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组结婚数据,引起众多讨论。. p- Y6 {" p- ?3 W& M* Q
& A2 f$ _7 N; O7 J. y/ l
) t* c7 p" j4 M: s/ ]" y' F3 W6 b" D; ~, u9 q' B6 u
这是部分城市的数据。从全国来看,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F8 N: _4 c H4 {8 V2 ^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 -2020》,2020 年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 28.67 岁,比 2010 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4.89 岁)增加了 3.78 岁。) p: r1 }; d9 g
每年的初婚人数同步减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22》,2021 年我国初婚人数为 1157.8 万人,多年来初婚人数首次跌破 1200 万人。
- m6 C" Z8 N1 r/ ?/ X现在的年轻人,对结婚越来越不积极了。: k7 t; D9 l' A$ j: D2 l
有经济学家郑重其事建议:应当把法定婚龄(女性 20 岁,男性 22 岁)降到 18 岁。这建议给人一种错觉:年轻人不结婚,是因为法定婚龄太高了。
( x1 e$ f6 j F/ f: I5 {把视野放到全球,会发现初婚年龄上升是国际趋势,在较富裕的国家尤甚。近如邻国日本,远如加拿大、丹麦,男女初婚年龄都突破了 30 岁。9 @2 u$ X9 x) |/ z0 _
) _# ^6 \7 N) q; X" b
2 m6 i1 W8 e4 G D) ^; d( c7 U" a! M7 A& Y; R9 v0 T) p
趋势简单明了,且无法逆转。2 P; L+ r) e* s) b
具体到个人,选择则复杂得多。如果把国际趋势图扔给催婚的父母,年轻人收到的很可能不是理解,而是拖鞋。- a( @1 o; i$ U& d7 |. o( J
早成家、早立业、早生子、早享福,是上一代人的共识。为什么到现在,要年轻人结婚像赶鸭子上架一样?
+ C( j( {+ Y9 N; w经济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因素。自古以来,婚姻制度与财产分配联系紧密。结一次婚,是一次豪赌。单单入场券,就能把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拒之门外。$ |) ~' N5 m9 t) a8 J! \* R
一笔不菲的彩礼,一套可能 " 掏空 6 个钱包 " 的房子,一台看起来体面的车子,是即刻产生的成本。生了孩子后,成本更大。父母间流传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孩子就是一台碎钞机。
7 |- v4 [0 `# B" E6 w% u; U' i" @. @( F3 z, ~) ?2 A
, U- m6 T7 U0 R8 m
2 G: C" j/ J. B& _ k/ V对女性的要求同样不低。照顾家人、抚育孩子的责任,大部分落在女性身上。她们像保姆一样转来转去,一头顾家庭,一头顾事业,是很多职业女性的常态。生育孩子后,事业晋升空间还可能受到挤压。+ @. m* m& } U) q8 x
$ o3 z9 k* ^, n, h4 o" ?
/ L; [( B/ @. D" d- ]9 i
3 k* b- p: ?2 ?0 t4 h; `& G反过来,现代健全的生活服务体系,增强了个人独自生活的能力,某种程度也削弱了婚姻存在的必要性。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业务时间还可以发展兴趣爱好,一直单身一直爽。8 l4 E) A5 y& K' m4 q$ o( _
0 |3 g1 c: O+ K" m Z
' o: h' I9 g4 p: T/ P1 {0 Y6 ~
一言以蔽之,误入婚姻,越来越像一场亏本买卖。4 v$ z E8 k; s8 Z, _! [3 l9 Y
当然,拥有这种思想的年轻人,容易被斥责 " 利己 "" 短视 "。在上一辈人看来,现在苦一点,未来才会甜。等孩子长大了,自己也退休了,儿孙绕膝,共享天伦。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 " 延迟享受 "。+ @6 w; a& H' a
但是,他们忘了,上一代人之所以愿意 " 延迟享受 ",是因为未来是确定的。比如,孩子永远是父母的依靠,没有孩子,到了老年就会无依无靠。再比如,学一份手艺,就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一辈子,不用担心失业。这样的惯性思维,是他们做抉择的基础。
) ^ q7 y+ Z& _. S; t c反观如今的年轻人,面对的世界变化前所未有。这几天 ChatGPT 火遍全网,人工智能的发展超乎大多数人想象。自己的饭碗未来还保得住吗?真不好说。如果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未来何以支撑起一个家?这种情况下,要年轻人把眼光放长远,只能看到不确定性。一旦对未来充满不确定,自然安于现状,不敢冒险。! F0 _' ~' V$ G) A5 z7 Y0 Z+ f
爱情?很好。结婚?再说吧。9 B5 K5 q2 C5 e' {' @0 K( h
撰文 | 柴归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