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未来,人造子宫能“解放”母亲吗?
+ W$ M: A2 A, T! ^1 T- l! z- F 3 G! x3 c7 u3 S) E6 S8 W+ H
从1932年赫胥黎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中大胆设想胚胎试管授精至今,人工辅助生育一直是人文科学家们关注的梦想。近年来,在断崖式下降的生育率和不断被讨论的女性主义面前,“人造子宫”再度被提及,科技也好,幻想也好,福音也好,荒诞也好,研究人员告诉我们,也许在未来的10-15年里,它将被广泛应用。假如生育不再将女性困住,婴儿将从体外孵化器中诞生,一场生育革命即将开启,你对“美丽新世界”抱有期待吗?) K/ P( Z4 e$ c# g3 G+ t* N
去年年底,出生于1990年的也门科普艺术家Hashem Al-Ghaili用一段八分钟的科幻电影般的视频展示了未来人造子宫工厂的可能性。5 D' ]# A9 o- w1 B( ~+ e
画面中出现太空舱似的人造子宫,给人以洁净、稳定、安全的感受,胎儿显得标准、健康、安宁。镜头拉远,出现工厂的全貌,孕育胎儿的子宫阵列一眼望不到头。镜头跳接到面带微笑的父母,他们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胎儿的即时动态。视频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争议,但追根溯源,这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从1923年英国生物学家J.B.S.霍尔丹(J.B.S. Haldane)最早提出卵子可以在子宫外受精开始,到2004年东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把两只雌性小鼠的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起来,成功诞生了10只没有父亲的小鼠,到2017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成功使8只早产的小羊在人造子宫当中存活了8周,到2019年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研究人员使一只严重早产的小羊在子宫外的人工环境中存活了5天,相当于24周大的人类婴儿,再到2021年以色列的一家研究所直接将试管婴儿技术培育的小鼠受精卵放入人造子宫,模仿子宫胎盘环境,培育出数百只小白鼠,并且指标一切正常——人造子宫的梦想在这一百年里不断地朝现实迈进。然而,身为分子生物学家和电影制片人的Hashem Al-Ghaili的视频再次引发争议的重点或许在于工厂的规模 :他倡导发起“Ectolife”项目,设立 75 个最先进的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有多达 400 个人造子宫,完全复刻女性体内环境,每年可孵化出30000 名婴儿。这似乎将问题转向了——从科技转向了工程,转向了产业化。
' i7 D" ]: x/ W ?! R" ~% ~ 本次调查由《世界时装之苑ELLE》与简单心理平台共同发起,共计收到635份有效问卷;
; B v& E/ z3 s0 K* D4 P8 C 7 P% U4 T) M$ [# L& d8 i+ D
: J& M+ F0 W! _6 k$ ]
- 其中女性受访者603人,男性受访者32人。 $ i7 m2 x0 C4 f9 L1 p
- 其中未婚未育的受访者416位,占总人数的65%,已婚已育者120位,占19%。
3 S1 w, J i& Q; b- R: E 你支持人造子宫吗?
* u+ r3 `" U/ F& f/ ]* X5 l 在所有受访者中,81%的人群支持人造子宫;59%选择“会”通过人造子宫拥有小孩,在已婚未育(非丁克)的人群中,这一选择的支持率超过89%。& z5 k, p3 E7 a
8 g* y" I3 ?3 u8 ^2 R
在选择支持人造子宫的受访者中:
4 |+ w) J( E+ M' J. N ✅ 52%的人认为人造子宫能避免产后抑郁;
+ _1 Z; }/ D' }2 k5 s; _ ✅ 40%的人认为人造子宫能让女性获得真正的自由;
4 x1 S! X9 V* M ✅ 27%的人认为人造子宫能让男女真正实现平等。 # ~) @- _4 H4 C" z
) _, d$ {7 u# I9 @
而选择不支持人造子宫的受访者中:. J9 x5 \- L* h$ `
❌ 89%的人认为,是养育而非生育阻止了TA(继续)要一个小孩;
1 q/ l! w/ O1 T* R1 D ❌ 79%的人认为人造子宫不能让女性获得真正的自由或让男女真正实现平等; * q% g! i1 R1 s4 J+ s& N2 ~
❌ 63%的人认为人造子宫不能避免产后抑郁。
5 X# x$ B8 i5 V9 A
/ K! @: }7 b% ?% ^2 V & R1 X x2 L$ _$ l( L' f
/ a1 W$ }2 a& F9 t
( U, K8 _, j& W9 @ 9 d: b1 t j9 ]5 i& V7 c# c
" O! h! L* g; Q* J >>>左右滑动查看调查结果<<<
