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6.18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回复: 0

网红代糖又惹争议,无糖饮料到底能不能放心喝

[复制链接]

1592

主题

730

回帖

666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6661
发表于 2023-3-22 16: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0 |, h  G' H* u5 F( j( ?6 p9 C7 ]) l9 i! F& W' \' S; Q1 Y: z2 G
一直以来,零卡糖都被认为是添加糖的完美替身,没热量,既过足了甜食瘾,又没有发胖的负担,让无糖饮料成为新的肥宅快乐水。7 D; y" o9 c( m! B+ Y
但零卡糖真的够安全吗?+ Z& R; }! U& d5 Q( H
2月27日,一篇发表在《自然医学》期刊上的最新研究,让已经被无糖饮料广泛使用的赤藓糖醇又陷入争议。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团队指出,赤藓糖醇可能没那么完美——它的摄入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比如包括死亡心梗、卒中等,并且风险程度并不低[1]。3 q# T& T9 f+ S: H% H1 d

% k0 ^( W. U5 }% m7 e
. t$ L% n7 u3 c; _+ T. ?) l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赤藓糖醇和其他代糖,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吃了?5 n* I4 ~; R$ u/ N" V( s
别慌,这个研究结论不适用一般人群
) r9 T% }4 o) k7 T2 ~# O常喝无糖饮料的人,对赤藓糖醇不会陌生。+ w- P' {# {3 v* O. x4 x
赤藓糖醇热量很低,能量系数只有0.88kJ/g,跟其他10kJ/g的糖醇类甜味剂比起来一骑绝尘。
5 i# I2 O- v2 {2 k, h% l" c人类几乎没有真正使用赤藓糖醇的代谢途径。赤藓糖醇几乎完全被小肠吸收,其中有80%-90%会进入血液循环,但并不会被人体内的酶系统分解,最终随着尿液原样排出体外[2]。缺乏新陈代谢,是它被认为安全的原因之一。
& O6 D  P- d! ^' b" R, u6 Y. n! Q6 m& o1 [6 l* t. \
超市和便利店的饮料区货架,有各种各样的无糖饮料 / 图虫创意
5 v: X( q! g- a2 a7 F" _但是,这篇《自然医学》期刊上的最新研究却发现,赤藓糖醇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存在关联[1]。
+ `5 H9 Z6 ?* x7 S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Z! ~* {1 d- O7 w) l0 {
研究团队先后找到3组试验人群。三组人群中约有70%以上的参与者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或高血压、超过一半的人属于肥胖、大约五分之一患有糖尿病,并且年龄大多在60-70多岁之间[1]。
# ?) W3 S* l2 r- w: i划重点,这项研究受试者,主要是本身就有基础病的老年群体。% s: C. h5 M$ E
第一批是针对1157人做了一项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经过3年后的随访,初步发现赤藓糖醇可能是影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之一。9 |+ H$ P7 U& [4 x/ y
随后又找了美国的2149人、欧洲的833人,结果仍然成立。+ }% E/ L( S/ ?
研究人员提取了他们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美国和欧洲队列中,有心脏病的受试者,血浆中普遍含有更高水平的赤藓糖醇[1]。
% W0 o9 D, u2 O) o
, {5 p; T- y. \- z美国组和欧洲组血浆中含有的赤藓糖醇水平,蓝色图例为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8 J6 [% V, d# y1 P; N6 z( Q
为了找到背后的原因,研究人员又进一步做了体外实验。
/ h1 n/ d1 P( G研究人员先是提取健康人的富血小板血浆,验证赤藓糖醇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发现血浆中赤藓糖醇浓度越高,血小板聚集越快。而这会直接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和血栓形成风险增加。3 ?* C' k. {, n& Q: K. y7 p" S
随后,研究人员又通过血管内皮损伤模型,模拟人体内血栓形成的过程,监测凝块形成的速率、血流停止时间。当血浆赤藓糖醇水平升高时,血小板变得更加敏感,因此粘附增加,动脉损伤后凝块形成率更高;并且凝血时间变短,血栓形成可能性增加。# N! s% s0 F- t, ^5 G3 o) ~7 V
/ C. N1 y7 O# s+ c8 D; ~% t2 m
3分钟时间内,含有较高水平赤藓糖醇的血浆里血小板迅速形成凝块) j. X6 D) B* {& _
