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h0 U% @2 h4 i/ Z4 {, R9 Y5 a. g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青年发起第二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活动,持续走访上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20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澎湃新闻陆续推出第二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追忆风华岁月,重温初心故事。本篇聚焦心系青年的金志堃。 . n' |2 C) ?4 L7 I4 z& v7 ]
【人物简介】金志堃,男,中共党员。1981年11月起筹办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历任筹备小组组长、副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所长。曾先后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会、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上海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性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理事、《上海青少年研究》(后改名为《当代青年研究》)主办人、上海工读教育研究会顾问,并长期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合作开展专题比较研究,离休后继续担任国际青年社会学研究会副主席,中国青年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青年社会学研究会会长。4 C+ ?$ o5 G+ a
金志堃。图源“思海社会学”公众号. J1 W* I) H }, e# J3 b0 g
9 c7 \$ ]) M4 T6 `
金志堃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虽已年过九十,但依然精神矍铄。敏捷的思维、睿智的谈吐、饱满的精神使他给人以“年轻态”之感,因此和青年人相处得十分融洽。金志堃一生与党的青年工作结下不解之缘:解放前在地下党领导下开展上海银钱业青年宣传、教育工作;解放后遵党指示创立基层团组织、筹办上海团校;改革开放后又创办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致力于青年问题研究,成为一代代青年的良师益友。三段青年工作经历带给金志堃三段别样的“青春时光”,串联起他“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党”的光辉岁月,见证了他为人民服务、为理想奋斗的坚定初心。
: Z# Z, ?: y, C2 h9 J- o- [2 }金志堃与爱人近照(2022年)& `0 U& w3 O& I7 t$ B& N8 |
/ F5 D3 O/ i% b# E" e2 Y/ r
身为青年,“人生要过得有意义”
3 r' b6 O8 z6 Z8 w& N4 ~金志堃出生在今苏州吴中一带,儿时的他常听家人讲起祖上为官的故事,祖先刚正不阿、勤政为民的作风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也为他打下了一抹浓郁的人生底色。抗战爆发后,家庭生活日益窘迫,小学毕业后又读了两年私塾的金志堃只身去上海投奔在钱庄的姑父。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不得不品尝生活的艰辛,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里,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他眼前渐渐打开。" }1 _0 S! L5 ?1 S# S V
工作之余,姑父钱庄里的地下党同志经常带他参加银钱业同人联谊会活动——一个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建立的群众性组织。在那里,他得到不少地下党同志的关心和帮助,目睹他们开展地下工作:举办各种进步活动、组织业务学习、为职工谋取福利……金志堃承担了联谊会主办的《银钱报》发行工作、图书馆墙报工作,还参加了该报举办的三期文艺讲习班。
$ b% K! ~1 Q: } l随着与银钱业职工接触的深入,金志堃发现行业内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阶级压迫,底层职工干活最辛苦,生活条件却最差,还受尽老板欺压。在联谊会设立的图书馆,金志堃读到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西行漫记》(今译作《红星照耀中国》),以及一些外国记者关于解放区的通讯报道,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个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剥削的世界,让他不由心向往之,进而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后来,他又读了共产党人写的《新人生观讲话》,萌生出改造社会的愿望。“当你懂得了人生要过得有意义、有目标,就不能只停留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而要脚踏实地去实践、去参与、去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社会,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生意义。”金志堃深有感触,更加热情地投身于地下党宣传工作。 s6 _# f, G0 \
1949年初,《银钱报》地下党支部成员找到他,告诉他眼下有个机会能为共产党做更多工作,但可能有点危险。当时金志堃并不知道这是组织对他入党的考验,一心想为党多做点事的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开始,支部中有些成员认为金志堃年纪尚小,担心其思想上不够成熟,有不同意见,而支部负责人考虑到他对参加革命的态度很坚定,以及三年来在银钱业同人联谊会活动中的表现,认为可以早日发展他入党。金志堃认真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宣誓时,党组织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危险,要立场坚定,绝不屈服。 b* L) j) s4 g, L
上海解放前夕,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金志堃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地下党为迎接解放安排的工作。《银钱报》这一发行一万多份的职工自办报纸,针对当时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宣传党的政策,还连续出版号外。金志堃调查、收集银钱业中官僚资本财产情况,为共产党接管上海银钱业做准备;反对钱庄老板转移资产,印发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名义发表的《告上海人民书》;宣传解放军进城的纪律以打消百姓的顾虑;积极稳妥地发展党的外围组织“职业界协会”会员,一颗年轻的心在战火中渐渐成长、成熟。