5 G5 M1 }) E0 m/ [& K* ^* E3 q 我们正在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的新世代,女性的生育压力有增无减,科技进步热火朝天,我们能做什么呢?事实上,关注科技动态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缓冲,能让我们尽早开始自我教育、反复思考。人造子宫、孤雌生殖、人造精子、克隆等“非天然”的生育方式将会带来人伦、生物、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思考得再多、再早都不为过。诸如 :孤雌生殖会让男性降维为“非必需”物种吗?人造子宫会让女性的地位受到打压吗?男女平权的范畴是否要改写?阶级固化会更严重吗?人类基因会得到优化吗?这些问题之重大,足以让下一代人换思路,乃至毁三观。
3 B |* ]8 I5 I: v2 A& u) f 没有哪本书、哪部电影能给我们展示全面的预测,但已不乏智者开始沙盘推演了,譬如诺奖作家石黑一雄写过幻想器官工厂的《莫失莫忘》,还写过幻想辅助儿童养育AI的《克拉拉与太阳》,这两部小说都是从人性层面而非科技层面切入的。事实上,和生育、繁衍有关的这门科技决不只是科技问题,而是几乎所有人类社会问题的引爆点。包括珍 · 古道尔、霍金在内的顶级科学家都对人工生育科技保留质疑,甚至公开呼吁喊停整顿,等到人类伦理跟得上科技发展了再推进 ;但另一方面,包括马斯克在内的顶级科技富豪都公开鼓吹用人造子宫解决生育危机,因为这样可以把女性从生育中解放出来……然而,事情不可能这样简单,生殖不再必然地与性别绑定后,势必会和别的因素捆绑起来,比如市场。( j% h( R0 f" j3 h
我们依然在等待,愿景似乎越来越真切了,所以,我们准备好了吗?
, a' [# w% t- @; a% h% A( h
" P7 g7 g0 q' j0 L$ a, |- M: i. X 我们找到作家陈楸帆,于是,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以及策展人、研究者魏颖,从科技发展、生育自由、男女平等、两性观念、伦理纲常等问题出发,就“人造子宫”这一话题大胆畅想。! G# ~6 @# L3 Q
Q 7 B2 l: ]" |0 d, c; O4 ~; t9 |3 N
A
" ^8 v8 J- e: k7 z &
$ T/ A6 o7 z5 z: K6 B7 w N! y: o
% b# ?) N( w' k 陈 楸 帆 ) P) D( K: T' V, D1 @
科幻作家,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著称,代表作包括《人生算法》《异化引擎》《荒潮》等,同时也是科技从业者和影视编剧。 6 n0 P p- e; M* }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 l+ |# K% W1 g* u7 J9 g 9 I1 ~# k3 ~. J
你在《美丽新世界的孤儿》中写到了人工子宫,当时是如何创想出了这个故事?" g/ d& x2 F9 f O
当时朋友把孕期日记分享给我看,我挺有感触,就想探讨一下未来在技术干涉下生育会变成什么样。小说的大背景是人类的繁殖能力下降到无法靠自然生育来延续种族,故事在几个不同时空里展开,我写了印度的代孕公司,还写了一个男同行为艺术家冒生命风险用生物改造技术让自己怀孕,最后正好讲到了人造子宫成为现实,甚至完全不需要精子卵子,而是直接通过遗传物质合成受精卵胚胎,能任意调配出一个后代,非常“后人类”,也非常反传统人文主义。 人类最终是想找到一种能够延续种群的形式,但过程很残酷,要面临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观念的冲突,包括强制高压政策,有些地区会把一些有残余生殖能力的人变成生育机器……这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做的一些技术之外的推演,我想说技术只是手段,关键是怎样使用技术?在什么范围内使用?怎样建立起一套新的伦理、道德和配套的社会服务?我们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接受了试管婴儿,帮助不孕不育或有遗传病的人生育后代。所以,我觉得人造子宫可能也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的过程。1 d* ^3 k5 o: W# Z* y8 ]+ L+ K
+ R2 C( n7 W, S) H: T
' f2 x+ u, |7 }" I 面对科技发展,做选择会变得更难,多看科幻小说是不是有帮助?* D" Z9 Z3 `( j1 s; P8 T& b
不光在生育方面,人类对改变自然状态的技术介入总会有种病态的恐惧,比如用了人造子宫后,基于妊娠的情感纽带还会不会存在?婚姻制度会不会崩塌?阶级会不会更加固化——因为特权阶级可以不受限制地去繁衍后代,甚至是经过了深度优化的后代。这些问题都需要探讨。科幻就是要探讨更具普适性、更抽象、更有隐喻性的终极问题。阿特伍德在1982年出版了《使女的故事》,至今依然很有启发性。科幻看起来写的是未来、外太空、外星文明等,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非常具体的恐惧、焦虑和不确定,绝对不仅仅是预测未来,更重要的是借此回看我们当下的现实。0 U1 N% R" s* @, u3 L: E: w
你觉得人造子宫能让女性获得真正的自由吗?
