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 D" P& X' T+ Q1 Y$ e7 y 文|唐郡 U, q& q# w: p( r# H- U
编辑|张威 袁满
' ^- C1 q8 s+ Q4 i 1月信贷增长创历史新高。
; d3 x) ~8 W9 G- [8 O" E" u8 W 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了1月金融统计数据。2023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5.98万亿元,同比少增1959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货币供应量方面,截至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2 J( R: l0 T' ~: A8 Y# {7 m
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企业贷款增加4.68万亿元,为当月信贷高增的主要拉动项。
* {3 S. p9 C& ~& p: i* Q0 p 同时,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亦创单月存款增量新高。其中,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为当月存款增长的主力。与之相对,1月居民贷款增加2572亿元,同比少增5858亿元。: s4 b' }, @" Q |9 s9 M/ X+ O4 C
“新增信贷符合市场预期,”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财经》记者表示,由于前期政策效果和年初需求复苏,1月贷款增速明显回升,而受到企业债和政府债发行同比减少的影响,社融同比少增。4 U4 Q7 X$ A, m/ Z) j0 a* e
对于企业和居民在存、贷款方向上的背离,保银投资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疫情缓解后,服务业重启推动了企业需求上升,随着接下来企业招聘需求上升,居民就业增加,居民的信心将逐步恢复。“考虑到最近很多城市二手房交易明显复苏,预计未来居民信贷可能进一步上升。”明明表示。
3 g% S/ ?- O/ E( G+ u' |: b5 h 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走向,明明认为,有必要保持货币政策宽松,推动经济持续复苏。“后续总量降息的可能性没有那么大了,但一些结构性降息政策可能性相对更高,比如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些定向政策。”张智威表示。
9 u) c. W7 d$ t8 R# ?4 T F 企业需求复苏推升信贷3 f3 S; T: ?& |7 T% u; G) N+ ?9 @$ d
万得(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9家机构对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预测值介于3.5万亿元至4.5万亿元之间,均值为4.08万亿元,低于4.9万亿元的实际值。1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创单月信贷增长历史新高。
9 ~8 s+ w8 G" d9 Z3 y9 e 从结构上看,1月企业贷款新增4.68万亿元,同比多增1.3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是1月信贷放量的主要支撑。
: v2 @7 ~' b1 h% x# g( I 多位银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较上年增长相比,1月信贷实现了开门红。据央视报道,工商银行1月公司贷款增量为去年同期的1.5倍,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量突破2000亿元,为上年同期的2倍。另一家大行的分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1月该分行信贷增长主力是面向小微企业的普惠贷款。不过,该人士坦言,其所在分行信贷增长表现没有那么突出。“毕竟贷款有门槛,很多企业这几年经营不怎么好。”+ h, b g% x9 @; T, }3 [
“企业信贷强劲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积极备战开门红;另一方面是基建、制造业带动,令宽信用政策效果现象。”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制造业和基建领域信贷需求扩张抵消了房地产企业信贷融资低迷表现。
/ ]0 D+ J2 }2 g 1月10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2023年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在会议精神指导下,主要银行适度提高了信贷投放的节奏。”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告诉《财经》记者。& l- z( O; \' A2 B1 c# m
同时,张旭透露,2022年12月一些银行主动压缩了信贷规模,并形成信贷需求的累积。这部分被临时抑制的需求于今年1月得到释放,并形成了1月信贷的高增长。而且,在“早放贷,早收益”等因素驱使下,历年1月均是贷款投放大月。
" @- h3 p( M3 z" K% K# p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和经济循环恢复,也是屡被提及的积极因素。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高于上月3.1个、12.8个和10.3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另一方面也与1月的信贷多增相互印证。”张旭表示。; O0 k1 g* ]( q% o5 Y6 C
居民存款创新高. D, h2 d. }$ B" f" B& t" H% O
企业贷款高增的同时,居民贷款同比少增。数据显示,1月居民贷款增加2572亿元,同比少增5858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同比少增66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
3 D+ ]) X% f. T7 L# r( Z& @% ] 居民中长期贷款对应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周茂华表示,“居民信贷需求低迷,与国内房地产市场暂时低迷有关。”9 g. k# t, M* r9 d+ G$ w# \. ]
Wind数据显示,2023年1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为870.57万平方米,创2022年3月以来新低。不过,从更高频的周度数据来看,1月春节假期成交较为低迷,春节后周度成交面积已回升至188.11万平方米。“考虑到最近很多城市二手房交易明显复苏,预计未来居民信贷可能进一步上升。”明明表示。
7 e' m. b& [/ t! i+ f2 a 对于居民短期贷款少增,周茂华认为,这反映1月居民消费支出继续偏弱,但相对2022年12月的负增长,该指标已经恢复正增长,同比收缩幅度有所收窄,这反映国内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呈现逐步企稳迹象。' |0 r; b4 f5 Z Z! N3 w5 f
与居民信贷需求低迷相对,1月居民存款热情高涨。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亦创单月存款增量新高。其中,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同比多增7900亿元,为当月存款增长的主力。% \+ o8 ^! s V. V( G2 K6 h/ s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春节前企业集中发放薪酬福利,单位存款向住户存款转移,同时受个人消费意愿仍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更多选择将收入进行储蓄而非消费。而居民存款多增,也是支撑1月M2增速创新高的主要原因。
x/ Y4 Q, I, L4 f# R& z8 H 此外,张旭认为,春节错位因素也是形成存款多增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1月末时春节假期已结束,现金陆续回流银行体系并形成存款,这也是1月流通中的货币(M0)增速大幅下降至7.9%的主要原因。”
8 p5 J1 R; a" ]" O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财收益率不断走低的背景下,居民提前还贷、存款定期化等趋势受到热烈讨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居民选择将其他资产配置转换为定期存款,亦是其存款增长的原因之一。
; v% H& c3 [7 r% Z- d( ] 事实上,居民借贷需求不足而存款热情高涨的态势在2022年已经显现。央行此前发布的贷款投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末低10个百分点。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7.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末低5.4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755亿元,同比少增7646亿元。" e- Z8 V# V4 b' V# y9 \$ ?$ Q
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走向,张旭预计,全年来看,DR007(七天期存款类机构质押回购加权利率)与OMO(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之间的利差会较2022年明显收敛,并以此实现保持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其中,二季度末前的大部分时间内,资金利率会保持合理的弹性,不会大起大落,为经济运行的整体回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8 K* T) W, e* e2 P9 t
“需要强调的是,倘若下半年出现经济增长、通胀水平、融资增速超预期的情况,那么DR007是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高于OMO利率的,但我们很难见到OMO和MLF加息。”张旭表示。
$ I) N4 [ F6 r1 R; S N (作者为《财经》记者)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