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0 h( G( a d
" N- J) {; N8 ]2 N
2014 年我参加一个公司培训的时候,那个讲师就是人工智能科学家,他说当初中国加入 WTO,一度封死了西方机器人产业。+ Y: `$ L0 B4 T9 R% }
原来早在上世纪,欧美劳动力太贵,当时对于把工业产能转移到中国还有疑惑,因为我们是从苏东阵营脱离出来的嘛,资本家多多少少觉得有点不保险。所以面对产业工人成本上升,西方最早采取的措施是大规模研发机械臂等技术。! @1 e" O7 `1 Z: L9 r" U4 M" Y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中国加入了 WTO,几亿农民进城,以西方工资的零头接收了大量的产能。' v" T: \2 D+ F2 r
既然找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廉价工人池,那些研究工业机器人的公司惨了,中国工人比他们的机械臂廉价得多,他们没了订单,随后大规模倒闭。, m6 t6 @$ X* {: U" j+ s" v9 H& |
这也是为啥大家在十几年前就经常能在电视里看到的机械臂,这些年反而感觉并没有扩散,问题就在这里。
3 U/ }& h* c6 k2 U0 v( l啥时候又重新活过来呢?7 U9 G" j/ |, `: b
其实这事的节点是富士康连续跳楼那段时间,富士康开始思考用机器人替代人力,毕竟再咋压迫机器人,它都不会跳楼。& W$ ~0 u, l& ^" ^$ Q; F% F. w
后来进展非常不顺利,富士康投入了巨资,但是这些年效果非常差。因为手机平板里类似芯片主板什么的高度集成模块,已经是流水线上全自动完成,全程几乎不需要人工参与。- D0 x$ m' g7 X7 B# x5 r
人工主要负责最后的组装部分,这部分非常繁琐,几乎没有技术难度,只需要工人一双手,甚至可以不带脑子,本来也没有多少成本配额。如果用机器人,对机器人的要求又太高。并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机械臂成本太高,比人贵得多,以至于强行使用根本不划算。
; [9 p9 ~6 I% F但是随着中国用工成本不断提升,开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富士康的想法,而是整个工业界的共识,因为中国溢出的产能规模谁都接纳不了。
0 H3 k4 h h' `+ H更关键的是,产业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环境,非洲地方倒挺大,不过每隔一段时间政变一次,这咋做买卖?所以并不能到处转移产业。) g5 `$ U8 [: ~6 l8 q
这个背景下,AI 产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又拿到了巨额投资搞了起来。
a( y- ~/ D: k这不最近几年终于出效果了,前几天看了一个新闻,江苏昆山政府宣传部说,富士康已经利用机器人技术,将昆山工厂的员工人数从 11 万减少到了 5 万。昆山市政府还表示,包括富士康在内,去年有 35 家台企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投入了人民币 40 亿元。' x7 i# S( T% |( e) F3 x, }3 V. K
事实上不止富士康,包括我国的联想、小米都在搞熄灯工厂,也就是整个工厂里全是机械臂,不需要工人,没明没夜地干,不要求涨工资,也不抱怨资本家不执行劳动法。
: n% Z6 N5 [6 ?$ N! A" a最凶残的应该是特斯拉上海工厂,对外声称整车制造流程智能化,机器不用休息失误率几乎为 0,所以特斯拉的成本可以一降再降,伴随着车价也一降再降,几乎成了价格屠夫。
6 b! q8 h; ?/ {5 u4 r7 K根据去年的财报,特斯拉上个季度每辆车的净利润达到 9574 美元,比亚迪单车净利润为 1575 美元,蔚来和小鹏汽车的单车净亏损分别达到 19141 美元和 11735 美元。所以说面对自动化冲击,其他友商没啥选择,只能跟进。: f" y- M+ f5 T3 U1 N
去年我国装备了 30 万台工业机器人,全世界一半的机器人都卖到了中国,同比上涨了 15%。
2 v" Z% w1 H/ p" z大家可能觉得,30 万也不多啊。可是这玩意是不休息的,基本上一个可以顶仨,也就是一年替代一百万工人,今后每年保持 10% 以上的增长率,十年后就是几千万的劳动力。
- C \9 |1 ]- T: f3 z) _更别说还有大量不那么明显的 " 机器人 ",比如越来越多的停车场已经在搞无人值守,再比如银行、超市都更新了最新自动结算系统,这些都会节省大量的劳动力。
$ E* u4 I W% w8 X- f2 l可以说,就在最近几年,工业机器人和 AI 技术大规模替代人力已经成了必然。" H: `. n* l w+ x0 N0 g