& ~6 ?- }7 [( S2 H2 ] 女性到底会不会得到自由,或者反而因为生育功能被剥夺被替代而地位低下,完全取决于原本的社会结构和接纳新事物的弹性:如果父系社会的根基没有被改变的话,那我相信当人造子宫成为现实时,女性遭遇只会更悲惨。相反,如果在本就比较平等的社会里,那我相信人造子宫会给女性带来极大的解放,因为人造子宫可以更大地释放她们的创造性,甚至取代现有的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可能衍生出新的母系社会结构,也挺有意思的。这个技术可能会最终把整个人类分化为非常不同的社会体系。我在故事里还讲到一对生活在柏林的女同性恋,用的是完全不借助精子的孤雌生殖技术,结果遭到了非常多极端的攻击。 这些问题到最后都会变成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性别问题,还有如何理解终极的生命权利,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没办法达成共识,因为几千年来都没有共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外部环境、生产效率都在不断变化,女性在不断寻求平权,甚至更多的权利,从历史上看,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已经积压太久了,深刻地纠结在一起。
& {+ ^3 m9 F& M- m' c3 P 假如人造子宫和精子都成了消费品,会有什么结果?6 S$ D7 z; p& `/ W: y
我在小说里预判了这是可能发生的,拥有这项技术的组织有一种偏执的理想主义,希望能让人类真正抛弃血缘、家庭、族群,抛弃意识形态的沉重包袱,完全用算法来决定基因组合,个体甚至可以自由选择性别,等于是一种新人类。人类的每个胎儿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很多人会问父母,我不愿意来,你为什么要生我?新人类反而有选择,比如可以这样设计:让胎儿在人造子宫里就产生一些意念,可以选择出生时的状态,甚至可以选择继续在人造子宫里,但不放弃来这个世界的权利,这是一种后人类的生命理念——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活,每个人都为全人类的新生命而活。$ \3 X( U1 ^6 F& w7 H
你认为母子纽带是生物性的还是伦理教化的结果呢?
