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绿瓦、红灯笼;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卖钥匙扣的、卖手工首饰的;甚至连 " 特色小吃 " 都变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肠、甑糕 …… 不止何时起,古镇渐渐 " 长得 " 越来越像,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相似性渐渐地取代了每个古镇的独特性,全国各地古镇的 " 查重率 " 甚至高达 99%。# O3 N. Y! D" A5 o( g- E8 N
. N' K! f6 j. P+ v' j
9 T7 A/ l' R! g& _
# J) w$ O' \3 d9 E# l" c3 e有网友调侃称:" 古镇的商业化太严重了,基本上只要是条路,两边都是商铺,本地人不多,大多都是外来做生意的,就跟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一样。" 与过度商业化的古镇对应的,则是 " 千篇一律 " 的古镇景观,甚至原住民在一些古镇里都是真空般地存在。
3 I0 R9 q+ I. g/ n: i+ `; Z1 A! H% H1 v说到底,游客去古镇旅游,本质上和去迪士尼度假区旅游没什么区别,都是在追求一种 " 沉浸式体验 ",只不过体验的内容不同罢了。去迪士尼度假区," 沉浸式体验 " 的是童话世界,而去古镇," 沉浸式体验 " 的则是当地的历史人文特色,也就是古镇的 " 古 "。只不过这个特色,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 " 特色建筑 " 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 " 文化 "。7 _/ F4 }4 n$ O2 f2 N+ e, ?
而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古镇,让地方特色在 " 褪色 "。古镇本应该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建筑,但是现在作为旅游项目的古镇,鲜有旧时痕迹,而是根据现代化旅游和商业需求重新建造的度假村,商业化气息重。
# Q2 H+ T! {$ O( p游客在古镇里,想看到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想感受的是古镇市井的鲜活,想尝试的是在地理环境和民俗影响下的特色小吃,以及体会漫长的历史是如何塑造当地文化的。可以说,古建筑、文化氛围、自然景观、本地美食 …… 都是古镇旅游的精髓。但如果古镇文化的展示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非是为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本身,文化也就成了旅游过程的符号,也难怪古镇旅游在渐渐失去魅力。
7 x: \2 t0 _! A w, \0 O. s0 _3 R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时人们的旅游追求,早已上升到了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原先旅游产品少、需求大,现如今,信息获取更便利,游客的眼界也更为开阔,不会轻易买账," 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 ",早已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0 h3 R7 h8 B0 r/ y8 c" g( w6 T, g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开发者密切关注游客的需求,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现代化的消费理念中。开发者不能仅仅满足于造造建筑,需要在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完整、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地方特色,才能做好古镇开发,同时也要在商业化和地方文化保护中做好平衡。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