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藏网讯 另有两天就是3月28日了,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彩旗飘扬。家住拉萨的次仁培老人也开始繁忙起来。擦拭毛主席的铜像、打理自家的小院、整理自己的藏装……即将到来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她要早早赶到布达拉宫广场,期待五星红旗的再一次升起。
$ ?9 N, m5 O* w8 d3 L { 图为次仁培在布达拉宫广场上留影。(资料图)4 a& t* R) F$ d: \/ a
一缕阳光从次仁培家客堂的玻璃顶上倾斜而下,照在了一排藏式沙发上。77岁的老人回溯起了那段永远也无法忘记的灰暗的曾经。
' v1 i$ I. d! d O# i: s“我是1942年出生的,家在当雄。当时,我的父母都在当雄宗政府做佣人。8岁时,我也做了佣人,跟着父母为三大领主服务。”回想起那段牛马不如的生活,次仁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d) r: D3 e/ f' l: D8 v; f5 c |
“背水、打茶……什么活儿都要干。稍微做错了一点事情立马就要受到惩罚。”次仁培说,这些惩罚有挖眼睛、割舌头、挨棍子等等。“一看到这些我就哭。”一边擦着眼泪,次仁培一边比划着说。0 |$ ~$ ?* ]" ~! k; K5 i
1959年,中心果断作出民主改革的重大决策,把阶级压迫的旧西藏改造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西藏。
3 ~# {" @- c' B: D9 h6 @苦难的日子总算是过去了。次仁培和她的家人们也靠着自己的奋斗,过上了好日子。4 a" @) e! a, N6 x* V; k( ?
“1959年年底,我们三兄妹被送到本地读书了。”次仁培说的“本地读书”的学校就是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西藏公学。" I5 O* \7 i! c1 h1 S0 |
“当时候还没有平息叛乱,很多人听说我们兄妹三个要去本地,都说我们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临走时,次仁培的母亲泣不成声,父亲安慰母亲:儿女是跟着共产党走的,不消怕,他们都会回来的。% k( H! q7 f. Y2 \/ a1 `4 J
古都咸阳,渭水之滨,家已远隔千山万水。
' L3 \6 O9 c- Y7 i“在咸阳的时候,总是想家、又不习惯这里的气候,久而久之就生病了。大部门时间只能靠自己自学。”三年后,次仁培毕业回乡,被安排在当雄县纳木湖乡的供销社里当售货员。" ]9 i2 D& ~8 z! q" t
日子就像纳木错的湖水一样渐渐荡漾开来。1967年,次仁培完婚了,对象也是前往西藏公学学习的农奴后代,毕业后分配到了当雄县工作。两年后,小家庭迎来了新生命——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了。
7 `) m4 K+ Z* W4 I" S2 {! a一边卖货,一边照顾女儿们。凛冽的风霜、强烈的紫外线在老人脸上留下沧桑岁月的痕迹。次仁培说,当时候日子虽过得艰苦,但总是有盼头的。
$ k5 X, C7 m: B, g% s2 O在纳木湖乡待了十八年后,次仁培调回当雄县工作,小家终于团圆了。1999年,次仁培退休了,在当雄县过上了含饴弄孙的生活。
, i7 S) x/ T9 q; g! H, x就如许又过了十多年,次仁培和老伴搬到了如今的小区生活。楼上是三个女儿的房间,楼下是客堂和厨房另有老人的卧室。客岁,又新加盖了一百多平的阳光房,一间房子当作衣帽间,大的房间则装成了客堂。9 l; x/ ?* u0 v. c" w* S
客堂里,老伴正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历史剧,孙子们看动手机里播放的动画片。老人说:“如今的生活很好,很幸福。完婚这么多年,老伴没跟我吵过一句嘴,也没红过一次脸。女儿女婿们也都很孝顺,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相处的也很调和。希望日子就如许吧,如许幸福下去。”& B. g* a3 \2 u! {: H/ f
采访结束,起身告别。老人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希望下个月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们回来时,我能来参加她们一家每月一次的家庭聚会。“到时候,我们都穿藏装,你也来。帮我们照张全家福,留作纪念。”% v4 T/ _1 c+ n6 O! U& K
走出巷口,冷静想着老人的小小心愿。仰面看,当热路上,棵棵垂柳已表露新芽。雪域高原上,又一个春如约而至了。(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媛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 C0 k" |* P1 Q, s9 z' B2 }$ q % T# B. g( ~0 Q O. G7 w) `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6672615424309330443/" R8 }' S0 S$ m% O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