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1 F8 {' Z3 e D' _
+ d6 O& v: l. M; q热解读立夏已过,小满将至。行走于燕赵大地,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株株颀秀的麦苗拔节向上,长势喜人,焕发盎然生机。! B& R2 t: ?' e/ u& u6 o6 N
# c1 q- N# [9 c) _2 |* k$ k0 J , K y; x% f2 q; m. _' D
1 _' P3 b5 | C
' p! F, R5 Z' V) L/ K' e+ R& j1 D- q' L
% I7 |* X8 G1 K x/ a
H8 |3 m# G' m; n" G* N, V+ e+ _; t& L
7 a; s3 I7 t8 t
; r% D6 v/ Y+ s4 v! g8 k: h9 Z9 k2 g) j, r
, ^" H- e2 L# c) [4 c* n) n; e, _3 o3 v
4 @' v. T( i$ S0 x) ^1 q# f) o& r+ {7 I, d5 I2 u
: |' e9 r- F% O, h( m/ G& f
. V% r; X# s; d6 t$ v! p9 B 重播
2 k; Z" M$ Y9 d 播放
, V+ i/ A a u 00:00 / 00:00 直播 1 w# s9 ?2 |$ T4 p* I
8 Y: Q+ g1 r- S1 d+ A% G: Z& N
$ [5 o# N2 _* P# Z9 T 00:00
" E j: H9 R6 }& x4 Z7 F* i 9 P f9 z! a. S* ~* ^
, K# G7 W* C' x% n- C$ p$ j
5 W9 P2 A& D; x# t8 [4 J 进入全屏
' R" K1 U7 F7 j
) A& @( G+ q# c" C2 a2 O/ S 50
8 S3 K7 A9 b/ D 0 Y) o+ ] O9 [, e* a
9 s: c4 Q! w2 p; e
) g2 O+ Q3 L" R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E, e1 b" ^$ b( g; A
. y% Y3 d& Q( l' ?- P P
7 Y# G( m, U& Q, t1 i3 t
& \' g6 f% A/ [8 X% D3 J, n
5 {$ J: r3 h: w5 n% `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考察调研。总书记沿着田埂走进旱碱地麦田,向农民和农技人员现场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等情况,再次彰显了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关注。) O7 A0 L* S) @% ]1 A2 a+ Z. `! F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生产和安全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时刻关心的问题。“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2022年12月23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言犹在耳。
% ~" t0 K( g,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落实这些重要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
2 b. ?& T9 i7 `1 v9 O r5 t* g在沧州,当地老百姓口中的旱碱地,就是人们熟知的盐碱地,它被称为“地球之癣”,治理难度大。端稳“中国饭碗”,综合利用盐碱地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一块重要“拼图”。
- L0 u9 Z0 u% [- _' w# h8 k
6 w$ O& I* y `: u: Y! w: x( C! f5 X+ ~) r7 X5 r* ~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这是一笔“沉睡”的财富,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回望沧州脚下这片盐碱地上的沧桑巨变,我们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一重要论断的分量。
! U" N. ^( Z: U5 {7 h
: |8 z+ f, g( B) \1 U) ^( W3 I
8 H) p( j( M1 A( h/ C8 T/ O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察墒情、看苗情、问收成。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情况,强调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 ~# f7 S. H9 T2 Y
目前,我国根据西北灌区盐碱地、西北内陆盐碱地、东北苏打盐碱地、黄淮海平原盐碱地以及滨海盐碱地五大盐碱地类型,建立了上覆下改阻盐控盐、暗管排水脱盐控盐、耕作破土壤粘闭降盐等数十套盐碱土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形成了八大体系40多项实用技术,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进入快车道。9 W5 L7 r' X8 z+ }. ?
当前,我国治理盐碱地的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治理盐碱地来适应作物,到选育耐盐碱作物来适应盐碱地,使盐碱滩涂渐成丰收沃野。其中,科学育种是“藏粮于技”背后的一篇大文章。9 X; c6 R& Z7 G- T%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0 ^( v b$ H$ {' I" s% \! ^5 e: m( Y6 @2 w
' D2 i8 n0 L: |$ H1 l2 e/ p; x! H! F2 u) ~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
8 @. u1 m/ j; F% r在山东,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1个创新平台相继创建,培育耐盐碱新品种200余种。0 s5 E0 ~: C+ `
在宁夏,科研人员在河套平原盐碱地上选育了枸杞、玉米、水稻、葡萄等耐盐碱新品种,给白茫茫的盐碱地“披”上了多彩外衣。- @' q# n' H {1 N7 V e
在吉林,科研人员通过分子设计育种与传统育种手段先后培育出“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31个,分别满足高产、优质、高脂、早熟和耐盐碱等需求。) ?0 {" t* w A5 L" H
…………9 z, r! u* S( K7 f( T P
从渤海之滨到嫩江之畔,从河套平原到天山南北,曾经沉寂的大片盐碱地上鸣奏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交响曲。* `) X' F( L7 B/ f- j# h4 F, ^2 D
放眼广袤田畴,新的丰收正在生根发芽。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更有决心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奠定坚实根基。
8 E5 Q5 Y/ H: e1 f8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6 r& K! w, W1 m" O! o+ `/ X监 制丨王敬东" m. b7 T/ z4 O) @! ]7 T) U# Y
主 编丨李璇
/ C' u- t% {% h1 G4 X* L F编 辑丨刘禛 李珊珊 o" K9 \- d8 h* F- r2 c
视 觉丨郝凤林
" Z- N6 v0 w1 d9 J校 对丨蔡纯琳 宋春燕 李英卓 梁雅琴 娄郝
+ t" W. U( ~( ?$ T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