0 r/ j" |. G! [; e1994年,金志堃(中)在德国参加“国际青年社会学年会”4 D/ @# A @, Q: I8 Y" e
# E6 b8 O" Z: P( z. C$ {
服务青年:“要去最需要的地方”
0 `) l- }4 M$ i' a# J. z上海解放后,金志堃向组织提出想加入解放西南的“西南服务团”,经组织讨论决定仍旧让他留在上海搞青年团工作。党组织告诉他:每一个岗位都是战场,去最需要你的地方,就能做出最大的贡献。
2 O: o8 C& Z; P7 j那段时间,金志堃在上海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过工会为银钱业员工解决生存问题,比如说服一些银行老板不要轻易关门,向需要人手的地方推荐失业的钱庄员工;二是在金融界创立基层团组织,担任总支下属的支部书记。解放初期,有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人迫切希望向党组织靠拢。金志堃一边继续在钱庄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发展此前积极参加地下党运动的年轻人为共青团员,还发展了一批新党员。金志堃格外重视组织上交付的这两项任务,他见识过太多普通年轻人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艰难求生,因此他愿意尽一切可能为年轻人争取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C& w, m- a+ T2 }5 e* P
1951年10月,团市委找到正在市委党校参加培训的金志堃,要他去团市委工作,参与创办上海团校。促使金志堃欣然应允的,是同行年轻人带给他的感动。当得知他将要被选派去市委党校接受培训教育时,同事纷纷询问他家里有没有经济上的负担,还主动提出要帮助解决。金志堃感到,年轻人都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作为干部也应该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发展的机会。金志堃在上海团校担任过班主任、组织科科长、机关支部书记,1954年正式调入团市委组织部,主要承担干部工作和机关党委工作。% l" ]& F8 t1 P. Y, [* ^
“文革”结束后,党团组织工作得以恢复,金志堃担任团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团市委机关党委书记。为了使组织工作尽快走上正轨,他夜以继日一心扑在工作上,制定了第一部《团支部工作条例》,还撰写了《共青团组织工作问答》,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也是一名懵懂青年的金志堃,在工作历练中羽翼渐丰,成为了党组织的中坚力量。6 `1 T7 p$ r& u, r
1994年,金志堃在澳门参加“第二届亚洲地区青年问题国际研讨会”# ~) A! N: u7 e' j
, I1 ?9 H- C4 E; R! C
引导青年:“变化的时代,不变的目标”6 D& q! u6 A% e$ L4 h- G
“文革”结束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金志堃和团市委的不少同志依照当时市委的要求参与处理。他以情暖人、以理服人,尽可能把矛盾降到最低。
. N z1 J" {/ n, |; t. f/ p金志堃把“青年代表”请进办公室,促膝长谈,认真听取他们的困难与诉求,为他们讲形势、讲政策直至解开其心结;针对一些知青提出的合理要求,金志堃和同事全力协调,满足知青们的需求,上海的一些报刊还对此作了正面报道;金志堃和同事把知青反映的普遍问题写成内部简报交给市委,尽最大能力为知青争取利益。凡此种种,让知青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情绪少了,信任就多了。2 q3 W. e/ [/ y4 y5 Y9 L0 _9 J
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年轻人无论在言行上还是思想上都与过去大不一样,有些老同志甚至把他们称为“垮掉的一代”,但金志堃却对此表示理解,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势必会在青年身上体现出来,与其一味苛责,不如正确引导。$ f. s$ t$ F* m" d
于是,金志堃一头扎进青少年研究之中。1981年,他在上海社科院的指导下开始筹办青少年研究所。搞研究并不是他擅长的,他就甘当“绿叶”为其他同志铺路,即使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年已半百的金志堃也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青少年研究所这个孕育着新希望的地方,金志堃坚守着为党效力、为青年服务的初心,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春。
4 {, e: c: j7 ~' Q( j为了培养顺应时代变化的新一代青年,他组织开展过许多次调查,主持举办了以“青年与现代化”“青年的社会参与”为主题的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对青年的创造性研究方面出版多本专著;
( H# i# I& ^% e' m% ~0 M为了引导青少年积极向党靠拢,增强党组织后备力量,他呈上《建议在高中发展新党员的报告》,使中学发展新党员的工作在诸多学校取得显著进展;
' m4 E! V- d; _" z% r& _为了帮助、挽救失足青少年,他带领青少年研究所参与研究,与有关部门合作推动上海建立全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少年检定科、少年管教所,发展工读学校,制订全国第一部地方性《青少年保护法》;! T1 q7 `# t6 r5 T. k
为了给青少年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他主办了《上海青少年研究》(后改名为《当代青年研究》),强调研究青年问题要注重创新、与时俱进;
) g! r Y0 y' M# `6 M为了给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实践机会,他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长期合作,开展研究、组织参观互访,参与过这些活动的学生不少已经大学毕业,活跃在经贸、文化等各个领域……
, S( m* k$ {, z3 x3 Q金志堃与爱人接受青年采访(2022年)
; b; A5 _" L n7 S1 h: t
, ~8 r% j* w# q) y# h9 N如今,金志堃已离休三十多年,依然像年轻人一样,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充沛的干劲,从未停下过思考与工作。干了一辈子青年工作的他,正孜孜不倦地研究当代青年的思想与发展,眼下还在推动青年研究的基础理论建设,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特点,折射出的是国家、社会的变化。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每一代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帮助每一代青年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跟、实现理想,是青年工作者永远的奋斗目标。”* u, S- b6 P, |1 v5 U1 e
金志堃给青年同志的寄语(2022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