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 O* B! i' ?' w6 f2 j
+ z" v3 D$ N( t& m" }0 n! d B& x图①:张大磊为大熊猫准备食物。
7 `( S* }2 k3 h" _何胜山摄 ]4 V8 ^9 Z% u( A
图②:王东辉正在查看试管中的细胞样品。 * t1 b% d' H. c' n$ Y1 s
本报记者 王永战摄
$ z! J8 `- Y6 `5 D! m* O. W d图③:林红强正在为研学队伍讲解红外相机使用方法。* M+ ]0 q; ~. a: X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 D z k- S% N, s; {% h3 @9 ?图④: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正在吃竹子。 2 l0 r- ?- t9 a/ }
杨僧宇摄(影像中国)
# q. S3 G- K# D0 ], S) Q# }' c% J) b3 S% \
从内蒙古到四川成都,90 后 " 熊猫博士 " 王东辉运用研究成果帮助大熊猫迎接崭新生命;在野化培训基地身着伪装服,饲养一只只大熊猫,张大磊用大熊猫看不见的方式帮它们未来回归自然;长期在野外参与巡护,林红强则在一次次偶遇中,默默守护身边那群可爱的朋友……: F, o1 p7 o8 [+ }3 t
大熊猫是人类的朋友。在神州大地,众多年轻人用科研、野化培训、巡护等方式,推动大熊猫种群稳步扩大,让这个物种在当下获得更好的栖息环境,获得更美好的未来。他们的岗位各不相同,工作的环境各有特点,却怀有共同理想,肩负共同使命,实现共同目标:保护好我们的 " 国宝 " 大熊猫。 ^ m9 h& j L; |8 o
" 熊猫博士 " 王东辉:# w+ H3 d% V& g4 M) k
帮助大熊猫迎接崭新生命
, g4 m# ^* N- g$ X- t! Y实验室里,王东辉慢慢将细胞样品装入离心管中,放入离心机进行分离。不一会儿,处理完成。他将分离好的细胞滴在载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
0 N! k' m/ _# ~9 N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王东辉是大伙儿口中的 90 后 " 熊猫博士 "。作为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一名科研人员,他每周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6 |( c; I" q3 J8 _4 B6 m
" 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大熊猫怀孕生宝宝,帮它们迎接崭新生命。" 每当向外人讲述,王东辉都做出这样的解释。最近,他就正为相关课题忙碌。" 这个课题是通过 B 超影像学监测雌性大熊猫的卵泡发育进程。" 王东辉说,通过对卵泡发育的实时监测,能够更进一步掌握大熊猫的生理规律。
2 r5 }9 K& j/ s( `/ R3 }# H! o+ t谈及与大熊猫结缘,王东辉说 " 十分偶然 "。生长在内蒙古,他从小到大都没见过大熊猫。大学时期,王东辉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后来又在动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直到 2018 年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基地的招聘信息,便考虑加入其中。" o- ~! r4 H* _% ]. a
当时,作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东辉可以选择留校,也可以到医院从事辅助生殖技术相关工作。但最终他选择了从事大熊猫保护相关研究。" 博士期间,读过很多大熊猫保护研究相关的论文,感觉这个物种很神秘,而且能参与‘国宝’的保护研究,我也感到十分自豪。" 王东辉说。为此,从未来过四川的他,举家迁到了成都。3 @0 ?! K- Y' k+ P/ h& k j% E3 x
主持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2 项,累计发表 SCI 论文 20 余篇……来到基地,王东辉迅速投入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大熊猫幼崽刚出生时通常仅有 100 多克,要通过进食初乳增强免疫力,提高存活率。" 有一些熊猫妈妈乳汁少,或没有乳汁,有的则一下子生了双胞胎,乳汁不够用。" 王东辉说,乳汁成了哺育熊猫宝宝的关键。/ n! T$ m. y9 T. Y8 Y x
常规的大熊猫乳汁保存技术虽然不会影响乳汁营养成分,但对乳汁中的细胞有损伤。怎样优化乳汁的冷冻方法?实验室里,王东辉不断改良调整乳汁冷冻液中的成分种类和比例,试图破解这一难题。经过反复尝试与修改,他终于找到了最优的乳汁冷冻液成分配比。" 得到理想结果的那一刻,非常开心。" 王东辉说,经过不断改良,这种大熊猫的乳汁及乳汁细胞保存体系技术渐趋成熟。
