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月 11 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主办的最新一期《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宣讲会举行。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将为亚太经济增长提供主要动力,中国仍然是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
4 V+ z4 c" M& h! n8 u' ^4 K" [$ Z当前,全球需求走弱,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欧美银行业动荡,给世界经济形势注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IMF 亚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 · 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表示,尽管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亚太地区将成为 2023 年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预计今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将从 2022 年的 3.8% 上升至 4.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 70% 左右,这一比例比过去两年大幅提升。: Y# b, ?, k2 o' H" @ Y0 t) C. \1 v4 m
斯里尼瓦桑认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和印度经济增长保持韧性。" 中国经济重启对亚太地区至关重要。" 斯里尼瓦桑说,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 5.2%,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增加,将成为推动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也将对亚洲地区产生更为明显的正溢出效应。" 但与过去主要由投资需求带来的溢出效应不同,这次溢出效应将更多体现为中国在消费和服务业方面的需求增加,且更为强烈。"+ l) y, l9 k4 |$ R3 n, U$ r
不过,在全球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亚太经济前景仍面临下行风险。斯里尼瓦桑表示,随着欧元区和美国的商品需求回落,其对亚洲的进口需求或将下降,进而影响亚洲制造业出口的增长势头;技术周期的低迷将进一步拖累亚太地区的技术出口;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住宅和商业建筑投资需求减弱,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这些都将影响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前景。' S' D# r0 I+ |, Y
当前大多数国家的整体通胀率仍高于目标,金融脆弱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值得关注。" 亚洲银行资本充足,有足够的韧性,但还是要保持警惕。" 斯里尼瓦桑表示,虽然欧美银行业动荡的溢出效应有限,但全球金融环境收紧和市场波动带来的脆弱性依然很高,特别是在杠杆率较高的企业和家庭部门。! h5 U- ?3 L% k& z* L
CF40 成员、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认为,不仅是短期,中国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对亚太和全球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财政政策应该发挥关键作用,用转移支付支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既能促进当前的消费,又改善了长远的经济前景。要促进中长期经济增长,关键是发挥好规模经济的作用。" 彭文生说。9 Z; |9 P+ N9 U" P
《亚太地区经济展望》回顾了亚太地区近期的经济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对短期和中期区域经济发展动能和风险进行展望,并提出缓解风险和支持增长的政策建议。其建议除中国和日本外的亚太地区各国应继续保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立场,直到通胀回落至目标范围内。"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高利率时代,这将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尤其会给债务较高的国家带来新的风险,制定货币政策必须考虑这样的风险。" 斯里尼瓦桑说。
& ~# b5 R0 D e3 v& m! g在金融政策方面,报告建议监管部门应紧密监测与企业和家庭部门债务增加有关的脆弱性,以及金融部门的市场风险和企业信贷风险敞口,这对于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在财政政策方面,报告认为,用临时和有针对性的弱势群体援助取代无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在结构性政策方面,报告建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各国应将结构改革作为优先政策选项,鼓励广泛的创新和数字化,加快绿色转型、加强合作应对地缘经济碎片化趋势和确保粮食安全,这有助于提高可持续增长的潜力。: R6 b' [! Y) z& o8 C
CF40 成员、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今年将领跑其他地区,令人鼓舞,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要更加务实和冷静。下一阶段,必须让居民的收入预期、消费预期重回正轨,让服务业回到疫情前的潜在增长轨道上来。 (经济日报记者 周明阳)3 c/ M, x' h- Z
(责任编辑:符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