其实参考下科技史,就知道上文的估计依旧太保守。无论是蒸汽机,还是汽车,或者后来的个人电脑,一旦价格到了某个临界点,产品功能性也达到了某个标准,会有爆炸性的增长率,很快就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8 ?) I7 i& |, D问题是,技术从来也不是技术本身,还附带着大量的社会学属性。
+ v; y% w3 T1 `+ J* ?比如大规模应用后会不会导致工人的失业?对社会整体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 n6 H2 ^5 Y' R/ E. s参考之前的工业革命就能明显看出来。2 s9 P" _* b4 i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国力迅速增长,很快成为了世界霸权,但是这种霸权是建立在对原有秩序毁灭性破坏基础上的。
: C9 K/ ]2 C6 g早期英国的制造业依赖的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这些工匠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手艺非常精湛,也因此进入了中产阶级。# v }1 K- \' i! P/ D
但是工业革命后,机器带动机器搞生产,只需要一部分人修理机器的机械师,其他人站在机器旁边做一些机械动作就行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4 p6 R8 j# v( |3 h" q2 A0 j这就导致了原来的作坊纷纷倒闭,而工厂并不需要手艺太复杂的工人,只要能做几个机械动作就行了,类似富士康那种。( v6 S1 P7 Q. Z; `0 A, q: S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工厂开始大规模雇佣童工,大幅延长工作时长,也就是孩子把父母的工作抢了,一家人竟然要靠孩子养活。 @4 B% ~ o, p7 M
这里就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答,那些从旧产业里淘汰下来的人,他们最终怎么办?1 F& P2 ~' a! q& a1 o6 z7 V
答案是绝大部分没法办。4 u. D8 Y0 z, {- R
这些工人很难再进入新产业了,就好像燃油车工厂关闭了,工人们能去电动车那里上班吗?说不定也可以,不过要求的技能完全不是一码事,如果是工程师,大概率得回炉重造,因为现在的电动车更需要的是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而不是汽车的。7 J s' ]( n3 G+ X; c; z( D* u
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新技术造成的代价,往往需要一代人去慢慢消化,大家想想当初东北下岗的人就知道了。
% ]! ]4 s/ I# O3 j* J9 }+ w这也是为啥日本一直保留着大量僵尸企业,有些公司根本没有任何效益,但是一旦破产,里边的人就没了出路。为了这些人的生计,这些僵尸企业靠着银行救济一直勉力维持,几乎没有任何活力,一个经济体里有这么多 " 僵尸 ",经济能好有了鬼了。
8 g+ g ?/ U$ U回到本文话题,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出现了惊人一幕,少量资本家更加富有,绝大部分人更加贫穷。这也导致了后来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工人们要求降低工作时长,提高待遇,一直到 " 一战 " 之后工人的地位才重新好起来。$ B, T/ p2 }, n% x( ?/ J1 i6 l: A
可见技术并不是永远带来好处。技术总是大幅提升全社会效率的同时,大部分人的利益却是受损的。这些人利益受损后起来闹,社会制度也跟着发生变革,达到新的平衡。5 j7 E9 G( a) ~' f4 }
所以说,技术进步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提升,更会导致阶层的起落,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观念的巨大革新。, k4 F. w) N+ I% A& E* [6 e# t4 p0 r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既然这么惨,咱们可不可以避免技术进步?维持现在的状态挺好的。