5 s1 P6 K2 e- W 我觉得都有,而且未来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一些养宠物的人,甚至养虚拟宠物或者虚拟婴儿的人,这些可能都超出了以前的人本主义的母子关系的框架和界限,都值得重新思考。我觉得作为父母所需要的可能就是与子女之间的爱的纽带,就是能够爱他们,像爱自己一样,这可能是唯一需要的。
7 ?6 j7 B/ }" w: T- }" p4 d 你支持人造子宫这样的科技吗?如果有可能,你会选择这种方式繁衍后代吗?9 `$ B% ], P# K* l
我是支持的,前提是不伤害其他个体。因为如果你有另一半,如果你有自然生育的子女,你就要确定每一个人对这件事的接受程度和反应都跟你一样。: T+ O! S( Q w3 k% L# c
Q ! [) q3 C$ Z z/ R5 c( A+ X2 i
A . l) y* m% E( F: z. v' C" E
& 5 A6 ~ q- y* ?7 \
' C0 D5 W$ }- M( X. Z
简 里 里
# c# [2 X# O5 G* O;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简单心理创始人兼CEO5 `, g) z: ^6 E, U) h0 J" \9 s2 ]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 @4 Z. e4 A; U6 H 你认为人造子宫及其他科技手段能取代和模拟母子纽带吗?9 g, X$ p' l2 B2 X2 e* w
这要看如何定义“母子纽带”。 如果只是从生物角度,我觉得既不能取代也不能模拟。因为女性在怀孕和生产的过程中是要经历很多激素水平变化的,这些变化对于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以及对于养育经验都会产生影响。从养育的角度说,所谓“母子纽带”是否会更好或更糟就非常值得讨论了。即便没有人造子宫,也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经历怀胎、生养和哺育的全过程。比如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有生殖困难的父母们、又或者是因为心理或社会因素不能或不愿养育的父母们。 成为父母这件事情,或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定义,不应仅仅局限于生理层面讨论。这只是影响的因素之一。
2 u& v7 P5 z' b! ]) ^; R: e
% m" m8 U% f) W; n 你接触到的女性咨询者在生育方面的焦虑主要有哪些?" d0 Q# s% }) ?. k5 x0 F
各种情况都有。包括女性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否想要成为母亲、由生育这件事情带来的压力或家庭关系问题等等。心理咨询中,一般将来访者带来的问题看做是“症状”,我们需要一起工作,来寻找原因、或是真实的创伤之处在哪里。举个例子,人们走进咨询室,同样带来的是关于生育的困扰:但有人处理的可能是对于自我身体的控制感丧失;有人需要处理的是自己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一些创伤;有人可能需要处理的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当然如果离开心理咨询,在生育这件事情上,社会层面对于女性并不足够友好。我讲个自己经历的微观层面的观察:我去年在月子中心呆了一段时间,工作人员们聊天时会非常自然地比较妈妈们的泌乳,大家都默认女性在母乳喂养上应该主动“牺牲”和“奉献”,这使得我认识的一些奶水不足的妈妈,在经受身体煎熬的同时,也承受了很多心理上对于自己的指责和焦虑感。当然这只是生育和养育过程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大事小事,女性都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和期待,这本身给母亲们带来焦虑感。
# i. v# m- c% \9 r* B 作为专业人士,你觉得在选定人工辅助生育之前,应该完成哪些心理建设?2 j# `& L0 V4 R5 D# c; ~5 ]0 C
有些在领养家庭中的孩子反而能更健康地长大, 核心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被自己的家庭所渴望,如果家庭很渴望这个孩子的到来,很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孩子就更容易健康成长。实际上很多自然生育的家庭也会面临缺憾,比如婚姻不幸或者父母心理层面不成熟等原因,令孩子觉得自己并不被珍视和渴望,这要比人造子宫这样的新科技带来的影响更甚。另一个角度我觉得要考虑的是,一个女性在家庭中究竟能不能为自己的身体做主。压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一个女性要为自己做选择,需要了解自己身边有什么样的支持资源,如果家庭不能为你提供足够的支持,那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在遇到困难时为你提供帮助?我觉得这是需要准备的。
6 A7 \. I- v; O3 ]8 X 你觉得人造子宫这样的科技发展能够带来男女平等吗?. l7 y& ]& U( j! a) W9 G4 N1 j
我觉得还挺困难的,但会推进这个进程。生育在很多层面给女性带来极大的影响,如行动不便、激素变化、饮食和睡眠都深受影响,有了人造子宫,似乎是平等了一些。但一些社会观念可能没有改变,比如对“好妈妈”和“好爸爸”的定义是不同的,一个妈妈在孩子生病时工作出差,就很容易被指责不是一个“好妈妈”,如果换做爸爸出差,就会觉得没什么问题。 这些观念单靠“人造子宫”没有办法改变。
