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567.4万辆,同比增长90%。( _) G* ?* O6 F2 e) f @2 o& P$ a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因为,同期中国车市增长率只有1.9%。( i+ C; b m$ m9 ]6 R9 F% B" N
实际上,另有一些细分车型的增长率比新能源汽车更猛。; L$ ]" a1 ? i( w
4 i, R. ^# r7 M& N' \1 u+ A 2022年国内氢燃料电池车累计销量3367辆,同比增长112.8%。$ z _8 I! D5 Q$ J
得益于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进步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氢燃料电池车迅速成为各大汽车厂商眼中的下一个战略要地。; }9 `5 v/ q& x% w9 e' s6 J
氢能源,会成为新能源赛道的第二增长曲线吗?9 e8 z. a& {- P. f
01# u( K! r: U1 W0 v
发展氢能源,海外的行动速度如何?/ N0 c' v$ y7 O2 B
氢燃料电池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一种。
. }. {& A* P9 b 各国政府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环保节能、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保证能源安全等各个方面。
$ g* t( I/ }2 m1 ?1 }8 V c4 Q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与日本、韩国、欧洲、美国都没有太大区别。0 O3 c+ W r3 k" C8 Z9 b, A
3 {' d! h1 L7 Q7 Z- [7 s 但显然,日韩两国在发展氢燃料电池车方面比中国更加积极。1 y+ L; Y, R0 m* w
它们此前进行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丰田、本田、现代等大型厂商也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j( Z. S: U( R5 k. o
! Y" E( h+ U" a, V
以本田汽车为例,2月1日,本田汽车发布氢能源事业战略规划,宣称公司与通用汽车共同开发的新一代氢燃料电池系统将与2024年“上车”,并在北美和日本上市。) M% M3 d) K4 y, r3 `( |
同时,本田CR-V氢燃料电池版也将在2024年推出。
; _+ I% B0 |; E( o- W 根据本田汽车的规划,本田从2025年开始每年销售2000套燃料电池系统,2030年提升至6万套。7 S9 j2 \7 H0 P" p
$ G+ s9 h" x' |! A8 _# [. o; p 丰田汽车也是氢燃料电池车领域的巨头,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氢燃料电池专利。8 ^* ^. H6 s% l
2014年发布的第一代丰田MARA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实现商业化的氢燃料电池车。
4 G& C O+ x- a+ p$ A* u 2022年10月24日,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一期)奠基仪式在北京举行,继续加码氢燃料电池。9 m9 |3 M1 L* F1 I9 h: V; y: {
. c4 y3 U* L+ n5 R 与日本一样,韩国在氢能源汽车方面的表现也相当积极。2 p0 G* s* k. R, v6 A' L+ O1 y
现代汽车旗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Nexo从2018年上市至今销量已经超过2万台。
3 t* \( I0 N8 M7 n8 z 根据韩国政府的规划,到2040年韩国将有大约620万辆氢燃料电池车上路。 ~+ }% H1 i. g2 @
: x! i1 C( I- K9 e+ o4 n 除了日本和韩国之外,欧洲部分车企也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持续推进。0 M8 m: C6 ?, O* a4 S
2022年9月,奔驰GenH2液态氢燃料卡车正式亮相。
) b9 B+ R% r5 ~. s 宝马汽车也推出了采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原型X5。
+ X5 t, A" l- ~- j; x 2022年10月份,Stellantis集团宣布其氢燃料电池技术将于2024年起量产化制造。/ @5 k3 |3 \/ j% a
02
1 N6 S) e5 h# W) J$ m+ R* X6 ^ 中国会甘于人后吗?* Y5 C( B% ~- }
这几年,在科技领域有一个名词广为人知:饱和式科研。( I4 K0 m Z9 C7 Q( }& f b
这个词长被用来形容中国的科研战略:什么新技术领域都要进行研究。5 v8 s# E/ P; U" X
中国目前正在强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但氢能源汽车方面也没落下。1 i6 U. }$ T! I6 J2 {8 J
9 ~& \% v/ K/ H# l6 {3 a
2016年,中国首次提出氢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
" A$ J. s2 I5 X% o' R2 N 2019年氢能源战略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 w5 u9 _ r5 x% U 2020年,中国首次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提出“以奖代补”,氢能源汽车国补正式落地。6 Y3 ^% p0 v, V7 ~9 h) z/ Z
2022年,中国首个氢能源产业中长期规划出台,明确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要发展方向。
: E3 Y0 Y) x$ K4 f) w' @& u& G 2023年1月6日,国家能源局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
: ]% ~2 \7 d; Q, B; L' Z 政策层面的支持,是氢能源汽车走上快车道的前提条件。
6 O7 F6 p+ `1 M# Q 在这股东风之下,长安、长城、吉利、上汽大通、红旗、东风等国产厂商也都在研发氢能源汽车,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
& H' k3 ?. j/ j- z2 k3 d " j" r2 t! o$ O) ]8 n+ I A o
( M* t, x$ ~$ y0 j/ U0 V! K 在氢燃料汽车方面,上汽大通走在了国产品牌的前列。" d6 x' j: B* L( h/ u
2020年9月份,上汽大通中大型MPV EUNIQ 7正式上市,这是一款氢燃料电池车,售价为29.98-39.98万元。: T4 C/ L0 S c4 N4 X7 V
除此之外,上汽大通旗下还拥有MIFA氢、V80氢燃料版两款氢燃料电池车在售。
2 N* G7 o# `: u! q8 _
$ r. C9 `5 T# \7 ?0 x 除此之外,2022年7月份上市的长安深蓝SL03也有氢燃料版本在售,售价高达69.99万元,具有比较明显的试水性质。
; W# t2 W7 _ T- q 中国汽车销量全球第一,产业规模极其庞大,即便氢能源汽车现在不是主流,其基数依然相当惊人。
: m$ n6 f5 Q3 J" }/ ~+ E3 E" m 根据一些权威机构的统计,截止2022年年底,日本共有165座投入运行的加氢站,韩国149座,中国也有138座,与日韩两国并没有档次上的差距。
/ S1 u* l7 B, i, |7 p5 r5 M 032 G9 A. }6 D0 \$ Z* B" i
即将爆发?情况到底有多乐观?
