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发出重农强农强烈信号!三个关键词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1 D- d" A7 {+ {0 Z. z
央广网北京2月14日消息(记者王晶)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
$ m+ Z6 E7 R0 p( S1 P- N' W+ y
) @. k5 G4 i C3 A- r“今年的文件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2月14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介绍与解读。
/ [$ W* h. @# x: K( m" x, m这是继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之后,发布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专家表示,这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8 x6 o: b2 O" n c1 C- S5 s
7 s9 U6 V, ]# @, A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图片来源:CFP)
6 Q% a- a- Z7 C; a0 O; j# p关键词1:粮食安全与千亿斤粮食产能* V7 ~$ h4 H4 N9 P/ Z- ` h2 @
唐仁健在2月1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目标一致、过程统一。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做好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的衔接,重心不变,主题不换,频道不调,保持工作连续性。”
9 S1 a& |3 |9 N; u n5 E& Y( [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即写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7 H! q2 M! J4 a2022年,面对多重困难挑战,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创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我国再次提出了产能提升。
8 H Y" [2 i( g; q唐仁健称,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因为大豆玉米单产现在比较低,开展吨粮田创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1 A+ ]) m5 \8 R6 E- W
继2021年、2022年之后,记者注意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了“1.3万亿斤粮食产量”的目标,要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也是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同时提出的要求。
- I$ _/ _; _& G& l3 X3 ~ O! T唐仁健表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通常我们是一千亿斤一个台阶,就意味着到1.4万亿斤以上。另外,还要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方案,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食物品种来源。”唐仁健解释称。
7 {6 ]9 H& r9 K$ R/ t下一步,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在目标上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在措施上重点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在政策上重点是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 t. o1 X# H4 Y& ?( b3 |( ^+ t
z5 @; F6 T% F# y! ?资料图:江西新余,油菜花绽放,农机在花海中翻耕土地(图片来源:CFP)
7 {- t& H& x& l9 P关键词2:扶志扶智和内生动力1 b$ F! l$ o7 D+ q'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除了“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依然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底线任务之一。+ k& R3 M# v9 ^' \
截至2022年11月底,65.7%的监测对象已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没有发生整村整乡返贫的现象,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比上年增加了133万人,达到3278万人。
. w1 K) F# v/ M; e/ n9 }$ d* P' G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两个关键词:扶志扶智和内生发展动力。$ T8 D: [0 d; Q/ N4 @: s
如何帮助脱贫群众生活再上一层楼?唐仁健介绍,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1 t3 R; S4 [7 J7 z1 }' n1 |
具体而言,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帮扶,持续推进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创建,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x9 G! N7 w" d3 Y
这两年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也出台了“雨露计划+”、东西部劳务协作等一些举措来帮助脱贫群众、地区增强内生动力,尤其很多社会力量也从最初参与帮助群众脱贫到现在继续帮助防止返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要使脱贫成果更加巩固、脱贫家庭不返贫,不能完全靠临时性政策的支持,而是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脱贫才能持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T1 T% P: ~ i# `/ Y2 i
根据文件要求,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要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更好发挥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作用。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 C& x9 d% j8 A# M0 S" m1 s) H
5 s& t' ~4 j- R) `- j# h
资料图:2023年2月14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马埠镇朱家村,农民在摊铺薄膜(图片来源:CFP)
% f1 o+ ^% w) F. ?. P! O& S关键词3: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 [& A% C/ ` Z% ~2 ^3 p( R: @
“‘三农’工作有两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是保供,一个是增收,所以增加农民收入确实是‘三农’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在发布会上分享这句话。
) l0 W) h* D1 v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 [) `" t5 _* m4 G+ X
与往年不同的是,记者关注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单列为一个专门的部分进行部署,并提出具体部署,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三方面。
% j! M/ ^ G3 T' A P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际上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
: x, L" @ i$ L; W0 ~唐仁健表示,一是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 _1 I9 A1 t: _他强调,重点是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在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唐仁健说。$ m- c8 X6 ?( ~
在横向上,“融合农文旅”是唐仁健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具体而言,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
# g; V1 f! ?# D. N. m& s3 O1 R' g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