* p! I3 I3 i- m1 k; d9 _! } 你支持使用人造子宫这样的技术吗?9 m4 Y" S! K5 ~8 b Y& n' D
对于有生育问题的家庭,这类技术当然有帮助,对于普通家庭是否可以使用这类技术我也是支持的,因为它能撼动社会固有的性别角色,大家有更大的空间去讨论选择权,去理解自己的渴望和愿望。 但必定需要经过更谨慎和全面的制度讨论以及有效的伦理和与法律保障。
+ r/ d$ m* B$ V+ e/ q4 H2 g 你怎么看如果人造子宫能够批量生产,还能进行基因编辑……8 f; V( `! Y/ V
这非常糟糕和危险。希特勒就曾想用第三帝国优生学创造出更高级的人种。这种做法并未把孩子看成是一个人,它把人物化和工具化了,也打破了父母和家庭的结构。更重要的是我前面强调的“孩子被养育者渴望”这点被忽视了。 人要扮演上帝的角色,就会带来灾难。
6 R3 c9 @: h0 N" H$ [$ s- s+ C1 y Q
( f& r% j) V" M A 2 q$ x0 S) F+ G3 Z* _& R
& , b( v( s0 p% A2 e
. C: n3 X. Q. e% z! r 魏 颖
% A+ w8 O6 ?, \" `/ D, ` 策展人,研究者。近期的研究及兴趣方向为后人类语境下的科技艺术,包括生物艺术、人工智能与生态艺术等。2 n2 I& D& {# f1 v$ E2 X$ N8 z" s5 y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R5 Z5 Q; ~. b1 H, [
人造子宫的话题又被提起,你从科技、艺术和女性的角度看有什么新的心得吗?2 f1 j1 K1 q L6 c
首先,其实类似讨论以前一直就有,甚至比人造子宫更加接近生命本质的讨论。比如试管婴儿讨论的焦点在于:从进化论的角度说,需要用人工手段孕育本身就说明这个个体应该在进化中被淘汰,那为什么还要再让它(指胚胎)出生呢?这个问题已经非常趋于本质,但也在现实中向前发展了;人造子宫只是个容器层面,我认为现在只是在核心问题外圈,做向外的一个层次的讨论,属于延展出来的问题,只是说技术上怎样让人造婴儿更好地生长出来,或者是普通百姓现在能不能负担这笔费用?再往后会有什么新问题,我不知道,比方说人造母乳啊、机器人保姆又会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但不再是这么核心层面的问题了。其次,还有nature(天然的)和artificial(人造的)的关系问题。在某些文化里面,二者是平等的,在另一些文化语境里,人造是最差的,而天然的是最顶级的;或者有些文化里刚好相反,每一个文化里面看待人造和天然的关系都不同,因此人造子宫是好是坏,也同样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H# @+ k$ T, k/ @( i# {2 e
2 Z# J4 u* d" m+ i: }% I
你很了解生物艺术创作领域的动态,如何看待也门艺术家用视觉呈现人造子宫工厂并引发流媒体热潮的现象?& y8 s+ u& O+ r3 i# ?8 k+ W
最近几年一直处于技术热潮中,一轮又一轮的技术袭来。从人工智能、元宇宙到基因编辑,对这些特别热潮的现象比较警惕,因为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讨论者其实并不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逻辑。当然,热点也有好处的,更多人来参与讨论,会提供更多视角和更多反馈。从试管婴儿开始到2000年,人工辅助生育的科技一直在发展,事件发生了之后会有一个发酵期,所有的创作者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公众表达(其实我觉得要说大众普及度和颠覆性,他的这个视频可能也比不上曾经的《黑客帝国》,但它更加具有针对性)。过去科技上的发展一直在科技圈里发生,如果不上新闻,老百姓就不知道结果,现在通过视频,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多的公众也可以参与讨论了,但这些讨论很大程度上是滞后于技术发展的。
5 h H p' @' ]0 U; u4 n" j 你觉得人造子宫这样的科技发展能够带来男女平等吗?
}6 u7 n7 H3 G9 J% N, f 人造子宫可能只是一个技术或者一种手段,最后能决定的还是观念。我们觉得人造子宫能够给女性带来平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似乎解放了生育,但真正的问题是生育自由为什么对女性来讲会是个问题?很多女性花了很长时间怀孕、生育……接下去甚至是丧偶式养育子女,压力都给到了女性。大部分男性其实并不参与,因为文化上决定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主外去挣钱,而让女性去抚养后代,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算人造子宫能这样产出一个一个婴儿,到头来还是女性哺育、养育,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不会得到任何的改善。如果技术背后的观念不改变,就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科技成果本身并不能够决定未来所有事情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解读,在于对这个新出来的概念的应用和理解。& `6 G+ T3 V8 [
你认为人造子宫及其他科技手段能取代、模拟母子纽带吗?
