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它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等多种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芪健脾补中,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当脾胃功能正常时,水谷精微得以充分吸收和运化,气血生成有源。气血充足,就能为眼部提供足够的营养,有助于改善黄斑区的营养状态。黄斑水肿的形成部分原因是局部气血不足,黄芪通过健脾益气来促进气血生成,从而对黄斑水肿起到间接的改善作用。 黄芪这样吃,健脾益气活血通脉,黄斑水肿也管用: 组方:黄芪、白术、茯苓 黄芪:黄芪通过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为气血生成提供动力,以改善黄斑水肿患者可能存在的气虚状态。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黄芪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微循环,这对于黄斑区病变的恢复是有帮助的。 白术: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能。它与黄芪配合,增强健脾之力,使脾胃更好地运化水谷精微,从源头上杜绝水湿的生成。 茯苓:它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渗湿的特性,将黄斑区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减轻水肿。并且茯苓的健脾作用也能协同黄芪和白术,巩固脾胃功能,促进水液代谢的正常化。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不同患者的黄斑水肿可能是由不同的病因导致的。这些方剂适用于气虚血瘀、脾虚湿盛、肝肾阴虚等证型,但如果是其他证型,如湿热蕴结等,可能需要调整方剂。 一位 55 岁的男性患者,因视力逐渐下降、视物变形前来就诊。经眼科检查,确诊为黄斑水肿。患者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型黄斑水肿。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上泛于目,导致黄斑水肿。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等均是脾虚湿盛的典型表现。 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白扁豆、砂仁、桔梗 经过三个月的持续治疗,黄斑水肿基本消退,视力恢复到接近发病前水平,其他症状也基本消失。此案例表明准确的辨证是中医治疗黄斑水肿的关键。针对不同的证型,如本案例中的脾虚湿盛型,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辨证错误,可能会延误病情或加重患者的不适。 查看详情:https://www.sohu.com/a/824922934_12209388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 05:56 , Processed in 0.0287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