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r; m: s" a+ [3 B. k6 ?! u2 Y* g {" W+ e. p; ?: n% O; k/ V, j
曾几何时,春节的年味里,一定有来来往往、热热闹闹走亲戚,这也是不少人难忘的春节记忆。而现在,年轻世代对过年走亲戚多提不起兴趣,平时更是疏于、懒于甚至不屑于与亲戚走动。) z- K/ U+ ]+ b3 S, j# ^
这种现象缘何出现?在中国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带来亲属间的居住分离和生活方式分化;核心家庭的崛起改变了家庭世代亲缘关系结构;独立、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更是让亲缘关系进一步被边缘化。多种因素改变并催生了年轻世代对于亲戚关系的认知和行事方式。$ n5 q: |0 u' k6 [) j$ B
亲戚关系淡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我们或许不必过于忧虑。眼下,如何引导年轻世代理解包括亲戚在内的社会关系,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值得我们正视并探索。
3 x) n- \- O3 }: D- D1." 隐身 " 的亲戚
" ^: l( H, s# z9 Q这个春节,思乡心切的游子们如愿踏上归途,品尝 " 妈妈的味道 "、重赏熟悉的街景,惬意享受自由时光 …… 回家满载期盼和温馨,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回家也有难过的 " 关 "。
) y S+ I/ B( V6 E$ `24 岁的山西姑娘赵瑾坦言,对于回家过年,自己是 " 喜忧参半 "。三年没回家,自然很珍惜这次与家人的团聚,但几乎占满整个假期的走亲戚,让她有些烦恼。" 闭上眼睛,想到的就是超高分贝的嘈杂,孩子们大呼小叫,大人们说不完的闲言碎语。" 她说。
7 N- r) C6 l! Z+ T) T赵瑾坦言,因为自己多年在外上学、工作,与亲戚们已没有太多共同话题和语言,聊天经常陷入尬聊。除非极特殊情况或涉及父母的事情,平时自己也不太会主动跟亲戚们联系。
, i4 c& s# Z' [8 _% h- M在现在的年轻人中,疏于与亲戚交往和互动的情况并不鲜见。在记者随机调查中,身边多数 90 后、00 后,如果不是考虑父母要求,个人春节计划中是不太会安排走亲戚的。. M9 V8 q" }; w6 T+ E
据赵瑾分享,她身边一些同学朋友,在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上也不再那么 " 积极 " 邀请亲戚们见证,还有的甚至搞不清一些亲戚的称谓和名字,联系方式自然也是没有保存。
6 E, _2 Z7 ]! V3 h$ k, M, a7 `为了大致摸底青年群体中亲缘关系淡化的现象到底有多普遍,2020 年的寒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利用学生回乡过节的时机,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 L4 d2 ?* n8 \! X" n* {" g# d2 Y
在对 1200 份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 90 后、00 后家里没事几乎不与亲戚联系。此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对近 4000 位年轻人开展的相关调查也显示,超过 80% 的受访者与父辈亲戚的联系频率为每年 1~2 次,接近 1/5 的人基本不走亲戚。
4 F4 P+ U- H- T% W催生催婚、窥探隐私、热衷攀比 …… 前些年,年轻人对亲戚的吐槽,多以 " 冲破边界 "" 代际冲突 " 来描述和讨论。
$ [! ?% s, A) y: S" J7 B. ?/ A, ]对此,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杭苏红指出,这是年轻人在主观上缺乏与亲戚互动交往、情感沟通意愿的表现。
7 [0 o6 ?$ e2 ?& i |胡小武认为,亲戚关系淡化并不意味着真正割裂亲戚关系或舍却亲情。目前,这一现象在青年和青少年群体中更为普遍," 数量占比可能已经超过 70%,甚至更高 "。" r9 O. T7 @9 a# @" z
2. 亲情淡化何以发生. }- Y1 j- G/ t+ k7 r+ T
过去 " 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 的亲戚,怎么就不亲了?对于女儿与亲戚们的疏离,赵瑾的父母虽有心理准备——毕竟古话讲 "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 ",原本这些亲戚关系就是基于父辈甚至祖父辈的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关系逐代淡化实属必然,但仍难以接受。
+ C/ f4 A$ t0 q1 Z50 后、60 后多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小时候家庭条件普遍困难,要跨过生活中的沟沟坎坎,离不开亲戚们的 " 搭把手 "。在大半生里,兄弟姐妹间彼此依靠,亲缘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
) }% A" y" f" a1 |杭苏红说,亲属关系是中国社会中相当重要的关系网络,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会性资源与情感性资源。它有温暖的一面,比如归属感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亲属间在资源、情感各方面的支持;但也有残酷的一面,比如家庭间的攀比以及利益纠纷,等等。% p/ z$ B! R/ R( a
" 对亲属关系的这种复杂情感,应该是百年来大部分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体会的。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经由这种亲属关系网络建立的情感和资源支持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杭苏红说。
