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6.18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可道,道何道,曰:非常道。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

2024-11-22 09:35| 发布者: 慧见经典| 查看: 121| 评论: 1

摘要: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可道,道何道,曰:非常道。我注老子,老子注我。《道德经》,最多的一个字是不,共224个;第二个是为,117次;第三个是无,101个;可见‘无’非常重要,不讲清楚不行。然后就是天,一共出现了9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可道,道何道,曰:非常道。我注老子,老子注我。《道德经》,最多的一个字是不,共224个;第二个是为,117次;第三个是无,101个;可见‘无’非常重要,不讲清楚不行。然后就是天,一共出现了92处;再后面就是有,共有82个;然后就是人,86个;下面的下,81个;道76个;是70个;知58个。这几个字在老子五千言占了988个字,全文5287字,十个字占了全文的18.7%。”可见这十个字十分关键。肯定会有人问:如果将上述的字全部错识,或者解读错了,是否影响到对整部书的理解?如果这个字恰是《老子》一书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情况又会怎样呢?完全错释后,其结论会不会南辕北辙,满纸荒唐呢?不会的,文字只是一个桥梁,一个通往大道的桥梁而已。关键是自己领悟。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可道,道何道,曰:非常道。我注老子,老子注我刘先银经典点说:逻辑分析老子道德经版本,情,迷茫也。静,觉悟也。归根曰静

“为”字在《老子》一书中共出现117次,“无为,无以为,有以为”,以及“为之”和“无不为”等,是老子思脉的第三境界。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无为三境界,兵道十论概述道德经东周无为而治大纲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无为三境界,兵道十论概述道德经东周无为而治大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刘先银《道德经》逻辑分析主题4-2,(29-33)五章 国家大事

做人之后就是讲国家大事了(29-33),老子讲国事用了很多的篇幅,核心思想是减少军事行动:

第29章,将欲取天下,无为。圣人的行为准则,去甚去奢去泰。

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俭武。治国方略,不以兵强。

第31章,夫兵者,偃武。用兵的原则,恬淡为上。

第32章,道常无名,圣德。治国的原则,知止不殆。

第33章,知人者智,辨德。长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0 1

说话的技巧

很多人在生活中并不注意说话的技巧,甚至会认为“说话谁不会啊”。

事实上同一个意思从不同人嘴里表达出来确实会是另外一种感受。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的人结束对话的时候喜欢用到“好的,我去忙了,你玩儿吧”,有的人的结束语会用“你先忙,我去做些别的事情”,同样的意思,可是两种表达方式让对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包括“你听懂了吗”和“我说明白了吗”,这两句话也是不同的,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一种是以对方为中心。

为什么有的人说的话总是让别人感觉非常舒服?我们通常说这类型的人情商非常高,但是除此之外,说话之道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思考产生的过程中,情感成分的核心就是说话, 一个会思考的人,必然也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而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在思考上的能力也是欠缺的。

0 2

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思考的一种主观惯性,也就是一个人基于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某些事物对象的主观态度。而说话是人类沟通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我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最主要的途径。

我认为人们应该先学会思考,再学会说话,如果不会思考的话,宁可不说话,也不要乱说话,这不仅仅能帮你获得好的人缘,也能帮助你获得更多资源,积累更多知识,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谋略家,他的看家本领有两项: 说话之道和权谋之法。

说话之道包括了: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少说多做、想好再说、敢于表达。而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说话之道就是思考之道,就是逻辑思维、深度思考。现在不光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连考试中都会用到逻辑思考能力。 比如,在面试中,考官问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字面意思,更多的是在考查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鬼谷子的说话和思考之道。

所谓“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意思是人在说话时心思就已经产生了,倾听的人则是默默地察觉对方的心思。从思考的角度来说,倾听者需要先了解事实、发现问题,然后去揣摩对方的心思、领会对方的意图,才能知道对话的真正目的。

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要学会让对方把话说完,即使自己非常想插嘴也要尽量忍住。这不仅仅是礼貌的问题,当你想说话的时候,说明你开始思考了,那么你对对方的理解思维就减弱了,这样不利于你了解全局,因此,学会倾听,让别人把话说完。

