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经济日报! t8 E$ p0 Y* b0 j
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最新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农牧区发展活力得到明显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7年全国增速第一。
3 e( ~8 F" S1 G7 k/ L 在昌都市察雅县,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察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东介绍,察雅县今年苹果产量预计380余吨,销售额达400万元。
. t0 C$ S4 e5 U7 l; l7 e* [ 56岁的邓增是察雅县卡贡乡的苹果种植大户。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出台,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苹果的他不断扩大规模。如今,他的果园已有20多亩,每年收入有三四十万元。他还带动村里29户建档立卡户一起种植,每户每年平均增收2万元到5万元。“依靠苹果种植,我们走上了致富路。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我们要把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邓增说。
5 n; r: p$ Z8 Z3 M( a5 O, J 日喀则市拉孜县扎西宗乡利民民族手工业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工人们忙着编织卡垫、缝制藏装、制作藏毯。“这份工作让我学会了缝纫技能,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工资,方便就近照顾家里,我十分满意。”家住明玛村的米玛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说。
9 I: V9 G8 F: k2 J8 B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除了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合作社,拉孜县还充分发挥“劳务派遣公司+劳务输出合作社+村居劳务经纪人”的作用,拓展优化劳务输入输出双向对接平台,帮助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0 i( S6 q! m9 y1 w; H
近年来,西藏多措并举促进农牧民就业,2021年农牧民转移就业69.3万人,劳务收入达58.1亿元,比2012年增长2.14倍。
- L, G. P2 @# B: T3 J8 w, w* L 在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索松村,村民尼玛的家庭旅馆有68个床位。仅今年桃花季,旅馆的收入就达10多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旅游业蓬勃发展,农牧民通过参与家庭旅馆运营、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商品生产等方式吃上了“旅游饭”,拓宽了致富途径。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西藏全区乡村旅游累计接待1274.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87亿元,带动6.45万农牧民就业。
) l+ G7 f: j% m' [- _/ R 无论是发展种植业、合作社务工,还是参与旅游业,10年来,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西藏农牧民走上了致富路,日子越过越红火。2021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35元,是2012年的2.97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油路、从毡房到楼房、从外出务工到就近就便就业的巨大改变,显著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C; ?5 o) z/ j- `" w
0 A# ?0 q. c E6 d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 l) O4 i& R6 r% a
- k# [3 u( H0 n1 r+ {: M# o4 `5 H 责任编辑:李墨轩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