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改变了自己的风格。1 R; j( \4 k7 K5 ?. D
过去数个季度,小米营收持续下滑,甚至在去年一度出现亏损状态,在 5 月 24 日发布的一季度财报中,小米营收为 595 亿元,同比继续下降 19%,回到了 2020 年初的水平。
- h# c/ q! i$ [8 L& v ^0 s而在营收下滑的另一面,却是毛利率达到 19.5%,创下近三年新高,净利润达到 42 亿元,上一次利润这么高的时候,还是小米股价 30 块的日子。9 w+ S) A8 e5 k- M: `( E
7 [( O) ~ q5 ^ L4 \! t6 a" Z5 d
3 d* t* U" J2 a1 j
$ U% n8 X9 l4 q6 I. P7 @3 u营收下滑利润上升,以卖手机为主营业务的小米经营思路似乎发生了一些转变:赚钱比市场份额更重要。
( Z. Y& i+ B; \7 a" ?; f6 C诚然,一方面整个手机市场正在萎缩,2022 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仅为 2.7 亿台,已是持续六年下滑,且伴随着苹果销量逐年提升,留给其它品牌的空间越来越小,曾经新机动辄打七折促销,以价换量的路越走越窄。
/ _ K: c/ \! n- ?6 N$ ^$ ?另一方面,小米造车是真需要钱。从最新的一季度数据来看,小米造车相关的研发投入为 11 亿元,而蔚小理一季度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30.8 亿元,12.4 亿,18.5 亿元,这还仅仅是研发,在小米汽车正式交付产生现金流之前,配套的团队、设施等等都需要持续不断的从小米集团中抽血。
7 a) z5 v- p& G/ j: |! d+ f- `这意味着小米集团接下来至少有两个问题要解决:造车的钱从哪来?造出来的车卖给谁?
, q2 u7 n' H; H9 Z! k' b少促销,多赚钱9 G6 s* z' l! P7 t* y
2023 年 3 月,在小米的年报会上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未来的新战略为 " 利润与规模并重 "。在汉语博大精深的语境中,所谓的并重都会有明显的倾向性。
l0 C" _' k/ G而小米想要的显然是利润优先。在营收逐季下滑的情况下,毛利率创下新高,净利润收回失地。% @: V' Z, t: t
+ ?3 x0 f) L* D7 k3 ~. ~4 G
% @. Y( w8 h1 r& U, E! ?# v5 ?" c) }
" c* r. a7 B# Y' W7 I从收入结构来看,小米三大主营业务分别是手机、IoT 以及互联网服务,其中拖累毛利率,并带动其它两块业务收入提升的主力,还是占营收比重 60% 上下的手机业务。
; [8 y2 o4 k2 r0 }' H" K6 K
+ X0 g% y, c# R; E& [! C( H
. C: K! |1 V3 H& D. i! _! m! k* F% c' _9 X
从财报来看,本期手机业务改善非常明显,毛利率由去年四季度的 8.2%,提升到了当期的 11.2%,足足增长了 3 个百分点。$ A# m N3 l1 z. y
这种情况下,原来三部手机才能实现的利润,现在卖两部手机就差不多了,而这也是小米盈利能力改善的根本原因。/ E5 O0 c) W4 R- E3 P
8 F% u( Z, `+ q8 c" M- c, T* |) ~! ` z6 x. {' S0 e% A8 t2 a v) y
$ f9 n3 o. J B" O6 ~- X
在手机整体销量下滑 800 万台的情况下,毛利率的提升显然不是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的,只是因为小米减弱了降价促销的力度。" W8 X4 b3 w5 t1 V
回溯近几年小米旗舰机的发售价,作为品牌标杆的旗舰机,其价格基本都维持在 3999 元的水平,不仅没有大幅度提高,甚至在 2021 年的小米 12 还一度尝试更低的 3699 元始发价。! S; C' v: [& T2 X% c
+ E3 g( ^( h8 M6 e# |6 X9 F5 D6 [3 s; }! S9 p& ~6 X( ]' A+ B
3 k4 f+ F3 r+ n/ ~% |# E! n
按小米的惯例,旗舰机发布后过不了多久就会在各种电商大促上降价,去年双十一当晚,小米的 Redmi 9A 力压 iPhone 14、iPhone 13 雄踞京东手机销量竞速榜榜首,尽管他是 2020 年上市的老手机,但靠着 600 元的低价,还是把广大消费者香哭了。
