. c5 G5 S% d* ~5 T, I
应计划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纳入民众的终身免疫计划。
# a3 W# N' P2 [. h5 s7 i 关于疫苗覆盖率的定期数据收集和报告应包括初级和加强剂量。
: n8 x9 _* N0 H6 K: l1 X- \ 2. 改进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新冠监测数据
8 c. }1 V% u7 | 提高数据获取质量:检测、评估和监测新出现的变异;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的重大变化;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所有地区的负担。
" x) k) b: K- R: P3 i6 N 建议利用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对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综合监测。监测应包括:代表性哨点种群、基于事件的监测、生活污水监测、血清监测和动物-人类环境监测的信息。
3 w3 ]* E7 }9 U& U# A WHO 应继续与会员国合作,确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监测能力和覆盖范围,以便迅速识别病毒和/或其流行病学和临床影响的重大变化,以便 WHO 及时、恰当地触发全球警报。
) `% o8 C: q1 b% i 3. 加强医疗对策更新,确保长期可用
1 x5 E2 Y) ~4 N5 X) u5 o& P 加强获得新冠病毒疫苗、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并考虑在紧急用途清单程序之外、常规国家监管框架内批准。
' H& k; I" o7 a2 @* m" i" v 4. 保持强大的国家应对能力5 A- E& O& e6 u8 ~
为突发事件做好准备、避免「恐慌-忽视」循环。, A7 r6 w2 S6 O1 e% }3 V, z o2 h! d
考虑如何加强国家应对疫情的准备,包括关注卫生工作人员的能力、感染预防和控制,以及为呼吸道和非呼吸道病原体的准备和应对提供资金。; @- w9 u T j- u2 g# @3 w
5. 应对「信息疫情」 L6 @7 y6 I! ~, v' i
有效实施基于风险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措施(PHSM)、处理错误和不实信息、加强公众、媒体和社区对不断发展的科学的理解,以鼓励基于证据的行动和政策。
, Z0 l' _9 p# ^% K8 ~3 ?4 |1 Q 继续监测公众对实施 PHSM 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受度和可及性反应,并及时实施相关措施保障其适当应用。
: x# j7 H* {5 U% } 6. 国际旅行不用提供接种证明; h3 R$ Z0 h. n* i
根据风险评估继续调整,国际旅行不要求提供新冠疫苗接种证明。9 ?/ z7 Q" N+ @, ?) K# G
7. 支持新冠研究
' r7 o& [2 c8 l. ~ 继续支持改良疫苗、疫情谱、发病率和影响的研究。
" I D% N% r' m- A" \ 信息来源:WHO 官网、丁香园、澎湃新闻、凤凰网、华医网
; g2 y3 s8 U; i' x3 c0 V0 Z3 V: Q- i 编辑:笪文武 审校:陈雪礼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