: i( i# a9 R+ M4 k0 q* e: g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亲缘关系正迎来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狂飙猛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带来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据官方数据,我国的居民城镇化率在 2021 年攀升至 64.27%,接近 1999 年的 2 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浪潮。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近 3.76 亿,几乎相当于美国整个国家的总人口数。而在 1982 年这一数字仅为 652 万,2010 年也才不过 2.21 亿。+ q+ h$ S4 I" Z( p- s; M; b) L
在这个被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也逐渐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与大家庭渐行渐远。而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细化、公共教育的扩张、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无疑都加速了这一流动。3 n4 J& ^/ s! d- p& r
"这种历史形成的流动,导致了居住分异、职业分异、学历分异、生活方式分异、价值观分化、家庭变化以及日常生活的琐碎化,使得很多人与自己本就不多的兄弟姐妹分离,从而使得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和频繁交往。" 胡小武说。
, y* W3 Y3 D! W1 `% ^伴随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财富也实现了一定的积累,借钱、帮工等很多互助需求也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相应的服务。这让现代家庭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也减轻了对亲戚关系网络的依赖,虽说减少了欠人情、还人情的负累,但也让亲戚间的黏性和韧性下降。
( g3 h* ?% H( o ~另外,年轻世代作为不折不扣的 " 互联网原住民 "," 以网为生 ",这种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极大填补了他们的多种需求和空闲时间,亲缘关系被进一步边缘化。新世代的年轻人,在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中,建立新的人际规则,划出新的边界线,自行组成新的亲密单元。: t2 A1 L/ d$ b) c
" 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一方面愈来愈难以获得亲属关系所带来的温暖和支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当下社会中,新的生活方式也使他们愈来愈难以忍受亲属关系中相对残酷的一面。" 杭苏红说。
% {7 R/ J5 ?2 ^0 J5 G3. 理性看待亲情冷暖
( m' g( K% E' d& E/ z) _有学者指出,亲戚关系淡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这种转变无所谓好坏,不过是适应各自的时代要求罢了。对此,胡小武表示认同:"这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社会问题,不具备负面功能和不稳定因素,只是一种可观可感的社会发展的结果。"
' j# f' n6 c6 u# M1 }0 P' K* D8 J杭苏红则指出,亲情淡漠虽然在年轻人中凸显,但并不只是一个青年群体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整体状况。如果父辈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缺乏亲属间适宜的日常交往和互动,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不太会对亲属有特殊的情感。+ Q: V- k- I3 l4 F5 r# z) U1 u4 Y
" 想一想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吧: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亲属间居住地分离,亲属间的交往与互动越来越少;与之相伴的是一个个依靠雇佣关系(育儿、养老)建立的小家庭,以及一个个从小就生活在各类学习培训、虚拟网络中的孩子。" 杭苏红说。7 m) Z- d: C: r9 L; x9 ]# q( y3 z
杭苏红进一步指出,亲属关系淡漠有其社会性成因,但这种淡漠本身是一种主观性问题,是当代个体只关注自身,缺乏对他人理解导致的。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生活环境的狭隘、逼仄与压力,使他们更容易流于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见。
4 U, Q& D7 S3 e5 ]她认为,逢年过节时,正是一次近距离了解彼此的机会,虽然相互间在年龄、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会带来在沟通上的一些不适和不理解,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对这些不适、不理解之处的观察,在现实社会中努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尝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6 b' M& |" [. \2 e