! n" P1 R* |" N" p" |) J( b6 I事实上是不行的,日本为啥成了那个矬样,三十年没啥进展,大家分析了各种原因,最关键的却很少有人说,日本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极度反感变革,对稳定有种近乎变态的渴望,对新东西永远保持排斥状态。每次都是混不下去了,咬牙变革一次,然后就不再向前,在那里精雕细琢,形成一个极度稳定的状态,等着下次混不下去再变革。# D1 t. h4 Z2 |. [4 J9 f
事实上美国和德国后来超越英国,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英国对新技术采取保守策略,美国和德国通过内燃机和电力革命,挑战了英国的传统地位。比如英国军舰一开始并不想换内燃机,尽管内燃机有无数好处,但英国是蒸汽机时代的霸主,想一直玩蒸汽机。可是对手不惯着它,德国最新下水的军舰全部换上了柴油驱动的内燃机,英国人才慌了,然后也换装了。$ [) w! X+ y# N0 _8 l
而且跟英国一样的是,由于新产业巨大的变革和极其高效等特点,美国那边最先掌握这些技术的人纷纷变得富可敌国,比如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等人就是那个时代的神。但同时美国工人境况也发生了大幅下滑,也发生了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 p) R) ^; \& c1 q# L/ V3 ^- y9 P
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加入 WTO 后能发展那么快,本质也是因为我们起点实在是太低了,老百姓太穷,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是进步。所以无论是改革,还是新技术的应用,阻力都非常小。如今为啥说进入了深水区呢?因为现在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阶层,任何改革都要伤及一些人,他们当然不愿意。
# f. A* S! y. [也就是说,上一个时代的王冠,往往是下一个时代的累赘。
( {& W& w1 }" O4 [7 @: @这一点我们其实体会也很深,曾经中国人最喜欢的东西,无疑是国企的一个编制。后来经济体制改革,面对新技术新管理的冲击,陈旧低效的国企成了累赘,于是有了大下岗。
6 @7 ^1 [ }' i; U: P曾经很多人做梦也想有一个店铺,一直收租金,才有了那句 " 一铺养三代 ",但是移动互联网崛起后,店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贷款买店铺的人成了超级韭菜,现在还在还钱。 F2 g: w: g' _! z/ ?
不出意外,大家现在珍视的很多东西,再过一些年又面临重新估值。接下来的智能革命,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我们的制造业产业,几乎是 " 重塑 " 级别的变革。) m/ d( g, Z" j: B6 Z+ K$ Z
此外 AI 也会影响很多低级白领,比如最新发布的那个 hatGPT,想取代作家比较难,但是取代那些财经小编跟玩似的,以后无论是手速还是准确性都不如 AI。5 N7 d9 f" d$ h' U+ }5 |
但是整体而言,新技术会重塑格局,却不会对格局有太大的改变。
% F* t3 {+ i4 O4 w9 O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工业革命只是让它拥有了半个世纪绝对的领先优势。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爆发在了当时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而不是非洲或者亚洲。
5 v1 T" _, K) e6 v也就是说,技术革命只会爆发在底子很厚、市场规模极大的国家,而不是随便某个国家。
1 x6 P- L% Q0 R+ d! J% t下一次智能革命也只能是爆发在中美欧这些大国里,其中一个国家取得优势后,可能有一些年的领先优势,其他的立刻就会跟上。( J* V; e! a- p
如果无人工厂成熟,工厂只需要电和土地,还有资源,到时候美国辽阔的国土优势是不是就出来了,制造业回归可能也就不再是问题。! j7 x2 c+ P3 y5 d1 T
但是大家也要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零和博弈,就算美国制造业重新崛起,也不代表我们就要完蛋。因为产业是依赖上下游的,并不能一起跑,此外制造机器人和维护那些机器也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这方面我们有优势。# x" b- D2 h5 L" u
更关键的一点," 吸引制造业 " 跟打仗不是一码事,更像是在 " 找女朋友 ",你不能总想着控制别人,应该做的是建设更文明更法制更和谐的环境,吸引别人在你这里安全地赚钱。如果你做好了,别人在你这里能赚钱,他怎么会转移呢?