; S9 s, [4 W0 g( a% C4 ` 很难取代。比如仅仅从技术上来说,母子关联并不只是说孩子简单地继承了母亲的基因,还有非常多的东西,生孩子的时候产道的压迫感和痛苦会给母亲带去神经上的印记,所以母亲会对孩子有特殊的爱。再比如说,顺产时,产道里的微生物菌群会附着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一种免疫保护。所以,除了基因以外,母子关联是非常多的,孩子需要母亲(全家)全方位地付出爱,母子会互相影响。人造子宫只是一个容器,也许无法传递这种生产过程中的菌群。现代生物学对于人类周围菌群的研究也更为深刻了,比如知道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是可以影响心情的,因为肠道的某些系统跟大脑是有直接关系的,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不扯远了, 我想说母性会在各个层面——生物性的,社会性的,情感性的——纠缠着的,因此人造子宫并不能简单地取代母子纽带。5 V1 P, A' D) j# k0 S
Q
& ?( V! M+ y) q! D3 R: p A
9 Y7 ~; p7 G8 T- i( i, |, A& L; w &
! k9 S# P% }1 |6 ^' U
- l' j } s9 x* R$ r 于 是4 m& D2 m2 v1 b; Z* i
作家,翻译,著有《查无此人》《有且仅有》等小说,译有《证言》《不安之夜》《最好的决定》等数十部英美文学作品。
. O! q+ W" }) b$ N. w* O R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 ]" h$ r. C) W$ a+ V( z' R 你认为人造子宫属于“进化”吗?0 G4 Z1 J, ~1 A& ^$ ~
如果你问GPT-4,AI可能谨慎地回答你,“由于进化是一个科学和哲学上的复杂概念,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政治或争议性话题。为了避免引起任何不必要的争议,我不被允许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我可以想象出调教AI的人类为何如此谨慎,但你有没有发现,AI没有把进化首先纳入生物学范畴?达尔文应该也不会。 我觉得问题不是在于“进化”这个词,而是进化的主语——是子宫进化了,人进化了,还是科技进化了?哺乳动物的子宫经历过各式各样的进化,有的子宫可以分为数个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容纳一个胚胎,有的子宫只能孕育出一个或极少数的幼崽,最早知道母熊冬眠还能分娩时我非常惊讶,相比之下,雌性人类的子宫未必是最高级的,也就是说,总有进化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人造子宫不仅旨在进化,还要催促进化。* @5 ^' g6 o- V9 p( B7 j* y
1 `* R6 C' {9 ~+ G6 n+ t# \
你觉得人造子宫能让女性获得真正的自由吗?
) {* F- \% B4 x0 r# d: g- i 可能要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自由”。从哲学层面说,这本来就不存在,自由的概念总是建立在某些对立面、某些牺牲之上的。而且对每个个体来说自由的意义也不一样。人造子宫肯定能让女性摆脱十月怀胎之苦,规避了风险,但我相信,哪怕技术发达了,也仍有女性会选择亲自生养,以获得珍贵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在技术发达、人造手段越发普及之后,这种体验会显得既另类又伟大、既勇敢又古典,甚至可能是浪漫派的选择。其实重点不在于生养和自由之间的关系,而是子宫孕育出的孩子和名为“母亲”的个体自由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孩子会和母亲牵绊一生,我觉得首先要问自己的是,要不要这样的牵绊?未来始终被牵绊的前提下,能有多少最大限度的个体自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能做出选择并承担责任及一切后果,那么,人造子宫可以提供一种相对来说安全、轻松的生养方式,但孩子降生后,你还是要承担养育、承担被牵绊的一生。
; I2 \6 p% @5 Q 人造子宫能让男女真正实现平等吗?
# f% O2 [6 I5 S4 l1 e3 m+ N 虽然很多女性主义者会把生育中的男女不平等、家庭中的免费劳动视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压迫、被剥削的力证,但在现实社会中,仍有女性珍视身为女性的唯一特权——生育,甚至可能将其作为“武器”钳制男性,视为改变自身命运的捷径。这与其说是某些女性的落后,不如说是所有权制度的劣根性——家庭制度尤其是为了继承权的合法性而存在的。如果女性生养的孩子只归属于自己,或不归属于任何人,那就不会有母凭子贵的想法。如果人造子宫普及,而家庭制度、所有权制度没有改变,那么这些女性肯定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这种特权,在社会和家庭中更没有优势了。至于男性,如果不再需要女性的子宫为自己繁衍后代,那应该会有大量男性不再结婚,宁可独自拥有后代——用购买卵子、雇佣保姆养育的方法就能达成这一点。如果人造子宫技术成熟了,卵子库、精子库在技术、法律层面也相应完善了,我觉得有条件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先追求个体渴望孩子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父亲和母亲的新型平等关系,也可能出现局部的、间歇性的性别对立加剧现象,但考虑到政治制度——所有制——的改变肯定会比技术进步更慢,所以婚姻和家庭制度不太可能随着人造子宫出现而消失, 两性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能否全方位地平等和人造子宫没有直接关系,但我相信生育选择权的进步会带动出新的两性观念。
' H' @7 T! } U4 G+ l 你认为什么人群更需要人造子宫?
