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为何中国父母的爱,总让孩子痛苦和愧疚?

2024-11-2 21:00| 发布者: 维舟| 查看: 105| 评论: 20

摘要: 《小欢喜》剧照“妈妈您经常说我用了你太多钱,要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对不起妈妈,都是我的错,我只能现在让你止损,您不用再给我花钱了,您也不用那么累了。”9月17日,网传广州番禺一位女中学生跳楼,

《小欢喜》剧照

“妈妈您经常说我用了你太多钱,要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对不起妈妈,都是我的错,我只能现在让你止损,您不用再给我花钱了,您也不用那么累了。”

9月17日,网传广州番禺一位女中学生跳楼,留下的遗书中这段话,让无数人为之揪心。因为我们都知道,虽然这乍看是孤立的个案,但这一悲剧背后的根源以及这个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这孩子就像“矿井里的金丝雀”,替同样处境的所有孩子,向整个社会传递出了一个求救的信号。

在这封遗书中,孩子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太累了”,“现在孩子的压力也真的是越来越大了,感觉世界上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学习”,“这个世界我还有好多事情没做,但是我已经没力气去做了”。她自责没能做得足够好,虽然老师都说“先苦后甜,读书才有出息”,但她清楚地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她累了,实在做不到了。

在此值得认真想一想的是: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累?累的原因只是学业太重了吗?

前些年在做教育访谈时,我就发现,很多孩子的“累”,不完全源于学业,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来自父母的支撑。在一代人之前,孩子在学校里累了,回来还有个温暖的家可以放松休息,但现在的“家校共育”模式,往往使得孩子无处遁逃,甚至回家来还要承受父母的情绪压力。

《小舍得》剧照
在很多家庭里,倒是最弱小的孩子承担起了情绪劳动:家长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未必是孩子带来的,有时是自己工作不顺心,有时只是恰巧心情不好,又或是对孩子寄予了过高期望,但无论如何,家长可以转嫁压力,只有孩子最无力反抗。这些无法消化的情绪负担,才是真正“心累”。
这是不难理解的道理:说起来现在谁活得不累?但我们都知道,如果只是工作量,那做就是了,有时甚至都不需要带入情绪,真正累人的还是跟人打交道,那是心累——你累了一天回到家,结果也得不到休息,不但被批评做得不够好,甚至还被各种嫌弃。一个人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支撑,难免有一天会精神垮塌,何况是孩子。
我一个大学同学曾回忆,他在高考前夕压力极大,每天早晨醒来都莫名烦躁,在家里看到一点不顺心的就要开骂,甚至摔东西,好像不做点什么就要原地爆炸了。幸运的是,他父母非常耐心,从不打骂回去,每天还做好他最爱吃的菜,在家人的包容和食物的宽慰下,他得到了支持和滋养,逐渐平静下来,只要专心应对学业就行了,最后居然超常发挥,考上了重点大学。

《小舍得》剧照
这看似简单,其实极难。有这么个故事:一个女孩成绩不佳,妈妈焦虑不堪,求教于教育专家,被告知要少批评、多鼓励。她听进去了。下次女儿没考好,她就忍住没发火,轻描淡写说:“没事,妈妈相信你,下次努力就好。”结果第二次女儿又考砸了,她也还是克制住了;但第三次仍未改善,她终于失控发飙了。看到她这样,女儿反倒也松了口气:“我妈终于恢复正常了。”
不难看出,对这样的家长来说,功利性的结果导向已深入骨髓,所谓“鼓励”和“宽容”只是为了谋求好结果的一个手段,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接纳、赞赏孩子,因而一旦发现目的无法达成,立刻原形毕露。
虽然都说“只有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更常见的其实是相反的:你得够优秀、能达到父母心目中那个“理想孩子”的要求,才有糖吃。对于那些“不成器”的孩子,家长传统的做法就是诉诸愧疚感——“爸妈辛苦栽培你,你这样不成才,怎么对得起我们?”

