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的电子档案如何几十年甚至几千年地流传下去?有许多折痕的、模糊的老照片怎么修复?庞杂的档案如何快速识别、录入、查询?
6 w6 N4 f* z, Z运输机器人将档案送到参观者面前。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1 a- s) |4 m; d1 W8 Q8 A" J
I8 z1 y3 w$ M1 _- o/ L6月15日,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的“数字记忆新时代——上海档案创新发展展示体验活动”启动,为期一个月。. Z y& Q* u; _: q
上海市档案局介绍,本次展示体验活动选取了上海市各级档案部门在科技研究和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的最新成果,打造了“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档案保管保护现代化”“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音像档案全流程管理”“新技术在档案领域应用”“档案数字人文互动”等六个主题场景专区,系统展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档案管理相关业务流程中的创新应用。3 ^) l& z Z; R+ v$ [
电子档案库房监测界面。
4 l- a5 W# r) q, Q) z$ ?% m3 G% R( f+ _1 ]/ ], J6 Z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智慧档案馆库,一个运输机器人避开障碍物将档案送到人的面前,一旁的机械臂可以从档案架存取档案,整个库房实现“无人化”。在数字影像档案AI修复展示区,一张充满折痕的老照片只用几秒钟时间就被修复成一张新照片,还可以上色。档案业务智能助理展示板块,工作人员在聊天对话框输入简单指令,小助理就可以自动捕获、检测、归档和查询档案……
4 ?3 `6 A' r& P* z' S: Y" x7 Y% V展览中有一处引人注目的电子档案库房,名为“数字罗塞塔计划”。负责人杨安荣介绍,为了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电子档案库房一般采用离线的方式保存电子档案。由于电子文件易修改、环境依赖、存储载体可分离等特性,单一的备份载体无法满足档案数字资源长期安全保存的需要,比较切实可行的措施是采用不同载体多套备份组合的方式来确保档案数据安全。因此,电子档案库房实际保存的是存储电子档案的磁、光、电、胶等各种物理载体(磁盘、光盘、磁带、胶片等)以及各种载体的读取设备(光盘库、磁带库、胶片阅读器等)和保管设备(防磁柜、光盘柜、胶片柜等)。“几十年、几百年以后,你要读取里面的数据,就把对应的载体拿出来,在阅读设备上就可以读取。”" ]! C: I+ p" M/ D4 M# r- p) x
机械臂可以从档案架存取档案。& e; w+ `, }5 R2 @2 }
! k, s. u1 H! M" n- h/ a, ^# @2 |
一旁的电子屏上显示着库房温度、湿度、容量等数据。杨安荣说,光盘、胶卷等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长期储存,会有相关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做好防火、防暑、防虫等,一旦有异常情况,比如人员入侵,就会自动报警,从而打造一个数据长期保存的堡垒。9 q2 ~7 N: C" z) o/ V6 N8 n
杨安荣透露,除了光盘、胶片储存,团队目前正在研究玻璃存储。“罗塞塔石碑是把信息记录到石头上,在数字时代也是这样,最合适的储存介质是石英玻璃,它对环境没有任何要求,自然环境下不需要恒温恒湿,它依然可以保存几千年几万年。”
8 {; U& e/ R1 V F老照片修复。
, a6 l" D9 E* E/ Q/ y# b
% Z Q# T. N4 \0 ]8 W4 U4 r上海市档案局科技信息化处处长康勇介绍,该展览实际上是把全市多部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好做法、创新应用汇集起来。用机器人抓取档案、报送档案,修复图片,对档案进行人工智能数据抓取、检测等已经在多个市区档案部门应用,市档案馆也在建设电子档案库房。, |0 m9 l: {3 Z% B5 ~: Q% w
“比如档案的编目、鉴定,原先我们花了很大的人力去做,效率不高,效果也不理想。现在应用了新技术,工作效率呈几十倍地增长,甚至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我们将不断引进新设备,把新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的流程中。”康勇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