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7 n, t/ G/ h) z5 ^8 ^, f5 P
4 V5 y% E/ n$ ^$ F9 I" b4 N! X5 [; k, I# `; }
3 c% Y' t) g& S+ ~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I( G; ?! R: n
" P) i6 u7 V6 f
- m1 A1 s' {5 t# t. H/ l# {3 c2 @旅游市场正在起变化。/ A7 [7 b* B: M) a: x$ I1 V
/ n% ?4 J( i' O9 \
6 {& F7 X) s0 k/ w( O; w国庆假期,一些人不去热门旅游城市、热门景点,而是奔赴“小众、冷门、人少的好去处”,寻找心中的诗与远方。
1 r: T4 F2 b% K, n2 `8 A; a) G& a- Y4 F
8 K/ u. B* C, m( e" e5 N' ?% B
反向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所谓“反向”,对应的是每到假期,人们纷纷涌向热门旅游城市的休假选择。从今年“十一”期间全国人气热门景区前50名来看,三四线非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打卡”人次占比,较2021年提升了23%,更多小众目的地景区受到青睐。某在线旅游服务平台数据显示,甘肃临夏、宁夏石嘴山、青海海北、内蒙古巴彦淖尔、四川遂宁等地的四星、五星酒店预订量,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均超10倍。汕头南澳岛、重庆酉阳、雅安达瓦更扎、阳江海陵岛、台州神仙居等小众目的地迎来了一波出游热潮,成为今年国庆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宠”。( j9 M7 N8 H$ h* ]
$ C( P' A$ G" W
2 W# G* q! h' ^
如果观照现实,则会发现,反向旅游实属正常现象。一方面,那些热门的旅游城市和景点,在节假日期间往往是人山人海。长时间排队、堵到走不动路、过度商业化等,都降低了人们的旅游体验。同时,一到假期,通往热门旅游地的机票以及当地的住宿、餐饮等费用都会水涨船高,这也增加了出游成本。; _& H/ d" _+ w. B* M% w- I8 f9 e- {
: }6 L2 l2 z7 D8 P
8 t1 m- `; q7 b4 e另一方面,互联网的“种草”效应,使得一些冷门旅游目的地的能见度在不断提升。社交平台上的“种草”图文与视频,让一些有趣、有特色的地方藏不住了,它们在“一传十”“十传百”中成功出圈。年轻人喜欢“尝鲜”,为一碗粉、一棵树,就可能去一座城。去一个游客少,交通、住宿、饮食成本低,特色鲜明、旅游体验相对不错的非著名旅游城市,去放松身心,更深入和细腻地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 N) t# u# {9 V0 C6 ]/ U* T E7 P
) ~, N) B* \3 Y
4 T' ]" S$ y2 t2 g. V3 N当然,疫情之下,越热门的目的地,扎堆的人越多,往往也意味着疫情风险越高。这也是一些人避开客流,去往小众之地的一项考量因素。
& p7 s, C, B+ [+ ` q ^! [
/ I8 v: w ]" J
5 w' {" g4 E; A7 ]反向旅游当然还不是一种主流,但它正在年轻人中铺陈开来。它释放了一种旅游选择更加多元化的信号,为旅游消费市场撬动了增量,为“冷门”城市和景区带来新的机遇。
& s4 e" j% @. g/ v9 u) C# L- m8 P2 z, U2 {' ] }0 f/ e2 y) B9 y d
2 c" N! r* h5 x( Y4 \“反向旅游”代表了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构成了对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分流。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人们不再盲目扎堆从众,而是更倾向于旅游体验和游玩品质。一些传统的热门景区,对此要有危机意识,主动升级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不能再仅凭着“好山好水”坐地收钱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