《怒呛人生》剧照
也就是说,这种“愧疚式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想利用孩子的负疚心理,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这是东亚社会的恩情债务观念和耻感文化的结合:孩子一出生就亏欠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唯有力争上游,光宗耀祖,才能报偿这份债务,如果你做不到,那你不觉得羞耻吗?
有些孩子确实“知耻而后勇”,为了证明自己能配得上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然而从根本上说,那是相当可怜的,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通过成功来“赢得”父母的爱。
很多考上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出现抑郁倾向的“空心病”,其根源就在这里:他们并不快乐,没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因为他们深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有付出和努力,都不过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但父母的期望又是在不断抬高的。
这还是那些优秀的孩子,更多普通的孩子又怎么办?那就更不幸了。

《小别离》剧照
长期接受这种教育,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深沉的负罪感。
为了消除由此产生的愧疚和焦虑,有的孩子干脆自暴自弃,“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我就这样”,代价是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被看作是叛逆的孽子;有的孩子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许可以终于不在意父母的期望了,但那种期望的不匹配总是会在两代人之间制造裂痕;还有的孩子最为不幸,他们认同了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相信自己没达成父母期望就是无用的、有罪的,由此带来的严重自责非但没能帮助他们成才,反而摧毁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可悲的是,越是懂事的孩子,此时受的攻击越深。因为他们更敏感地捕捉到家长的情绪,由此而来的自责也更强烈。对孩子来说,最难过的莫过于被父母嫌弃,那是一种失去依靠、彻底无助的可怕感觉。周慕姿在《羞辱创伤》一书中认为,当一个家庭里,“应该保护我、接纳我的人,成为伤害我的人”,而孩子又无法远离父母的羞辱,几乎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那么他们内心会受到持续的创伤:
“最悲哀的是,在采取‘心理控制’教养方式的家庭当中,常出现:只有父母的情绪是情绪、父母的感觉是感觉,孩子是不被允许有情绪自主性的。于是,当因为一点小事,父母情绪爆发,或是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够好,就会失去照顾与关爱’的这些事情,都是‘日常’的时候,孩子就带着这样的创伤长大。”