* O& W8 V9 N' s3 P/ I8 n过去四十年我们为啥有这么大的进展,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超级稳定的内环境,让产业资本安心建厂,今后我们只要坚持这一点,就不用担心制造业都跑了。& n# D% E4 W+ N* P; q
接下来的机器人革命也好,智能革命也罢,肯定会塑造一堆 " 新神 ",绝大部分人可能短期都是利益受损的,因为大家都得接受变革的冲击,需要调整,调整永远是痛苦的。
4 {( ^- u$ D& e n但是国家层面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让国力迅速提升,但是肯定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到时候可能会出现英国 " 维多利亚悖论 ",也就是帝国荣光从未如此光彩照人,可是帝国治下的子民却痛苦不堪。8 q1 Y& h+ H3 k8 W; H! _
必然会有大量的产业工人被取代,这些工人只能去服务业。这就有点像当初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无论是百年前的美国,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中国,农民都迅速减少,然后进城后变成了工人,如今美国 2% 的人口就搞定了他们巨大无比的农业产业。如今随着智能化的普及,工人们还有一波迁徙。
8 G6 g7 B6 R( R问题是一个产业工人,从制造业进了服务业,可以去做软件或者金融吗?(对,端盘子,送快递,写代码,搞金融都是服务业),显然不行,大概率是去做快递等门槛很低的行业。
8 x- J( ?+ j6 t4 Q+ ?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更关键问题,社会经济是需要购买力的,机器人大规模取代人力,必然会导致购买力下降,因为机器人是不领工资的,开发机器人的工程师又太少。
; ]: ~* J& ]# U3 R我们知道,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产能一直是过剩的,从来稀缺的都是购买力。
$ N6 K& [, v1 X2 o. V也就是说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又快又好,可是没人购买的话,也得烂在仓库里,到时候欠银行和原料商的钱还不上,照样得倒闭。这也是为啥说,经济危机都是过剩危机。' H5 k* w: F `, |, A0 t
中国之前发展这么快,主要也是因为西方有购买力,我们生产的东西通过外贸卖给老外,回款之后扩大产能。$ ]# g6 v+ i5 ~7 J
如果机器人大规模替代工人的话,必然的结果就是工人大规模失业,尤其低端岗位。这些岗位对应的工人怎么安排也会是个大问题,这部分人没收入,购买力又从何而来呢?: p/ Q8 `, ?4 ]( J
美国那个竞选总统的华人杨安泽说是要给大企业加税,然后给老百姓补贴。" U: E6 ]+ A! n* h" W" u4 P
初看觉得这人又是个信口开河、无下限讨好选民的民粹主义者。其实仔细了解就能发现,他的说辞背后有一套严格的逻辑,并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支持。
N! b* i# j+ k他的意思是大公司雇佣那么点人,生产那么多商品,赚那么多钱,长期看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老百姓没有工作,没有钱,你那些东西卖给谁?卖不出去你不也得倒闭吗?此外穷人多了也会导致社会动荡,弄不好大家一起死。
, e) ^' v0 q+ y事实上各国现在都养着一群闲人,欧洲就不说了,福利社会,日本有一堆僵尸公司,哪怕我们身边,大家肯定认识几个人,他们的公司根本没有任何业务,他也每天去上班。
6 I% c. ~4 \% i7 C9 y( N他们在这个社会上没啥合适的岗位,但是不养他们又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动荡。机器人革命会导致很多人失业,但是少数公司变得富可敌国,最后只能是他们出钱养着那些没工作的人,不然大公司也别想好好赚钱。4 d- s7 C! t# M
当然了,这种 " 供养 " 也不可能让你过得太爽,只是维持一种凑合混下去的标准,想过得好,还是得自己想办法。1 v, ~9 A% T( Z2 d0 q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结论已经很明显了。
7 m* y# F. u1 o* Z) J1、智能化和机器人大规模铺开,基本上不可避免;
6 N0 J- H) B9 \" L2、无数人的利益会受损,少部分人变得更富更强,由于整体效率提高,国力也会大幅提升。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会导致工人失业或者降薪,但是我们的制造业反而会更强。. l9 \& F5 H% D" e! q, `' ~: Q
3、变化既然没法避免,就该去拥抱,而不是回避,不然就成日本了。我国现在每年用掉的工业机器人占全世界的一半,今后只会更大。今后成本下降,效率上升,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制造业外流,但是工人被替代却是几乎不可避免。9 J5 J5 K6 e* ~
4、国家层面可以通过推动利益转移来弥补一部分损失,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依旧是很痛苦的转型,尤其这两年刚毕业的这些,一进入社会,就面临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技术变得太快对于社会是好事,对于个体不是啥好事。) N S6 r/ u# U2 B3 m
不过也没啥办法,只能是持续学习,不断适应,毕竟,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变化本身了。/ s) n/ O Z: T- S) V2 q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