7 L- c6 G5 z% O8 t0 N2022 年 2 月,王东辉和所在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顺利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这项技术更好地保护了乳汁细胞活力,提高了冻乳的品质。" 王东辉高兴地说,让熊猫宝宝吃上有营养的母乳,它们才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 d# P" c% a9 E$ J$ E科研生活的间隙,王东辉则喜欢看看大熊猫们的生活。每当看到大熊猫们愉快玩耍,抑或在安逸地吃竹子,他都感到很开心。如今,大熊猫的圈养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也从 " 濒危 " 降为 " 易危 ",王东辉所在团队又把目光投入下一个方向:" 现在希望能逐步解决大熊猫高遗传价值个体的繁殖问题,维持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K# o' H8 I2 [( F+ X
饲养员张大磊:
- c3 E* s' A* y; h' U穿上伪装服野化培训大熊猫1 e' L. v* x+ w% r: G& ~
穿上熊猫伪装服,张大磊抱上竹子,缓缓向熊猫圈舍走去。只见他小心翼翼,生怕被不到一岁的熊猫幼崽发现。来到圈舍,打开门,给熊猫妈妈放下竹子,张大磊抽身离去。- u! a" U1 k/ p' b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34 岁的张大磊是一名野化培训大熊猫的饲养员。" 之所以要穿伪装服,是因为野化培训就是要让刚出生的熊猫幼崽适应没有人类的环境,以后就能更好地适应野外环境。" 张大磊说,基地现在正有两只接近一岁的大熊猫幼崽在接受野化培训。
- @( F; s* O6 g( ^在工作中,张大磊要给大熊猫喂食,打扫圈舍。每个工作日的一大早,他就来到基地,换上熊猫伪装服,为大熊猫调配食物。经过多年饲养,他积累了不少心得。" 养大熊猫,要琢磨它们所喜欢的食物,还要根据牙齿磨损程度,调整饮食结构。" 张大磊说,必须掌握每只大熊猫的饮食偏好和身体状况。
4 c+ {. Q( A8 j$ _% R3 ]& }饲养大熊猫,张大磊也曾经历一些 " 惊险 " 时刻。刚到中心工作不久,他就遇上了雌性大熊猫 " 壮妹 " 怀孕分娩。那天夜晚,基地风雨交加,张大磊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第一次经历大熊猫分娩,有些不知道怎么处理。" 张大磊回忆,头天夜里 11 点," 壮妹 " 羊水就破了,但分娩却一直没有继续进行。
* a* c: s5 x+ T" o9 m( Y看到 " 壮妹 " 迟迟不能分娩成功,他和同事们很着急," 但当时能做的很有限,只能做好准备,等熊猫随时生产。" 第二天清晨 6 点,饲养员们终于迎来了两只熊猫幼崽先后出生。
( W/ B( x ~' i9 s可大熊猫哺育能力有限,一只熊猫妈妈很难同时带好两只熊猫幼崽。关键时刻,张大磊和同事们迅速拿来事先准备好的保温箱,将第二只熊猫幼崽放了进去,并喂食熊猫母乳,进行人工哺育。" 后面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再把人工哺育的幼崽放回熊猫房,让熊猫妈妈哺育。" 张大磊说,经过一段时间哺育后,熊猫幼崽快速成长起来。
. N: f; ^6 C# ?# }4 N饲养要野化培训的大熊猫,与饲养圈养大熊猫有很大不同。" 野化培训大约分为三期,熊猫一岁前的时期属于母兽带崽,幼崽吃的是母乳,我们就得穿上伪装服去喂养熊猫妈妈,不让幼崽认识人类,让它从一出生就适应没有人类的环境。" 张大磊介绍,到了一岁后至两岁,大熊猫就要放归到有其他野生动物伴生的户外基地进行圈养。在那里,大熊猫可以自主采食竹子,自由进行活动。而满两岁后,大熊猫便被放归到真正的野外进行活动,并接受相关监测。- ]% c' k5 z4 M& K2 B) D
不仅饲养处于野化培训一期的大熊猫,张大磊有时还要与正处于二期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接触。" 我们主要进行信号监测和数据收集。" 张大磊说,为了减少对大熊猫的干扰,饲养员一般不会直接进入圈养的野化培训基地,而通过各种电子化设施进行监测。
% |1 U! v; u9 f% b, k- [( F" \从饲养的第一只野化培训大熊猫 " 华研 " 顺利放归野外开始,张大磊如今已经饲养过 7 只进行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每只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熊猫性格各异,有的憨憨的,有的很机灵,有的则很胆大。" 他还记得,雌性大熊猫 " 琴心 " 在二期野化培训时,就曾跑到野化培训圈养基地之外。" 有一次我们突然发现‘琴心’不见了,最后找了半天,才发现它躲到了一个山洞里。" 张大磊和同事们长舒了一口气。
2 i5 |) t, J1 @. R2 X9 o, ?% j: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大磊越来越热爱自己的职业。" 过去由于人为原因,大熊猫生态走廊被破坏,影响了大熊猫种群发展。如今通过野化放归,可以复壮野外小种群,进而增加种群数量。" 看到如今全球大熊猫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张大磊特别欣慰," 希望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越来越多!"
