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王漫琪
: Q' S( Z5 ]( e( S视频剪辑 / 海报 黎杰文/ L% u& V- a7 _$ j) `3 y
图 / 受访者提供
0 }' R5 M; g0 U/ N& G从 3 月 27 日起,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应邀访华,到访广东广州、海南博鳌以及北京三地。此次李显龙中国之行释放了怎样的信号?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如何看待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怎么看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和高质量发展?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认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可以成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至少是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地区共同发展模式的示范。1 e0 J5 P z |6 v
中国之行将巩固关系加强合作4 t$ p5 w' j- a# v
胡逸山指出,中国和新加坡自从上世纪 90 年代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全方位的交往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新加坡也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 " 走出去 " 到东南亚时建立区域总部的首选。" 李显龙总理此趟访华首站来到广州,我想主要是因为广州是中国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大都会,新加坡和广东省也有多方面的合作。从新加坡立场来看,当然也希望能够继续加强这种合作关系。" 对于李显龙访华的行程安排,胡逸山认为不仅可以和中国高层、东盟区域其他国家的领袖围绕如何复兴本区域经济进行探讨、促成共识,也有助于巩固新加坡和中国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关系。
5 ]* g: q2 R; j( }9 n当前,美国正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遏制,有舆论称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国家会被逼 " 选边站队 "。胡逸山认为,李显龙此次访华在某种程度上已明确体现了新加坡的态度。" l- M! |! n& M2 n0 ~
胡逸山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李显龙曾多次公开强调在中美的 " 世纪博弈 " 中新加坡不会刻意去 " 选边站队 ",同时也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尽快达成和解,因为唯有中美两个世界超级强国达成一定程度的合作,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其他国家才能和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更好地做生意、开展贸易投资合作,才可能出现多赢的局面。
( c, b+ G9 t R中国发展经验值得东盟国家学习
2 R8 H+ o' R. T* I. S中国提出的 " 中国式现代化 "" 高质量发展 ",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胡逸山多年来也一直关注研究中国的发展。大约十年前,当中国结束了保持几十年高增长率的态势、发展速度放缓时,胡逸山便笃定认为中国的增长率从两位数下调至个位数并非坏事,反而是一个好现象。这是为什么?
1 D! U! [6 o' n [+ ^) J9 H: C/ g胡逸山认为,中国之前的高速发展,更多是 " 量 " 的增长,在高速增长时期很容易忽略品质的重要性,当中国的经济增长脚步慢下来,就让各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沉淀,比如大力发展科研等等,从而提升中国整体的发展质量。对此,胡逸山很欣慰看到了近年中国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理念。2 O- U6 z% S0 M* n( ^; j
胡逸山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至少有两点值得借鉴。首先是 " 摸着石头过河 ",起初为了确保高速增长,大力发展经济,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贫穷人口;当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开始把高质量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其次是 " 以人为本 ",中国发展模式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是注重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培养国民实干拼搏的精神,这一点也是很值得东南亚各国学习。
& M( U2 ?! H+ H8 `# x6 ]" 五通 " 互惠互利树立国际典范
3 O6 L1 p0 ?. F4 E5 n' j7 V1 U面对当前世界经济普遍疲软、多家发达国家老牌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的现状,东南亚各国与中国能为彼此做些什么?
, x( Z$ `/ V) Q( _6 t胡逸山认为,近十年来,尤其是在中国提出的 " 一带一路 " 发展倡议之下,东南亚各国和中国的 " 五通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开展得如火如荼,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彼此获得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在中国的大力拉动投资下,"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都取得举足轻重的发展,而与东南亚邻国的经贸往来,也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带来必需的能源原料等,双方交往是互惠互利的。
! M9 [& N. v- n% l! r+ k胡逸山特别强调," 五通 " 中的民心相通在中国和东南亚之间体现得特别显著。比如,中国和新加坡都有很多青少年学生到彼此的国度去留学念书,胡逸山认为,这往往是年轻人们自发作出的选择。" 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可以成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至少是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地区共同发展模式的示范。" 胡逸山说。 (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 S/ @% O3 T' H' c5 j5 G% L/ _# a来源|羊城晚报 · 羊城派
0 V0 v6 i1 Z0 {$ A6 d% e- c责编|王瑜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