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量使用种子、收割时大量粮食颗粒掉落或破碎、果蔬运输中大量腐烂…… @/ j+ H1 U& G6 W9 f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近期一项研究揭示,每年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肉类、奶类、蛋类七大类食物按重量加权平均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约4.6亿吨,其中生产流通环节食物损耗3亿吨。“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生产环节播种粗放、采收不精,储运环节冷链不完善是造成食物损耗的主要原因。
5 t0 z: e8 W( z% J5 C: A V8 F3 C. }- l播种粗放,采收不精1 N& e. O4 Q' v6 }. g. l' q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食物损耗是指食物在生产、收获后处理、贮藏、加工、流通等环节由于人为、技术、设备等因素造成的食物损失,不包括在消费端的食物浪费。1 a+ n, f2 z9 T! d$ \) b
记者在田间地头调研发现,有的地方生产环节播种粗放、采收不精、管理打折,粮食损耗率较高。
) ]& P. m8 x: l( D4 N. \) X& R在播种环节,一些小麦产区仍是“广种薄收”模式。由于播种技术、种植观念等不同,用种量参差不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二级巡视员胡伟通过研究发现,正常用种量在30至50斤,有的农户播种粗放,每亩播种量高达100斤。
: J t3 E0 F6 V0 k5 Y' k0 ?到了收割时节,麦籽被收割机上的鼓风机吹落田里的现象比较普遍,收割机割台高速碰撞穗头也会导致掉粒损耗和籽粒破碎。这种情况容易让小麦发生霉变,影响后期储存。* [) E) J2 I. ?6 j/ b3 q
一些水稻产区的农户反映,收割机作业过程中稻穗末端稻谷脱落、清选工序中籽粒不能及时分离等情况,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稻谷损耗。( s/ i+ q- g1 k; T/ Y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研究员程广燕研究发现,机械收割粮食环节损耗率最低可以控制在1.9%,但个别地区玉米机收总损耗率高达10%。
, ?4 e8 N& l& w& F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马铃薯种植大户管绍刚说,使用机械收获马铃薯的损耗率为5%左右、人工采收损耗率为15%。
( G1 U8 F9 Z8 k7 y7 t7 [存储运输损耗不小
1 e6 t9 F' S1 l9 I! G( s记者调研发现,由于设备保障、专业知识不足,在储运环节中,蔬菜、水果、粮食等损耗量不小。其中,水果、绿叶菜等损耗达到惊人的地步。
4 }& ?1 a1 u8 b4 B0 s有的粮食企业储粮设施陈旧老化,通风、温控等设施配备不足,发霉和虫蛀时有发生。2020年以来,随着粮食价格预期上涨,一些种粮大户惜售心理变强,但其储粮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无法及时烘干,损耗较高。
" H, ~% D i. N$ S5 b" \! p一些农户缺乏储存专业知识,果蔬产后储存环境温度、湿度把握不当。贵州蔬菜种植户李珍文说,一些小型果蔬基地,多种蔬菜、水果混合储存现象普遍,已损坏的果蔬产生乙烯会加剧其他果蔬成熟和衰老。
' M6 T+ S4 m/ Q! ~5 K2 S数据显示,果蔬生产及产后处理损耗最低可以控制在9.2%,最高则超过25%。+ r0 [4 w' h5 ]5 Q$ D9 x0 ?
程广燕说,我国果蔬损耗率高与冷链化程度较低密切相关,大部分果蔬运输处于“裸奔”状态。据了解,发达国家冷链运输普遍在80%以上,我国目前仅为约30%。4 Y5 |) m% i3 J1 o# K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采用的“冷链”还比较原始,仅放几个冰块,有的甚至依旧用简陋的小棉被裹着生鲜品。“为了节约成本,冷链司机在运输途中私自关上制冷机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位冷链企业负责人说。! x) d1 |) t" I Q* m. R
“一车豌豆从云南发往北京,需要经过基地收集转运、批发商装车运输、农贸市场批发、零售商进货等环节,装箱搬运最少4次。”货车司机王大勇说,“非冷链条件下,一车30吨重的豌豆会产生近5吨损耗。”
/ e* r) @5 q+ T1 C4 ~如何减少损耗?
) n/ v( z! W+ v& v6 G8 w0 [' i5 s4 e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七大类食物减损空间有五成左右,若挽回一半的损耗和浪费,可每年节约2.3亿吨食物,能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2 J& s4 N2 h9 `9 M8 Z, i
受访专家和基层干群建议,通过加强冷链建设、构建全产业链食物减损标准体系等减少食物损耗。$ {9 S* M- f* S6 w! A1 E
普定县农业农村局蔬菜站站长邓飘建议,从“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着手,加大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冷藏车购置使用,尤其是便于城市穿梭的小型冷藏车,保障冷链运输,完善生鲜食物终端配送机制。( R( c5 v, V) V% z+ }4 C' ]5 Q! w, m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和作业标准化程度,推进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加强粮食仓储和流通设施建设,有效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
$ V4 ?) A% @5 e5 f记者在韭黄种植大县贵州普定县看到,为了减损,该县在韭黄基地建立清洗、整理、分级、包装、预冷一体的韭黄采后商品化处理配套设施。邓飘说:“目前,全县韭黄商品化处理配套设施齐全,韭黄全产业链损耗降低了50%以上。”
" ? q+ R/ g9 X1 W$ X5 l5 L$ V8 v业内专家建议,加快构建全产业链食物减损标准体系,推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等及时应用于食物减损实践。如一些山区因地形原因不能使用大型机械采收,可研发适用于不同地形、不同品种的高精度农业收割机械,同时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作业的规范性和精准性。* p3 h9 h7 _9 G P4 x) o
程广燕建议,做好蔬菜等非耐储运生鲜农产品产销衔接,提高食物系统供给效率与韧性。加大产地预处理,推广净菜,对食物的边角废料进行集中高效分类处理,最大程度提高食物利用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