我们该为此忧虑吗?" 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家庭伦理与亲缘关系的主体结构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没有改变。" 胡小武笃定,年轻人会随着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化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着亲缘关系。
! @# }7 n4 L7 D0 c4. 重新唤醒亲缘 G* e' K1 Y4 v6 N
胡小武的社会调查中,还有一项结论耐人寻味。对于 40 岁至 50 岁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八成与亲戚经常联系,刚好与 90 后、00 后的统计结果倒置;而且相比 90 后,00 后对亲戚关系看得更 " 淡 " ——在 18 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63.15% 的被调查者已经和亲戚 " 基本无联系 "。; v" u8 F! R/ h. i$ B$ w+ X
胡小武解释说,这与家庭世代亲缘关系结构变化不无关系。简单来说,80 后中,一大部分出生于农村,还有兄弟姐妹,特别是 60 后父辈基本生活在大家庭中,因此他们的一代亲和二代堂表亲,依然有共同生活的记忆,客观上会增加血缘亲戚的链接度。90 后或一部分的 00 后年轻人,大多自己是独生子女,其 70 年代初出生的父母,不少人都有一或两个兄弟姐妹,因此他们依然还有二代堂表亲戚,一些父辈关系好的家庭会为 90 后、00 后的子女带来较为亲密的二代亲。
$ z0 B/ s+ X6 g1 z3 n但到了 2005 年之后出生的 05 后、10 后这代人,很多城里人连二代堂表亲都没有了,他们大多数人的亲戚都是三代亲。因此,本身就属于亲缘关系淡薄的代际群体。" 在客观上缺失一代亲关系的年轻世代中,从小就缺乏‘亲缘关系’的概念,何来亲疏和断舍呢?" 胡小武说。, p* i, O* B% }8 b K
概言之,越年轻的世代,发生疏于亲情交往的行为概率越高,这不仅是时代变迁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客观必然,更是一种家庭世代亲缘关系结构变化所决定的客观后果。过去的生育政策,加速了扩大家庭的缩减和核心家庭的崛起,也放大了对传统亲戚关系的冲击。% F# E5 D3 [/ o4 P0 n8 G
不过也不是没有转机。胡小武认为,随着中国的城镇化放缓、经济发展步入更高水平,家庭结构或会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当 90 后、00 后步入婚姻并为人父母,他们将在事实上扩大自己的亲缘关系网络。身份的转变,则让他们更能理解和共情父辈们的 " 亲戚情谊 ",并将其持续作为自身的情感和资源支持网络。由此,亲缘实现了联结,并被唤醒。他认为,未来,亲情淡化现象将会有所改善。
& [7 [; [3 x/ @0 K杭苏红也认为,未来随着回老家就业的人口增加,亲属关系网络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她也认为,如果年轻人在 " 自我 " 的道路上发展过甚,那么因为现实而不得不重新对亲缘关系进行的 " 唤醒 ",可能是痛苦的。
( t% X* P5 H! `( n作为 10 后的父母,胡小武对可能发生在自家的变化很是警惕。为了减少表兄妹之间感情淡化的潜在可能,他和妹妹一家约定,要尽最大努力跨越 700 公里的物理距离,让两个孩子在寒假和暑假相聚一些时日,平时也多远程交流互动,尽可能拉近他们的心理距离,帮助两个孩子维系相互之间的情感纽带。
. P2 O; `2 `. A+ v# V4 I, O有唤醒信心并愿意付诸努力的人并不少。生活在北京的张先生分享说,自己也会与生活在杭州的表亲一家结伴共赴某个目的地旅游,两家的孩子年龄相仿,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熟悉,让她们不至于因为生活在不同城市而完全陌生。" 现在各家经济条件好了,不太需要亲属间相互扶持了,但也正因为经济状况改善,让我们有条件给下一代多创造一些接触、交流的机会。" 他说。1 H0 y, b: @) p5 |: z s* ~
亲缘关系折射时代变迁
. p% R3 k9 S, `4 A3 J(作者:高文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 n9 ~2 O: _# d& h7 R2 {近期,关于 " 走亲戚 " 的话题频频登上网络热搜,引发多方讨论和关注。年轻人缺乏与亲戚间的互动交往和情感沟通,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文化、社会和个体的时代变迁。
9 d( p q' Q( ~3 L A" 走亲戚 " 有着悠久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形态孕育了 " 人情文化 ",亲戚是人情关系网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人们会通过互相问候、拜会访问等形式来保持与亲戚的联系、维持亲情关系," 有来有往,亲眷不冷场 "。而亲属关系网也会为个体提供资源和情感支持以应对生活变故。5 C& S. R+ ]: H; f7 W, \) D
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后,一方面,归属感获得渠道多元化。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单纯依赖亲缘、地缘等先赋性因素来形成群体认同。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因获得性因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性、行为偏好)而形成的群体类别,被称作 " 心理群体 "。相较之下,人们对心理群体的认同更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参与性和建构性,也带来更多归属感。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多元化,家庭在养老、育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可通过雇佣关系得到满足,对亲戚支持的依赖性大幅减少。
