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犀牛娱乐原创
) f( G. |9 Z! T! H* ~/ H 文|方正 编辑|朴芳
% k& S7 ]7 H f8 w8 S/ [- d ^! ] 长视频投屏又出大新闻。9 ^; G* {. w# x# J& S8 V
经历了480P投屏限制争议、遭老会员起诉等风波后,爱奇艺近日发博回应,为老黄金VIP会员恢复720P和1080P高清投屏服务,并且不再限制登录设备种类,所有会员可同时登陆任意2台或3台设备。
( |$ [% a5 r- f& [8 {( c' | / Z% U. L7 \# @' p* C" @
从老会员提出诉求到针对性完善相关服务,爱奇艺及时回应消费者需求的做法,对行业是个很好的示范。尽管此番仅针对老会员的调整仍有争议,但从各个维度看,爱奇艺此举都有可能带动全行业优化相关服务。. B& }3 {; X, M$ U' d4 K
长久以来,犀牛君都很理解用户和平台为何在“电视投屏难”问题上纠缠不清。一方面,限制投屏确实很影响跨屏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在“混业经营”的电视OTT领域,必须挂靠持牌机构并与之分成的长视频平台,其实很难从该行业分到多少蛋糕。
$ g2 C& C1 A! G! x* w# ~. ^% \ 9 {! L# e6 L) z4 J! A- A5 L4 C
在用户吐槽投屏难与平台有苦说不出之间,行业始终缺乏能促进双方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而犀牛君一直认为,这个沟通建立的起点,是各方都需要充分了解“电视投屏难”这件事的多重成因。. r: _* [$ W$ I/ e
拆解爱奇艺调整的细节
# Q( C' S- w7 g7 w" Q8 ? 我们先来拆解爱奇艺这份声明。
- D: \3 T' x8 Z D% W7 S 整体来看,由官博“爱奇艺VIP会员”发布的这份声明,本质上是爱奇艺专门写给VIP用户的服务升级告知书。尤其是声明的第一点,几乎是针对前段时间老粉所提诉求而做的服务上的细微调整。% G8 V+ u* @) k4 l/ z
第一个关键表述是“仍处于订阅状态”。
. z" C- r" _9 Z- s; {+ V- t 这个信息揭示了该条服务调整是“老粉特供”,即月卡/季卡/年卡的黄金VIP都可在当下订阅期恢复该服务,而连续包月/季/年的会员必须不断订才可持续使用该服务。
3 X" I* M: ~( x- [) E 3 ]: d& D# ~0 j5 ^4 z
第二个关键表述是“恢复720P和1080P清晰度”。
! v+ U1 ?) n& ] 这里表明此为爱奇艺对仅允许480P投屏的网上争议做出的回应。客观来说,此前的480P清晰度之于智能电视端确实是很不好的观看体验,如今恢复1080P基本能满足了大部分电视受众的观看需求。+ {7 _. s# ]) B
在犀牛君看来,爱奇艺的第一点服务调整,几乎是针对此前舆论场相关争议(特别是一名7年老粉起诉其合同期内变更投屏清晰度涉嫌违约)所做的针对性优化。而声明的第二点,才更进一步体现了平台改善用户体验的决心。$ h8 b3 W' h8 Y
长久以来,长视频用户在日常都有多设备观片的需求,但过往用户经常遇到诸如“一个iPad登陆把另一个iPad挤掉线”这样的困扰,爱奇艺的第二条服务调整正是洞察到用户体验的这个困扰而优化。
' x1 Z$ C( g4 n2 `. ?/ k
0 Y" F- w: H2 r3 `/ ] 声明提到,今起所有会员均可在“5台设备”登陆,不再限制登陆设备种类。而“同一时间播放的设备不再限制种类”,代表着当下会员能至少选择任意2台设备登陆了。“我们会提示用户选择希望使用的播放设备”则解决了用户突然被强制下线的困扰,给予用户更自主的选择权。
4 M7 ^% ]# t" r+ {* M# _1 t9 c 不得不说,爱奇艺这一系列调整基本做到了声明开头所说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不知道其它长视频平台后续会否受此启发也进行服务升级。
8 e0 f9 V3 p. K! m3 {& G 犀牛君试验发现,目前长视频平台都对投屏进行了或多或少的限制。优酷方面,非会员仅可观看最高720P的非VIP剧集,会员观看1080P则需强制下载酷喵TV;腾讯视频方面,非会员可以对VIP剧集进行几分钟的投屏试看,会员最高可投屏观看1080P;芒果TV方面,非会员也是仅可观看最高720P的非VIP剧集,买会员后才可投屏观看1080P。( e& j g0 E. R, D
投屏更高清晰度需下载APP) w- _; N' ]. \; P
综上可看到,与爱奇艺一样,几个长视频平台目前能提供的电视投屏服务都存在各种意义上的“阉割”,这不禁令我们好奇这背后的成因。
8 M* u' y3 }9 v+ _ 长视频是OTT的“弱势群体”! O ~: z# z- ?5 O( Z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是造成“投屏难”的主因。