$ Z( y/ U/ `8 e+ i4 ?& L" c但今年,小米并没有复制以上策略。以小米旗舰机为标准,复盘小米最近四年的 6.18 促销,前三年的降价幅度均在 10% 以上,但今年小米 13 降价幅度仅为 7.5%,为历史新低。甚至有网友调侃,今年打完折的小米 13,比去年的小米 12 的折前价格一模一样,感受不到降价。2 u2 R! V1 ? j! E( M" r% A
. W( r5 y* r' r8 x% p. V8 P6 L# t- E
% \) a, }6 r6 `4 S& G- ]6 {- L
' p' u3 d7 K! F) X5 ~* a0 ?' _. e另一边则是降价促销的频率,今年三月初京东推出百亿补贴以对抗拼多多,但在三月底,我们无法从百亿补贴的活动中找到小米手机。而在京东的百亿补贴中,iPhone 14 系列最高的补贴金额为 2060 元。
! \! Y8 G# J; l% `以上两点体现在财报上,就是小米销售费用的大幅度降低,2023 年一季度仅为 41 亿,相比 2022 年四季度减少了 18 亿,降幅超过 30%。
# h# u& ?8 U; \! Z$ ?1 |
% D" ~ ], U. t! S! q, d8 x) x4 h C) A" i- p% ^
1 s' B. f; j, b& `) ~' v
虽然全球少卖 800 多万台手机,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的市占率都有所下滑,但每台手机能赚的钱确实是更多了。
) T& G3 I( ^9 y但问题是,对小米的高端化战略来说,仅仅是毛利率的提高还不够。
( ?1 O1 w2 i: Q5 k更高端的用户
) R0 B3 b0 E+ S: C4 _对电子产品来说,高端化的核心并不是产品的高端化,而是用户群体的高端化。如果苹果的用户群体都是用花呗分 24 期买 iPhone,苹果显然也不具备如此强的盈利能力。
: a4 {) n- A! v# t' S, U- P7 ~( Q赚有钱人的钱,才能更加有钱。而衡量客群的核心指标,是平均售价(ASP)。
: N* `7 U1 {, B; k, P5 o& e+ w小米最新一期的 ASP 为 1151 元,虽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但拉长时间来看,基本都在这一千多块钱附近徘徊,等于是说小米整个用户群的平均消费能力,就是 1000 多一台的手机。
% D4 O' g% o6 B: ?) V, u与之对应,苹果每卖一部手机,光利润就有 1400 多元。
% k& C! U; w) `, `( F$ R/ E
3 \+ }4 F6 G+ G) M
* Z9 \1 R& x; n4 k- k3 k! M# J. W) U$ C: q5 @7 u, \
差距是和同行比出来的,同样是卖手机的,国内市场整体的均价从 2019 年的 2685 元,提升到了 2022 年的 3355 元,三年间的年化增长率为 7.7%,而小米同期的均价仅从 980 元提升到 1151 元,三年间的年化增长率为 4.3%。% n. Y- ^) G! ?' {
% F% s; {' ^# }+ L2 t4 u" ^; u
4 A: d9 ]! L* ]; ]: \, D6 w2 F
% A2 ` x$ Q' m. K+ H8 ?- V0 I- `/ R手机出货均价上不去,首先会影响小米的生态圈部署。
! K2 l6 G$ J/ r4 ~作为天然的流量入口,手机均价与后续的用户变现往往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衡量用户价值的另一个指标,则是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
) j- s' p% u) ]% h3 L1 D( P就像最近盛传的一个段子,说互联网公司都应该感谢 B 站,因为它把整个互联网上最没有价值的用户都筛选出来了,ARPU 常年在个位数徘徊。
' w" p( r( T f而小米最新一期的 ARPU 值仅为 11.8,同比下降 12%,如果拉长来看,小米 ARPU 的上一个高点为 19 年 Q4 的 18.4 元,已经连续下滑 14 个季度。
, T' Q6 @5 e% t I* f G+ y7 p小米的 MIUI 用户为 5.95 亿人,其中有 4.5 亿是海外用户,且以印度市场为主。由于用户属性和市场不同,支撑用户价值的广告服务在海外异常疲软。7 B G: q) B) A+ U/ P
本季度,海外用户的 ARPU 仅为 4.01 元,国内大约是 35 元。虽说国内被海外严重拖后腿,但二者其实都是下滑态势。
' o$ u& i2 I% E5 e9 C
- M1 z) }. w7 [3 f: h: U4 H& a4 S; A: Y
! j$ z) `0 q- _
无论是手机出货均价还是用户价值,小米都没有突破,换句话说,虽然产品变高端了,但用户群体的高端化,其实并没有实现。