2 { f% t8 ^, U+ E) C+ S8 I 除了生理上有辅助生殖需求的“刚需”人群,我觉得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吧,你看马斯克那么起劲地鼓吹这项技术……尤其是那些有权有势有钱有优越感的男性,从某种角度看,他们一方面在物化女性,一方面也在物化孩子。对女性来说,生育选择权会因此增多,这是很美好的结果:生育不用限定在某个年龄段了,多好啊;生育不用亲自吃苦了,多好啊……但前提是这位女性真的渴望有个孩子,并且接受孩子和自己牵绊一生。我的意思是:人造子宫不该成为非意愿生育的帮凶,但很有可能会被这样使用——比如自己不想生,但迫于家族、政策等外界压力,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人工方式。
. ?. g0 p3 d& ^. I5 [8 ?9 g7 U( x5 E0 m 支持人造子宫吗?如果有可能,你会选择这种方式繁衍后代吗?
* l- Q4 _2 q/ D. Y' k3 b- ~ 我支持技术的进步,但始终对人性持有怀疑态度。但如果有可能——如果在七老八十的年纪,没有工作烦忧了,用自己年轻时冷冻的健壮卵子(并没有),购买精子,让人造子宫孕育一个新生命,看着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我觉得那种老年生活或许很有盼头……或者再极端地假设一下,在青春期就利用人造子宫繁衍一个后代(我是来不及了),然后和另一个自己一起长大,一起工作,一起变老,也挺好的。
& x0 `# o) A0 @2 r& P
% Q7 r. `! k+ K' q/ c7 Y) h 生育命题触及了整个社会、家庭乃至于生命的意义。我们有自己的认知和经验,也不妨从更大的维度去观察、理解,将“母亲”身份拉到公共领域中探讨。在与四位受访者的采访中,他们都提到了一些相关类型的书籍,我们将此整理成书单,作为该话题的扩展阅读。0 H0 D- V9 w0 D+ g2 R
% r( b% X; ~1 ~& u/ K 01* O' d; K1 D" W+ C9 g' H6 F
《使女的故事》+ Z( W& |# _; W- p2 C$ T' Y& l% L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d! J6 _4 Z0 a; \
陈小慰 译
$ F7 t! K0 e$ G' C. \. R1 R 上海译文出版社5 D3 r* {* N1 m$ x- X0 `' z0 M3 D) [4 [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使女们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 w) `6 P6 j: X0 s
! t0 B' a- m# A2 Z! ^1 ?8 u
02! L D* _2 f( P3 S) I' v
《NEXT SEX:Sex in the Age of its Procreative Superfluousness》1 V0 e% L1 ~. i) N
Gerfried Stocker&Christine Schöpf著9 C( `9 \: s) G8 A# U6 {) o5 e
基因工程对人类生殖的影响将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延缓性、爱情、生育与家庭之间的固有联系。在这本远超出生殖生物学主题科学方面的著作中,社会政治爆炸性问题被置于前景,而艺术语境为主题的探讨提供了视觉空间和美学方法论。, {- {8 E8 a+ H9 S1 o, p/ z
; c5 D/ B* ~! \ 03
, [& E& U9 R+ r# p 《人生算法》9 V, |' u2 \. `6 I9 m
陈楸帆 著 , N6 l# ]: a6 l
中信出版社9 i5 t/ C: z6 l O
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疯狂”与“日常”,都将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被颠覆、重构。男性代孕、冬眠技术、爱情图灵测试、记忆删除、意识上传、恐惧机器…… 6篇小说,6个概念,6种未来,直击当代人面对科技发展的核心焦虑,在或近或远的未来,人类正面临的和可能遇到的挑战。
9 T, C- C, t" l( c( R3 Q0 e
4 G1 ~9 m# Z% w. C; W2 v) p 04$ t, a0 v3 x; @, n1 Y; `, k7 e3 g& N
《The Heroine's Journey:Woman's Quest for Wholeness》
$ _ T% ^& }. b3 s4 w! l" D: s Maureen Murdock 著
1 ` W3 h& a" O) W8 Z. e 描述了当代女性在一个被男性价值观定义的社会中寻找完整性的过程。作者透过文化迷思和童话故事、古代符号和女神象征,以及当代女性的梦想,阐述了西方文化体系中女性价值的需求和现实。
- t$ n7 H: e! O5 w N" V . B0 c# |/ F) E d( |. V0 n