* o( B; M( Z, j' d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表现出家庭规模缩小、社会流动性增强、信息化加速,社会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变化。首先,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家庭户平均人数从 1990 年的 3.96 人缩减至 2020 年的 2.62 人,家庭规模日益微型化。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几代同居的扩大家庭为主导,转变为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导,代际关系日益趋于平等。成长于这样环境中的年轻人,更注重独立性、隐私和边界感。亲属交往过程中一些模糊边界的行为,比如对年轻人情感、收入和工作状况的询问,基于亲戚身份而单方面要求对方提供帮助等,更容易让年轻人产生不适感。
2 e( R R( e5 c6 K其次,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让亲属间居住地分离成为常见形态,物理距离限制了亲属间沟通、交流和理解的深度以及社会支持的力度,也因此减少了年轻人对亲戚的情感联结。另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志趣相投的心理群体获得情感支持,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得服务支持解决生活难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教育、医疗、生活等信息来解答疑惑,还可以通过网络满足休闲时间的娱乐需要,传统的亲属间的资源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性进一步弱化,亲属关系网的维系意愿也会减弱。
- A2 E3 u! W9 r+ X; I; M( `7 T现代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经历了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碰撞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性格特质也更多表现出自我取向,而不是以往中国人较为常见的他人取向。他人取向注重在人际网络中表现适当的角色行为,以维持自己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可能掩饰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而迁就他人。自我取向则更注重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表现自己的特点,不去轻易迁就别人,因而更少愿意去为了融入家族或顺应亲戚需要而做出行为改变。9 v k; u: d6 J# g
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走亲戚,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文化、社会和个体基础,是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方式变化的一个缩影。但这种亲戚关系的淡化并不必然意味着亲缘关系网络的瓦解。1 A% Q' E1 C- ~6 c/ c# ~5 t3 L" d
其一,年轻人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对亲戚关系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在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之后,对于亲缘牵绊会有更深的感悟。此外,因家庭需要,隔代抚育孩子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研究显示,中国家庭结构中,有 24.46% 的家庭为三代和四代家庭。父辈参与到年轻人的小家庭生活之中,会加强其与其他亲属的交往。4 P8 @6 G7 @3 H' X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渗透于社会教养方式、社会行为规范之中,人情文化仍有相当的影响力。特别是近些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日益增加,象征传统文化的图案、乐曲、服装、器物、手工艺等深受年轻人喜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这些传统文化载体所蕴含的价值观、信念和精神可能会更加获得年轻人的认同,并体现在人际交往方式之中。
$ b" S* f: W& O1 y其三,互联网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亲缘关系的功能,但同时又为建立新的亲属间联结提供了契机。在亲属间居住地分离的情形下,网络成为保持交流沟通的便捷平台。家庭群内日常生活的展示、家长里短的分享、真挚的关心和祝福,能让年轻人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和家的意义,拉近其与亲戚间的距离。
" w; ^3 Y6 N2 I, U1 i( ]1 @2 C. w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亲缘的联结在未来可能有不同的形式,但人情基底还会嵌于中国社会文化之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