/ p% P1 x6 w& ~3 a5 ~5 S" } 氢燃料汽车之所以被各国政府以及各大厂商念念不忘,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确有着很多理论上的优点:只排放水、补能速度快、续航里程高等等。
8 _0 V% U( \- L6 m2 m 丰田、本田、日产等车企多年前把氢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的突破方向,原因就在于此。
4 M, K- X3 L! I- W( I
0 W4 k$ O1 [" |( Q! M 事实上,跟电动汽车一样,氢能源汽车也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理念。# y2 f6 }, ^ N5 H# o
以氢气混合氧气的构想,早在内燃机发展的早期就有人在样车上实现过。, K7 A/ h$ a( x" d4 X- J$ f* W7 A
现在的问题是,一种技术能不能推广,不能仅仅从技术本身去考虑。
# \4 g# L: J8 {1 v
1 j3 v8 i% `+ N 首先,是资金和产业规模的问题。. t2 B% a% W, `/ c4 C5 \) u
目前,全球氢能源汽车的主要推动者是日韩两国,但以这两个国家的经济体量和汽车产业规模,在中国、美国、欧洲把电动汽车当成新能源汽车主流的情况下,它们没有能力支撑起一种足以与电动汽车相抗衡的技术路线。
5 s% `& x! c' Z/ ^( b , v" [# f" L. x9 y; B# F" k
除此之外,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就需要大量建设加氢站之类的基础设施。. S+ H! q+ |$ d' j0 ?) @
但目前,电动汽车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 d1 q9 }2 g3 r, G 试想一下,那些寸土寸金的大中城市,有能力在充电站之外再建设一套加氢站系统吗?
% T% y+ f7 S1 A" d5 `% V
( S, F" x: u( X! A( M 与此同时,氢燃料汽车自身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制氢成本、氢气转运储存、氢燃料电池安全性等等都还没有解决。
! b2 [( z& m5 V7 U- F 各国政府在氢能源汽车方面的投入也远远低于电动汽车。
5 m. M3 U, y2 V! B5 u 没有资金投入,就没有产业规模,没有产业规模,就没法推动技术进步,没有技术进步,就很难吸引资金投入,这其实是个冷循环。
7 ^8 U' h5 w3 q ' _+ E; G' b/ d) s3 C; s C& p
更重要的是,氢能源只是众多新能源的一种,但电却不是。7 P/ y5 O5 T5 r; z5 G: x( e9 ]
电力的生成方式可以是传统的煤电,也可以是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等,电动汽车直接接触的其实是电网,什么形式的新能源电力都可以利用,它本质上是开放式的,而氢燃料电池本质上是封闭式的,这几乎注定了它们在体量上的天差地别。1 U5 F( j; o: y1 f
可以这么说,在可预见的范围之内,氢能源汽车不太可能大规模推广,它更适合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储备梯队,或还处于纯电汽车10年前的发展阶段。
& O5 n9 E! R; H4 l; X; _9 \ 换句话说,氢能源值得关注,也许会是新能源赛道的第二增长曲线,值得持续进行技术研发,但所谓商业应用“爆发”还言之过早。- s& e' g, T9 i- j
结束语
( Z! `+ @+ K% z7 C 以中国对“饱和式科研”的痴迷程度,不会放弃在氢能源方面的技术攻关,但电动车仍将是未来汽车领域的绝对主流,这个方向不会改变。至于日本和韩国车企想要通过氢燃料汽车这种“未来汽车形态”来盖过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这个可以基本很难实现。$ Q, h# Y2 G3 x C7 \( z y: R+ n
氢能源也许会是新能源赛道的第二增长曲线。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