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新冠疫情二次暴发可能性多大?疫苗还要打吗?专家们这样说. V z ~# V4 Q4 P5 s$ H
在4月1日举办的首届东方国际感染周上,新冠是否还会有新一轮的感染引发热烈讨论。
, f5 [" H* p- L 大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新冠仍会持续存在,但大规模暴发的几率很小。/ @2 u! [2 P! k, K4 `6 p* B0 Z& h
仍有新冠散发病例,有抗病毒治疗需求
+ \: V1 D7 s" n3 l( r/ G& P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与病原生物中心主任牛俊奇在论坛上援引数据称,自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截至今年3月16日,全国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8%。! Q- d, {3 I |2 W
牛俊奇表示:“目前仍有散发新冠病例,有实际抗新冠病毒治疗需求,国家政策建议医疗机构储备新冠抗病毒药物。”3 ?) x1 E1 u: j; F3 m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曾于3月23日发表文章称:“以这种微生物(新冠病毒)的特性,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如不做好准备,将付出巨大代价。”
; S$ E8 q% W, `" H% U6 R 对此,牛俊奇认为,从新冠再感染及突破性感染的特点来看,再感染后,中和抗体会迅速出现并升高,病程会缩短,并且会已无症状和轻症为主。
* l( n3 f" ]# }1 i+ E4 n3 U$ b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表示:“新冠和流感的防控一定要有准备,要有监测,有非药物性的干预措施;也要有抗病毒的药物;要有多种形式的疫苗可用。”
2 z6 l p! J2 G$ a"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刘映霞教授援引《自然》杂志的观点认为,病毒持续变异,仍然存在严重程度未知的新冠变异株的风险。' B* u/ ?" |9 R; T) A5 C/ Z
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宁毅教授在谈到未来疫情影响因素时称:“再次感染对于未来疫情发生至关重要。但目前关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对再次感染保护的研究较少,首次感染是否对奥密克戎二次感染有免疫也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o5 r3 z: B- U; c8 w" v 宁毅披露了一项海南省的研究数据显示,首次感染对再次感染的保护率约为77%,对重症的保护率约为94.5%。但他强调,这些结果是动态变化的,目前可以用来预测3-4个月的感染情况。8 f5 G8 E" q U. E* Y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表示,再感染主要与变异株的突破性感染有关,这和人体内的抗体免疫水平有直接关系。6 e3 T8 W7 A6 l2 x( }. n9 B
二次暴发可能性不大,高危人群仍需接种疫苗
! \! i z! X ]: Z5 W1 S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上个月在EMI(《新发微生物与感染》)杂志发表文章认为,去年12月国内的新冠感染高峰加上疫苗接种获得的人群免疫,将会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提供一定的针对新冠感染的保护力。鲁凤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美国的数据来看,奥密克戎在去年出现大的感染波峰之后,最近的感染逐渐趋于平缓,我们认为国内出现第二波的大规模疫情暴发的可能性不大。”5 a" K; f) C, D6 ^7 i3 a% C/ g4 U2 A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教授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来的免疫屏障应该可以在近期把一部分尚未感染的”幸存者”保护起来。”* f7 t2 V& Y0 O
另据南开大学公共卫生和健康研究院黄森忠的最新预测,假设没有出现除BA.5.2和BF.7之外的新的变异株诱发的新感染潮,那么到2023年年底国内的新冠疫情将保持在“低流行”状态。他认为,整体来讲从7月底后,需要比较严密监测新冠感染者范围是否有量上的较大增长。& L6 G) y: W: } E
本周,世界卫生组织调整了针对新冠疫苗接种的建议,认为未来疫苗接种工作将聚焦高危人群。对此,国内专家也表示,已经感染过新冠并且接种了全程新冠疫苗的健康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暂时没有必要接种新的加强针。 _/ X( \: X, G. \
“原始的疫苗接种加上自然感染所取得的免疫保护力应该是比较高的,至少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再次感染的几率不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另一方面,如果接种下一针加强疫苗,最好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加强针。”3 o/ e% l9 U; w2 e3 P2 ^
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虽然新冠群体免疫屏障已经建立,但局部、零星的散发感染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对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的疫苗接种仍然很有必要。+ ~3 V; T5 g4 J/ B% f' c, C, }
“我们还是需要制定好疫苗的接种计划,尤其是要针对老年人等免疫系统低下的人群提供保护,这些人一旦感染新冠后,产生的继发感染及合并症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