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硅谷银行倒闭,股市继续波动
& k$ s" y! l7 K; z3 e 上周一我们提到,美国相关人员发表货币政策证词,以及上周五公布的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报告需要关注。从结果来看,相关人员的表态主要是警告利率峰值可能高于预期,如有必要将加速升息。
: R/ Q% |1 J7 ^7 P) j 市场3月加息50基点的预期也随之迅速升温,A股、港股连同亚太股市一起调整,上证指数周跌2.95%,北向资金也有106亿元的净流出,建材、汽车、非银等板块领跌。' P# s; O% g3 \+ |, G0 H, U
! [* A$ N! l5 X$ R0 w: ^/ M 来源:Wind0 ^8 m1 g2 y6 l9 U
不过上周五情况又有变化,美国披露的2月非农就业新增31.1万人,超过预期的22.5万人,但2月失业率3.6%,超过预期和前值的3.4%,同时2月平均时薪同比增长4.6%,低于预期的4.8%,对于后续CPI数据走低有助推作用。叠加硅谷银行倒闭的风险事件,市场更愿意相信美国急剧放缓加息,美债收益率连续两日暴跌。" F* W G% [6 P9 o7 E2 O
; S, V# g5 I( u6 I$ m) m
来源:Wind [8 f- U5 ^# U
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包括投贷联动,也就是股权投资机构(即PE或者VC)和科创公司做为主要客户,与国内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差异很大。一直以来,这种投贷经营模式业绩表现优秀,股价受到追捧,估值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次危机的源头是流动性上的长短期错配。2020年初防控爆发之时,美国存款利率直接降为0,硅谷银行资产负债大幅扩张,当时在收益率低位配置了大量的MBS。美国连续暴力加息以后,导致长债出现巨额浮亏。加息后科技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存款流失,银行被迫砍仓部分长债持仓,客户进一步转走资金,进入恶性循环。美国政府未进行刚兑,直接让存款保险机构接管,银行倒闭。
% W0 N: q6 f4 l1 h 硅谷银行倒闭短期可能会带来全球资本市场的震荡。但从好的方面考虑,硅谷银行倒闭是暴力加息的副作用,危机的出现可能使得美国提前结束加息,可能抵消部分美国经济数据强于预期带来的超预期加息压力,早于预期进入降息通道。
: v5 }+ ?# x0 ^" {9 y; E 短期来说,海外在高CPI数据和衰退的预期之间来回反复,不确定性较高,可能持续导致全球市场的行情波动。但国内经济增长状况明显向好,2月M2、新增贷款及社融均超预期,企业盈利的修复有望对行情带来一定支撑。
1 T2 Q0 o0 Q, ^$ j- F 此外,相关会议期间市场对重要政策和改革的关注度较高,伴随政策环境和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及落实,相应支持领域有望受到提振。 z- }2 C; z4 ?5 M% ^
本周将披露美国2月CPI数据,另外国内有关部门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度报告也值得留意。
& C7 Y8 z! X1 ?7 T2 R 上周末另一件大事是中沙伊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三国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中东国家的地理分布与“一带一路”走向高度契合,两国外交关系取得正面进展,有利于我国与中东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 G# m: \6 {7 a: M8 X
前期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已与多个中东国家战略进行对接,如沙特“2030愿景”、土耳其“中间走廊计划”和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等。2023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有关部门3月2日表示将共同筹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题催化密集。
. m- {$ r$ M* k& A' v( w F # I" D5 S& o6 k S" L7 C
对中东国家投资金额,来源:中信证券& n/ ]# X+ f2 Q, `
阿拉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包括大型物流、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海水淡化等水处理基础设施等,基建规模的全球占比近20%。2021年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的承包工程项目完成营业额超260亿美元,最近五年有不少国内建筑央企中标沙伊建筑项目。
& X" r+ q+ y1 K9 ?0 W. T' Y9 P6 e 从基建板块基本面角度看,2月建筑业PMI提升3.8个百分点至60.2%,建筑业新订单提升4.7个百分点至62.1%,行业景气度持续回暖且保持高位,且基建开复工加快回暖,稳 增长继续发力下景气度有望加速回升。
& r( }5 q* o$ w3 g- w ! H9 O7 W) [: u- D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新的考核体系下,基建央企经营质量和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结合此前有关部门提出的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可以关注基建ETF(159619),以及聚焦央国企投资机会的共赢ETF(517090)。5 V$ K+ z5 _( Z
近期医药板块持续调整,可能与新一轮集采开启有关。医有关部门近期宣布持续扩大药品集采覆盖面,对于价格偏高品种要持续挤压价格水分。随着集采的常态化、规范化,其覆盖领域逐步扩大,逐步影响多个治疗领域的临床用药结构。
9 \4 i5 r. U& v) e* B! G1 n4 ] 在药品集采上,截至今年已进行了七批,实际上降价幅度趋于缓和,平均降幅由“4+7”扩围时的59%下降到了第六批和第七批的48%。集采政策开始呈现回暖态势,2023年政策端的不确定性也将大幅降低。板块此前调整的时间和幅度都较为充分,出现短期行情波动也无需过于悲观,或提供了不错的布局机会。7 O4 X* a5 V! f6 ^+ F0 L
& q5 u, \( a1 N1 I. F4 {& c
历次集采平均降幅,来源:山西证券
9 i a* P& P' L1 J 2023年2月份以来,国内门诊量快速恢复,有望在一季度恢复至防控前水平,受防控影响较大的体外诊断、耗材常规产品等有望实现反弹。随着医院日常诊疗行为逐步恢复、择期手术量有望复苏,基层常规诊疗相关公司有望迎来疫后行情。
* I7 A' b% n; e( L 此外,2022年多家公司为保障后续发展经营,对于公司商誉、存货等进行了计提减值准备,降低经营风险,2023年有望轻装上阵,迎来业绩拐点。当前板块估值低位,投资性价比高。可以关注医疗ETF(159828)、生物医药ETF(512290)、疫苗ETF(159643)、创新药沪深港ETF(517110)。7 F2 ~2 u ^$ x: Z5 p& t" t
(来源:界面AI)
$ Y7 S$ S9 D' 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