而这些凝块可能会脱落,并移动到心脏,引发心脏病发作;或移动到大脑,引发中风。美国的队列研究也显示,血液赤藓糖醇含量最高的组,比含量最低的组,心脏病、中风等风险高出近1倍[1]。
' m/ L( O9 O$ m$ I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明确2点:& x8 W/ {0 F* |7 x" v
这几组参与者,本身年纪偏大、有一定基础疾病,本就有相对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个实验顶多说明,过多摄入赤藓糖醇,原本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可能会雪上加霜。; M2 `9 F4 o& s! K+ b7 |
除此之外,实验只得到了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因素,并没有被这次实验考虑进来。
7 r1 i$ L3 T; s8 }5 r1 o( O2 m赤藓糖醇,对健康普通人是安全的7 Y( Z6 c" ~6 {% V& ]
这项发表于《自然医学》的研究,同样对健康人群做了试验,不过样本量非常少,仅有8人。* [# H$ K& l/ P# i  s$ N
这8名健康的受试者,在2分钟内摄入300ml实验饮料,其中含有30g的赤藓糖醇。8 v' e; f2 ~' M# h
在摄入后数小时内,血液中的赤藓糖醇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喝完实验饮料30分钟左右,血浆中赤藓糖醇浓度约为5.85 (4.30–7.68) µm,达到最高水平,几乎是没喝时基线水平的1000倍以上。随后虽然回落,但仍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水平。并且这种影响至少会持续7天[1]。
3 M5 I9 v# y) o9 Q3 L( f
7 ]5 T/ ]8 p; N$ F" X+ c受试者摄入赤藓糖醇饮料后,血浆中赤藓糖醇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2 A+ P8 K, G% e
但这个实验设计仍然有一个很大的bug。9 o* z6 T% e8 f/ Z' D* f  h) g; b4 e
30g的赤藓糖醇是什么概念呢?市售的普通饮料中,赤藓糖醇的添加量约为1.5g-2g/100ml[3]。一罐300ml的无糖饮料,也才含有4.5g-6g。至少要短时间内猛灌5-7瓶,才能达到实验的剂量。
1 s& F/ V0 b; O# N9 S4 c考虑到实验的剂量和样本数量,这个研究还不足以给赤藓糖醇的安全性盖棺定论。3 [/ L& t* l+ ?
实际上,关于赤藓糖醇安全性的研究,国际上目前已有大量关于赤藓糖醇安全性的研究。每年都会有类似的论文发布。尽管存在争议,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指向它是安全的。# A$ C2 {0 s2 e8 E, w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审查了已有关于赤藓糖醇吸收和代谢、各种毒性、动物致癌性以及临床研究相关数据,未发现明显的安全问题,最终赤藓糖醇于1997年获得了FDA的GRAS认证,即“公认安全”,可放心使用[4]。7 w9 o( q- t; W7 j
% i; f$ b3 e+ ]$ w. T! M, |
早在1982年,可口可乐公司就推出了无糖汽水——健怡可乐 / Flickr.com
9 Z! [* _3 |: Q5 B, X: k中国对于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和认证。依据2014年发布的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赤藓糖醇属于“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没有规定具体使用量数值,只要按生产需要适量添加,都是安全可行的[5]。
  D; j6 ~, J* ~; {此外,赤藓糖醇还通过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CAC)、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od,SCF)、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FSANZ)等多个国际权威组织和多国监管部门的安全性评估[1]。6 {3 E+ D3 b* ^% u
因此,如果没有进一步更加证据确凿、因果链条完整的研究出现之前,摄入合理剂量的赤藓糖醇对于大部分健康的普通人来说,是安全的。
2 w; g* B- z5 E( P$ b& \无糖饮料,可以放心喝。
$ ~" A- y! a, I6 M/ A3 F4 R适量,才是关键
  n  j1 `$ S8 |& C/ j人类对甜味的追求是刻在DNA里的。添加糖不仅高热量,还更容易引发肥胖和蛀牙;于是,同样给予食物甜蜜味道、却更健康的代糖(即甜味剂),应运而生。
) q3 x- ^8 n1 o4 N根据是否产生热量,代糖可分为两大类: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
2 `' y5 I( `  r" }' x0 \9 o; z一般来说,前者往往具有一定热量,后者才是我们所说的“零卡糖”。) V! V" A: U0 [1 W( r9 X; P
上面提到的赤藓糖醇比较特殊,虽然是营养性多元糖醇类的一种,但它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5 r* V& R. _$ r& ^3 o& r非营养性甜味剂我们更不陌生了。比如天然型植物中提取的甜菊糖、罗汉果苷;又或者是人工合成的糖精、安赛蜜、甜蜜素、阿斯巴甜、纽甜、三氯蔗糖等[6],它们都是常见的“零卡糖”。
