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白云下,自家院门口带着娃、绣着花还能养好家,这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5.7万名绣娘的日常生活。当地农村的女性会拿筷子就会拿绣花针。如今,靠着这门祖传的手艺,每个月都能挣上几千元,甚至作品还能登上各大时装周的秀台。深山里的千年非遗如何做成亿元大产业?
) D: V9 l4 r* C- ]+ S前方一个人,后方一座城,上海帮扶不遗余力% j$ l6 n6 ^# o% Q7 r/ T( X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绣市场主体有604个,绣娘5.7万人,带动了2000余名残疾人就业。
& j [$ b* v0 _: T/ p a& _楚雄彝绣主要以黑、青等色为底,配以黄、红、绿等色,具有技法粗犷、色彩浓烈的特点。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彝绣产业化路上却面临着“规模小、人员少、效益差”的发展困境。
r# S1 J9 w% L4 C# c4 o/ j如何把绣品卖出去、卖得好,成为摆在创业者面前的核心难题,这也引起了来自上海的挂职干部张唯岚的注意,他决心帮助彝绣推向市场。
/ s- ]' I" H! P1 G8 k5 M% F+ ^# p% J早在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沪滇两地携手并肩,有效助推了云南的脱贫攻坚;2016年上海又进一步扩大了帮扶面范围。2018年,上海更是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帮扶,帮助云南民族地区讲好民族故事,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开始着力打造以彝绣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沪滇文化帮扶“楚雄样本”。
: n) [# i' D! D1 s4 x; w急滇所需,尽沪所能,上海带领彝绣亮相纽约时装周) q2 n( j" \0 g$ Y4 k7 i7 \6 x
急滇所需,尽沪所能。沪滇合作让古老彝绣走出了深山,走向了更大的舞台。2019年,彝族服饰在当年的上海时装周上掀起了一股“最炫民族风”。彝绣在保留经典的前提下,与当代审美巧妙结合,迎来了高光时刻。0 K; @8 Z# p/ d
2019年9月,在沪滇协作持续推动下,楚雄彝绣精品走出国门,成功亮相纽约时装周。
/ G, N6 P B3 ~5 ^1 G( V绣品变商品 绣片变名片 秀场变市场 一针一线绣出亿元大产业0 {3 h% R f! ?4 @
沪滇文化帮扶为彝绣打开市场,也为从业者打开了眼界。从“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离不开产业模式的支撑。( Q1 _) W0 ?) |; {1 n4 l! m' L l& B
云南楚雄南华县的丁兰英2019年带着她的彝绣产品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展销,展销期间拿到了300万元的订单,这是她自创业以来收获的最大订单,高兴之余,又开始为缺少绣娘而发愁。$ P" h" \5 e6 _$ F. l" R
在上海援建资金的帮助下,丁兰英的企业先后在县城以及偏远乡镇共设立了8个就业扶贫车间,依托“一个中心、多个分部”“沪滇项目+公司+车间+绣娘”的文创产业振兴模式,多批次、分等级招募培训绣娘,将公司的订单化整为零、分包入户。
U: s3 Z, ]7 M2 q4 z0 `# X3 o丁兰英的公司现在合作的绣娘有2028人,其中残疾人绣工109人,分布在南华县的10个乡镇。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让这些特殊群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的梦想。4 f8 U( |1 a+ _! S# a+ n
在永仁县,还涌现出彝绣车间,手工需要绣上半年的服饰,用机器两天就可以绣十套。为了助推彝绣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当地政府专门投资兴建了永仁彝绣一条街,目前已经有25家彝绣企业入驻。
1 I) V9 t5 \+ b6 I# N依托沪滇文化帮扶,楚雄彝绣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从2012年的210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45亿元,5.7万绣娘人均收入增长近5倍。楚雄州正在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推动整个彝绣产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力争让彝绣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全方位转变。9 J/ O7 @ H+ d2 I, u7 D5 S1 J
如今,云南楚雄已经实施“彝绣标”,由州委宣传部牵头注册认证“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还将《楚雄彝族手工刺绣生产技术标准》申报为国家标准,打造“彝绣库”,并不断加强对农村绣娘的培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