《坡道上的家》剧照
在这次流传的番禺女中学生的遗书中,最触动人心的一句,就是孩子写道母亲的话:“要不是你,我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因为这意味着,不止是她做了什么让妈妈失望,而是她的存在本身就给妈妈带来了不幸。
电影《蝴蝶效应》就道出了这样一种心理:如果孩子意识到“如果世上没有我这个人,我的亲人会更幸福”,那么自杀从逻辑上说就是一种利他行为。
如果这封遗书是真的,毫无疑问,这一悲剧与那个妈妈错误的教育方式有关,但我们并不想谴责一位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我们要问:那个妈妈的生活压力又是从哪里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封流传的遗书中,竟没有一个字提到爸爸,那个“消失的爸爸”难道没一点责任吗?这封遗书之所以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也是因为它描绘了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女性在家庭结构中被迫承担起许多压力,而有些人又将这种压力传递给了最弱势的孩子。
孩子来到这世上,没有亏欠父母什么,他们唯一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做自己相反,如果为人父母者没能给他们这样一个自由生长的环境,那是我们亏欠孩子的。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102A07BS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空空 2024-11-4 03:17
我家孩子将来上学他喜欢就支持,不喜欢不强求!什么兴趣班补课班完全看他自己!不说读书无用,但是我就211大学毕业,现在自己完全用不上!孩子快乐和做人更重要!
引用 琪乐育儿 2024-11-3 22:15
嗯,这个问题确实让人深思呢。我觉得啊,有时候中国父母的爱太过深沉和复杂了,就像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孩子们往往难以解出其中的真意,反而感到了压力和束缚。其实,爱应该是简单而纯粹的,让孩子们在自由与理解中成长,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和温暖呀。
引用 疯狂的石头 2024-11-3 19:44
因为中国父母不是在扶养孩子,是在投资,所有的投资都是要求各种回报的,情感,面子等等,最终就是孩子还不了这么多
引用 用户0437408 2024-11-3 13:58
从让父母养大,到轻视父母,再到成为父母,再到不如父母,矛盾点就是自己引以为傲的学识和自己不能自食其力的矛盾,看不起父母又离不开父母。说实话,很多人离开父母,他就是请客都凑不出一桌子人。[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
引用 天晴啦 2024-11-3 13:32
这篇文章写的好!!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抽时间看一看!!!再也不让悲剧在家庭中发生了!
引用 好旺运隆 2024-11-3 13:02
先弄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
引用 云淡风轻 2024-11-3 12:25
确实,没有父母,你根本买不起车和房。你自己去挣的试试,看看多累,他们也想享受生活。
引用 用户xn2i50j 2024-11-3 11:57
难道把初衷忘了吗?当孩子哇哇落地的那一刻,父母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顺其自然吧,孩子各有各的命,一味强求得不偿失。怪不得那么多人不愿意小孩[捂脸]
引用 真实真话 2024-11-3 11:54
因为太商业化了,虽然曾是个农业大国。爱是无私和自愿且不求回报的,孩子总被要求现在和长大后就要还,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压力重重。还有,大人们太喜欢煽情流眼泪,这要孩子也学会这一绝活。
引用 喜相逢 2024-11-3 10:53
我们六零七零后哪有这么多作业,不也是当代社会顶梁柱吗?我小学文化程度我的孩子们都是顺其自然教育只要好好做人不学坏就行,结果都上了大学成了公务员。
引用 在这呢! 2024-11-3 10:31
大环境这个球样,让百姓怎么办?一直吹嘘遥遥领先,人在前,灵魂在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我告儿子以后自己过好就行,信仰自便。我们家不是名门望族不用延续。
引用 Pearl 2024-11-3 10:15
父母自己都没被养好,怎么可能养好孩子么?自己心灵没有的养份,拿什么给予孩子?问题不是出在这一代父母,而是这代父母的父母。
引用 江南鸿鹰 2024-11-3 10:06
自由世界?现实是残酷,这个世界哪有个体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自由?都是父母的错爱?错!表达心意的方式方法或许可以转换,但相信孩子的理解并不会停顿在压力。这个世界还是老样子,但是正向的努力是能够认识并通过拼搏改善自我的境遇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改变,也是值得肯定与尊重的,不只是压力,有需要还可和孩子一起向未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夸大问题,其实不是利于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
引用 冉文武 2024-11-3 09:50
这是一篇好文章,但有一点不尽然。很多家庭,爸爸是个二等公民,只配挣钱,在孩子的教育上根本插不上话。我很感慨,为什么很多妈妈热衷于教育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人管了错误的事。一个全职妈妈整天在家教育孩子,是想把孩子教育成自己的样子?
引用 董诗乐 2024-11-3 09:14
社会压力太大了,父母为什么要逼孩子,因为不逼孩子,孩子很难找到一份还可以的工作,甚至就算逼也不一定能逼出来。父母孩子都崩溃。
引用 你大爷 2024-11-3 09:03
深有体会
引用 树叶留香 2024-11-3 08:40
孩子们的确太累了,压力山大不应在孩子身上。中国很多人仍处于一个懵逼的状态,所以教育心理学应该是家长必修课,孩子最终的状态也不全是痛苦和内疚,还有就是永远长不大。
引用 随风 2024-11-3 08:17
正常,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出人头地,有希望就有压力,有压力当然痛苦,而人的希望是无穷无尽的,达到一个希望,又有新的希望,总有希望达不到,当然愧疚了。
引用 76a9 2024-11-3 08:10
怎么去定义给孩子一个自由生长的环境?孩子在没有父母管教下的自由生长,万一长偏了责任还是父母,缺乏管教。子不教父之过不是一句空话。
引用 用户xbpwpxe 2024-11-3 07:46
有的父母可能些许急功近利,但这不是个案,现在已是社会普遍现象,所以是社会问题。中国父母确实付出的太多了,太苦,孩子们太卷,靠学习看不到希望。美国高中可以开始打工卖甜品一个月1200-1400美金,自己零花一个月没问题。父母的压力很小。

查看全部评论(2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6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 12:01 , Processed in 0.0350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