. l. s& {& }$ T! o2 X/ v 想当年,在智能电视发展的垦荒期,广电总局曾在09-14年下放过两批互联网电视牌照给7家机构(分别为CNTV、百视通、南方新媒体、华数、湖南广电、中国国际广电电台的CIBN、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CNBN),且后续就暂停了发放。$ b! q9 {' x2 Q$ N9 Z: E' B* M- d# [5 @
这意味着,长视频平台、风行网等内容提供方必须与这7家牌照方合作才可合规。这也是为何长视频平台在电视端被迫改名的缘由:
6 R5 M* l& z( `2 c& B3 U, U+ O2 y 比如,优酷与国广电台的CIBN合作,所以改名“CIBN酷喵”;B站与南方新媒体旗下的云视听合作,所以叫“云视听小电视”;腾讯视频与国广的NewTV、南方新媒体的云视听两家合作,所以有“NewTV极光”和“云视听极光”两个产品。! M/ E" S/ h, P3 K
5 q: p; q. ?4 n* N4 ^9 E1 [0 Z 图源:勾正科技发布的《2021智慧屏行业发展白皮书》* f5 J$ Q# L& B% w! t
换言之,本质上来说,OTT这个行业是一种典型的“混业经营”状态。从用户视角看,他们只把智能电视看作是投射互联网视频的一块屏幕;但OTT产业背后实则牵涉诸多领域的经营主体,因接近用户而被迫背锅的长视频平台,恰恰是OTT产业链里的“弱势群体”。' x4 {/ s4 U( A# U
简单来说,因手握牌照的播控集成方掌握核心业务,长视频平台无论在互联网电视上播放什么内容,他们都需要给牌照方分成20%-30%的会员与广告营收。由此来看,牌照方才是OTT这个行业拿最大块蛋糕的人。
% M) m$ F+ T6 _& V4 k. J# N 数据也在证明这件事。根据华西证券2019年的一项调研显示,作为B站、腾讯视频挂靠机构的南方新媒体,它仅牌照分成的营收比例就达到了7.5%。到了2021年,南方新媒体的互联网视听业务2021年总营收已经触达了5.3亿,毛利率高达56.96%。
f2 Z8 D) S! {( k6 w 如此来看,长视频普遍限制投屏的根源,很大原因是他们要看牌照方的眼色行事。对长视频平台而言,只要用户付了会员费,用户在什么设备观看其实并无差别,但用户若因为依赖投屏而弃购电视会员,蒙受最大利益损失的无疑是牌照方。
! Q4 x5 G( E) p& h 如此亦可看出,除了投屏难,长视频平台常年被网友指责的在电视上额外收费、“套娃式收费”、电视会员费高等问题,其成因都不仅仅是一个长视频平台的问题。因OTT行业特性带来的牌照费成本,加之在行业里分不到太多蛋糕,长视频限制投屏、加收会员费等举措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
$ V6 d/ H. n2 }- \3 u6 J0 R, v
% Y$ v8 c: _' L2 { u I 侧面反应OTT行业的崛起" e! i# u: e4 A& \0 k3 e! ^
但OTT行业真的崛起了。" R2 u' }0 u( o" } j9 ^0 [! [! H
在犀牛君看来,今年长视频投屏难问题之所以屡次在舆论场掀起风波,恰恰从侧面证明了OTT内容的使用群体正在进一步壮大。6 s; A/ C- n9 A+ J2 {/ o+ l- p( j
一个很容易观察的现象是,目前OTT已成为很多家庭选择客厅娱乐的主力,尤其每逢春节期间,大批年轻人都是在电视上陪爸妈一起看的《狂飙》《人世间》等爆剧。反应到用户数据上,勾正科技发布的《2021智慧屏行业发展白皮书》曾提到,“2021年智能电视日活规模就超过了1.4亿户,日均开机时长到达了307分钟。”" } w/ b' f- q3 U2 n, g5 E
5 ?; ?( ]2 e( x! y5 h& x6 d 再者,OTT广告近年也开始成为品牌营销界广告主投放的热地,曾有调研数据透露,2021年OTT端广告投放相较2018年增长了109%,数字广告流量格局中(PC、Mobile、OTT三端),OTT端广告流量份额从11%逐步提升至20%。
( h) N2 B+ J9 V* V. s# } 而事实上,电视会员费其实从来就不是OTT行业赚钱的大头,广告收入才是。《2021智慧屏行业发展白皮书》就曾提到,2021年OTT营收规模将到达250亿,而这其中,广告收入占据了151亿的最大头。
. i/ s$ k8 M# f% C , H; ^0 t$ P4 g5 h# p
这个营收格局形成的原因,也与OTT行业的差异化特性有关。首先,以家庭场景为核心的OTT大屏,一次广告曝光能同时覆盖一家男女老少的多元群体,太多品类的广告都可投放其中;再者,独属于OTT的大屏基因,能为品牌主提供更沉浸化、强互动的广告体验,3D开屏广告在OTT届长盛不衰就是明证。! y$ b9 u! h) a" X I# y& ?4 z
由此可见,虽然OTT行业因为历史遗留的牌照体系导致投屏难、会费居高不下等问题,长视频平台在各种委屈中被迫背锅,但随着OTT用户体量提升带动广告业务增长,或许可以帮忙优化用户体验方面的问题。
' }3 Q! x! R0 @' W; } & L( N; H- }0 a
当然,到那时候,在“投屏但要看广告”还是“付费跳广告”之间,观众估计又要陷入两难抉择。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