* M. P2 A+ J. O5 D; l
5 j, Y" m. h/ Y) ^4 e+ @, `7 V) n无糖可乐的代糖,用的是阿斯巴甜 / 图虫创意: l+ |- }- l+ K: ?. r4 n: n4 x1 s, r
这些代糖热量低,常被认为对血糖和胰岛素比较友好。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大量摄入。
8 \: p0 P3 r* s: j, W这些代糖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对血糖和胰岛素的刺激也因人而异。
6 F' }4 q9 X; E- B# n( H大多数人工甜味剂会经过胃肠道,却不被宿主消化,因此能直接与肠道微生物群正面交锋。早在2014年,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团队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发现,给小鼠喂食了1周糖精、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剂后,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葡萄糖耐受不良[7]。) C, \- q% H: M6 e/ e
在人体内短期小样本的实验,也得出类似结论。- `+ Q& L2 A' I' W
同样是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的团队,去年有一项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发现,代糖也可能会升高血糖[8]。
$ a( ~2 k9 v# C& }' [. B. i+ e研究挑选了120名从来不吃代糖产品的志愿者,将他们分为6组,其中两组对照组,4组实验组。让实验组每天分别摄入比日常推荐标准更少量的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对照组则会摄入等量的葡萄糖,或者不摄入额外添加剂。7 q3 a+ h0 ?3 K. Z2 p
研究发现,实验组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出现了变化,尤其是摄入糖精和三氯蔗糖的志愿者粪便样本中,微生物有明显改变,其余实验组也有一定程度变化。这会进一步改变人体对血糖的反应,影响健康成年人的葡萄糖耐量。虽然由于个体肠道特异性,每个人的反应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在摄入代糖后的连续两周时间里,人体的血糖反应都会显著升高。
6 W6 E4 n# ^: U7 K% t# q% i& Q- G
' x4 j' s" o$ H相比于摄入阿斯巴甜、甜菊糖苷和葡萄糖,摄入糖精和三氯蔗糖对人体血糖影响更明显1 B6 ]& J4 i  p# V4 y9 b# r- o5 f
为了更严格地论证因果关系,研究人员还将志愿者的肠道微生物组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用自身不带有微生物组的小鼠,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最终发现,实验组参与者的肠道微生物组移植给无菌小鼠后,小鼠也有类似的血糖变化,对照组则没什么变化。
# P1 M6 E3 i0 M/ G根据实验结果,或许我们可以谨慎认为,人工甜味剂并非像我们以为那样是惰性的。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更多的长期临床观察。1 D2 L2 f, Y: N# [0 x, o+ }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代糖的危害比添加糖更大。比起添加糖带来的“血糖暴击”,低热量的无糖食品的优势仍然是显而易见的。解馋的同时,它能一定程度上帮我们控制体重、保护血糖。% @2 G1 t: q" {3 V+ u
, [. I) T2 M, x! B
含有大量添加糖的饮料,会带来的“血糖暴击” / 图虫创意7 [( n: F. q# A! s0 C) M; a
但对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肥胖、老年人等,最好还是再观望观望。如果实在不放心,大麦茶、茶叶、白开水、椰子水每一个都是比无糖饮料更好的选择。8 B9 b. r! [) W# @) d9 ^: O
不得不说,广大直男早就悟透了生命的真谛:多喝热水,永不过时。" E8 H2 G0 T/ q1 p" q
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大学病理及分子医学硕士伍丽青审核
+ \2 {5 }9 Z. P; k8 ~, G0 f( s% [/ i5 G' j) C6 m) s/ n  W3 l
3 x" v# o9 W$ S5 y: ]. 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帖子地址: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6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8-23 05:36 , Processed in 0.0372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