L) @, q- S7 S3 W中国手机市场的巅峰期是 2016 年,当年销量为 4.69 亿台,此后连续 6 年下滑。截至 2022 年,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仅为 2.71 亿台,减少了近 2 亿台。在这种情况下,减少促销、提高盈利能力,也许是商业上更加稳妥的选择。( w% {* M+ \5 U- _4 t) w4 N# l
" y) S% ^% Z8 m
5 w7 \; m# X$ [ p9 A |! ^6 u6 g4 o H/ C& P$ _7 ]7 u3 o
一切为了卖车# `* p& W% R0 v1 {& |
造车本就是个烧钱的活儿,相比于新势力们靠融资度日,小米集团能通过手机业务创造现金流,甚至是通过调整战略获取利润以加大对造车业务的支持。5 o, n" a% o r1 H# _
但另一方面,小米现有的用户群体,是否可以与小米汽车的定位相匹配。+ N3 F, c) `& b5 @3 z( |/ w+ T
按照小米的规划,小米汽车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根据市场流出的配置信息来看,首款小米汽车定位为中高端纯电动轿跑,推测售价为 26-30 万。
9 c ]* m6 B( x结合新能源车与手机市场的价格带,小米 1151 元的均价对应最底部的 21%。而小米汽车定价 26 万,却对应新能源车界的最头部 26%,两者其实并不是一个定位。
6 a- B8 T& w, r2 ~7 e- m! ^9 r- n换句话说,小米在手机市场的形象更多还是性价比,如果要销售定价对标特斯拉的新能源车,势必需要改变自身的品牌形象,不促销降价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手段之一。" b: d( w; O. @
造车对于小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小米一直以来的战略就是软件 + 硬件形成的生态圈,手机与新能源车本身就有极高的协同作用,堪称最有价值的物联网设备,要不然蔚来也不会喊出造手机的战略了。
, `+ E4 w& f: B4 ~6 v同时作为线下渠道的小米之家天然就是最好的销售场景,看看华为实体店和问界就知道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雷军喊出 " 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 的口号了。
" s+ a- r2 {" \+ s随着造车产业链的成熟,造车本身已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能够活下来却不容易,反观所有倒下的新品牌,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现金流断裂,没钱倒闭。
# k5 u/ c2 n& r- H$ A正在舞台中央的 " 蔚小理 ",2022 年的研发投入,均超过了 50 亿元,最多的蔚来甚至超过了 100 亿元。并且从趋势来看,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年的研发投入呈现出明显的增长。3 a: x: D5 W& ?. s' p, J
也正是每年的高额投入,亏损也成为常态," 新势力们 " 也常常被媒体计算还能亏几年,而亏损最严重的蔚来,已经开始被专业投资者询问 " 当下有没有融资需求 "。" r4 E: s* n( K: n S Z8 {; I
* O3 x2 D F* T0 X, J0 E
. t3 |, p2 i6 _* f0 S% D
. p. U6 O7 ^: y8 w U
此前雷军曾表示,小米造车两年时间,研发费用和工厂建设已经花了 60 亿,到第一辆车交付时,大概要花 180 亿元。如果算上渠道建设、营销推广、建厂等等还要再花 100 亿元,加在一起 300 亿元花出去了。# h2 t5 E9 p: s* j7 Y
目前,小米的研发团队已经超过 2300 人,远超于初期 800 人的小团队,仅人员工资一年就需要数十亿。而去年小米整体的净利润只有 25 亿元,如果还是保持原状,很难支撑得起小米未来的研发开支。
0 _- r c4 S h5 f: }1 F5 W当然雷军也可以发发朋友圈,找圈内大佬来融资助拳,但这怎么也比不上小米自己靠主营业务利润支撑来得稳妥。 _" v0 K, |1 S" `+ F
( C, q& W) t3 L( \% E0 F& }, J' F7 w- h* o0 q: A5 l$ Q
9 X# u+ X2 C+ T. Q但如果雷军真决定未来几年牺牲手机市场,转而提高利润水平以支撑小米造车的话,可能还是和当年关羽一样的问题:我先集中兵力打下樊城,再回过头来救荆州。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