053 X* ]( m% _3 y g3 L+ g* ~
《Telepresence and Bio Art》1 y1 ^! J: r! K
Eduardo Kac 著
/ Y3 }: I) Y$ c& {) u& Y 第一本记录生物艺术进化史与卡茨美学发展历程的书,作者是“艺术家基因”的创造者,也是备受争议的夜光转基因兔子“阿尔巴”的创造者。作者在本书中涵盖了广泛的媒体艺术主题,包括电信媒体、交互系统和互联网、远程信息技术和机器人,以及电子艺术和生物技术之间的联系。本书涉及各种新兴与复杂话题,是当代艺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必读书目。
/ {6 D: g" m# |; A& |9 B$ E, {6 e
5 k9 t( T7 I% c! l! k 06& H' c2 m: S; F
《克拉拉与太阳》
2 v' }9 E7 f# Z" Y8 {$ C% K, E 石黑一雄 著; @" B% {9 j0 Q, n: B
宋佥 译, W$ l9 R! ~6 W2 d( u
上海译文出版社2 M+ S( B( E( x5 D! I
讲述了一位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机器人克拉拉眼中的世界,它的见闻、经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这部作品有着科幻小说的外壳,内里则表达了作者对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人类命运走向的思考。3 V: B9 I- |2 F. B
+ E: h& u' w( G" s- s
07
7 v0 g- M* r* v+ n- x3 c+ x 《成为母亲》
& B7 @0 o% {* J. M7 T3 s2 B$ p( p 蕾切尔·卡斯克 著
9 ~* s& ]* a) a 黄建树 译1 @: K: @0 A0 k6 n/ @! d$ S
上海译文出版社! Y' Y) @7 f6 S. A% l Y
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作者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这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
; l0 M1 ^. l3 @' g" W- V& {5 I 3 s! X* X {+ z, {: c; s
08
l4 e5 j/ s+ ~" ?5 H* F 《美丽新世界》
1 v! e1 y1 w2 I* w 阿道司·赫胥黎 著& ?$ r4 c5 q$ Y" o" _
陈超 译: } p7 j9 R# F& `+ F, v
上海译文出版社* S8 i; ^3 M) O
故事设定2532年的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不再是自然繁衍,而是通过科技利用试管进行胚胎培育。然而在机械文明的社会中却无所谓家庭、个性、情绪、自由和道德,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真实的情感,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早已灰飞烟灭。' D4 ~% E6 ], S
& u7 |4 I+ m9 b4 l6 a$ Q& P 09
+ V5 s: c& L5 g; O& t3 F 《最好的决定》
1 V! d' Q0 i3 @5 `+ v 梅根·多姆 编
7 U) w' x/ \- ~( Q7 d R% c: M 于是 译
6 z6 |8 Y' l, S3 n 人民文学出版社' l6 l0 K7 ^$ [9 j' e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书中的十六位作家都积极地面对无子的生活,他们也理性地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成见,更展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不可逆的文化转变。
% W B6 F; D6 `5 w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书单<<<
6 z4 r6 s2 ~2 a9 u3 q * 本文节选自《世界时装之苑ELLE》2023年5月刊,完整内容请翻阅杂志专题《“人造子宫”——女性生育自由的思考》。. i/ ]# d( v8 N2 Z# t
策划:ELLE专题组- s# a; n) X! H2 s; p9 {7 B
插画:HENAFF CAROLE
9 d6 c2 R, i6 _ 采访/撰文:MICA( F) ]9 Q( e4 ?
编辑:JY、TERESA
. \( N) I! f1 a8 l 设计:ZHAO WEI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