. C3 @6 s$ ~6 I0 f- _ K* C巡护员林红强:" [- c/ ?6 M: P) T; L
为保护野生大熊猫跋山涉水1 {/ }- p. Y. }
清晨,穿上胶鞋,带上开路刀,再戴起遮阳帽,林红强和同事马军等人缓步走出邓生保护站。" 这次要去熊猫沟,估计得 6 天时间。" 林红强说话间一指," 喏,向下走,到保护区最后一个村庄那儿,然后进入熊猫沟。"
2 t3 E# a y/ P+ F# p自从 2010 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巡护员,37 岁的林红强已在这里工作了 13 年。进行大熊猫栖息地固定样线监测,搜寻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和粪便,更换监测大熊猫的红外相机存储卡和电池……每一次外出巡护,他都要忙上好几天。9 ^# J" `! h' o% W+ ?# f
" 保护区有 64 条大熊猫固定监测样线,我们保护站负责的有 19 条。" 林红强边走边说," 每季度,保护站都要走一遍管辖范围内的大熊猫固定监测样线,在这些大熊猫常常活动的区域,搜寻和记录野生动物的相关痕迹,对非法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的行为进行制止,开展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 如今,这样的巡护已经成了制度化安排。
7 u! K1 Z; a# A沿着公路走,林红强回忆起和野生大熊猫接触的点滴。" 毕业没多久,我就赶上了全国大熊猫调查。主要是通过大熊猫的毛发、粪便等生活痕迹,摸清大熊猫种群数量。" 林红强说,每次调查都需要在深山密林或高山草甸上行走数十甚至上百公里,一次调查常常需要一到两个星期。在参与大熊猫调查期间,林红强走遍了卧龙和雅安等地的多个自然保护区。+ T. c* {) e( }2 H2 h5 s+ e5 j
日常巡护,见证了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从 2014 年的 104 只增加到现在的 149 只,林红强这些年没少和大熊猫 " 偶遇 "。" 印象最深的是 2015 年那次救助野生大熊猫。" 林红强回忆,那年春天,他还在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工作。在七层楼沟区域,一名村民突然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卧在路边。村民很快就报告给了保护站。不久,林红强等人便和当地森林警察赶往事发区域,对大熊猫开展观察和救助。4 g. q% R% N' U& C ^
抵达现场一看,众人才了解事情原委。原来,大熊猫因意外生病,自动从高海拔区域向河沟地带迁徙。" 我们合力将熊猫抬到了保护区内的相关机构进行救治,不到一个月,熊猫康复后就被放归大自然了。" 林红强告诉记者。
! l7 L+ r% E" Q" _9 b( [跨过河沟,走上缓坡,行至熊猫沟的密林,茂密的竹子遮天蔽日。" 你看,这就是陈旧的大熊猫粪便。" 来到一棵树下,林红强指着前面的粪便说道," 如果是新鲜的粪便,我们就要收集,用来做相关检测和技术分析。"7 T q4 X1 O5 }( T! X( |
在从事大熊猫保护日常巡护的同时,林红强还先后参与 " 卧龙大熊猫嗅味树及产子洞调查 " 和 " 野生大熊猫 DNA 个体识别及建档研究 " 等专项调查,为熊猫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一手素材。" 我们常在一线跑,能发现许多大熊猫的活动轨迹和粪便,这就为开展科研提供了数据支持。" 林红强说,如今他已参与完成相关课题 8 项,还正在参与白化大熊猫行为的相关研究。$ }% T7 @. j; x( o' P
科研调查之外,林红强近年来又多了项新任务:开展自然教育。今年 " 五一 " 期间,他就接待了 40 多个研学团队。前不久,来自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的学生们对大熊猫充满兴趣,追着林红强不停提问:" 野生大熊猫怕人吗?"" 大熊猫一胎怀几个?"" 巡护员平常主要做什么?"
8 P, Q. {' n4 O* `/ n2 n3 U面对提问,林红强喜欢带学生们去实地现场解答。" 在保护站介绍保护区的情况后,我就会带他们走到大熊猫的栖息地,现场介绍大熊猫的行为习惯,有时还会给他们看看保存的大熊猫粪便。" 林红强说,通过自然教育,学生们对大熊猫越来越了解,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Z2 [( x+ E" \! [5 w: i: n
版式设计:汪哲平' T" ]" c I6 |7 k! w) q4 D
《 人民日报 》( 2023 年 06 月 11 日 05 版)1 M* W% U9 C1 \& l7 |
( 责编:卫嘉、白宇 )
/ L+ I6 s+ d; Q% j3 a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