0 3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反以知彼,覆以知己”,意思是通过了解别人,去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做事之前要了解对方,这也是思维层面的知己知彼。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片面了解,然后去应对,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想做一个说话有说服力的人,首先要知道怎样才能去说服别人。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剩下的只需要投其所好,“看人下菜碟”就可以了。

少说多做,实际上非常容易理解。很多长者给初涉职场的年轻人的意见就是少说多做,“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意思是自我约束,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乱说话,让别人离你远点,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说,就是避免言多必失。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目的就是让你有一个信息搜集的过程,然后进行客观的逻辑分析思考,再下结论。

有智慧的人从来不多嘴。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我在美国上课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中国学生是话最少的,但是考试的时候也是成绩最好的,这让我觉得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深埋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我们的学生习惯默默努力,去听去学习,然后善于“一鸣惊人”。当然我不是说交流沟通不重要,很多时候“祸从口出”不是危言耸听,当你不明白情况的时候,不要多嘴才是上上策。

想好再说,“未见形,圆以道之”。所谓“三思而后行”,说话亦是如此,不要急于表达自己,凡事不要先下结论,要先思考再说话,“谋定而后动”,对我而言等于“谋定而后说”。

0 4

敢于表达

最后一个,敢于表达,这个和前面几个看起来是有点儿矛盾的,实际上当你的逻辑建立起来,弄清了事实,掌握了完整的事实依据时,也要敢于下结论,不要等待,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事情是一件一件做出来的。学会说话的技巧,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思想,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我有一个关于科研的例子,美国科学家做了一项长期的基因研究,可是数据一直不理想,所以带头的科学家一直不同意发表数据,就这样一直拖着,后来法国的科学家做了相似的研究,但是他们直接将不是那么完美的数据进行了演讲和发表,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收集各方意见,取长补短最后完成了整个实验。

而那个美国团队不但错失了一开始的发表机会,在后期也没有赶上法国团队的研发速度,虽然后来也完成了实验,但是这个世界是不会记住第二名的。

这也就是当思考完成的时候,一定要尽快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敢于下结论,只要敢于纠正错误,就不要害怕犯错。思考如此,说话也是如此。

感情和思考并不是矛盾的,更不是对立的,感情是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说话也是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

学会说话,学会表达感情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考方式有最根本的训练。

做一个会思考的人,做一个会说话的人,让自己爱这个世界,也让这个世界爱上你。

深度思考是一场属于自己的修行;这是最温暖的时代,这是最冷酷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存在怀才不遇的时代;这个世界上的哲学和数学是贴近世界本质的学科;这个世界上我们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宇宙。

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吗?

你了解属于你的这场修行吗?

你踏上这条修行之路了吗?

《老子》有以为”和“无以为”河上公将“有以为”与“无以为”释为是否为自己“取名号”。王弼释为是否“有所偏为”。韩非释为是否“求其报”。高亨译为是否“有所考虑”。陈鼓应译为是否“出于有意”张松如译为是否“有所作为”。《说文解字》关于“为”字的解读,把众人导入了迷障之中。作为字数排名第一的“不”字(计224个),古今学者们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是“不德”?什么是“不失德”。由于古往今来的训诂学者,不知晓甲骨文的“不”字构形源自女性经血来临时的不要或不可以性的交。在“不”下增添一个口,便是“否”字,继承不字的否定义。在“不”下增添一横便创设出指事字“丕”。“丕”字以女子经血不再如期来临表示受孕怀胎。“丕”的胚胎义由转注后的“胚”字所继承,“丕”则表示引申而出的孕育义或彰显义(女人肚子大了)。例如,魏文帝曹丕的“丕”字,便是彰显义。《老子》书中的“不德”应作“丕德”讲,乃是“丕德”一词的习惯写法。 “不失德”即“丕失德”,词义为彰显失去(又仿效回来)的德行。

“物壮而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不道”乃是“丕道”习惯写法,即彰显而出的道。将这几句话直译过来便是:万物壮大便会走向衰老,这就叫作“彰显而出的道”,彰显之道早已存在。

“葆此道不欲盈……是以能而不成。”这里的“不成”乃是“丕成”,即彰显而出的成就。

“启其,齐其事,冬身不棘”。这里的“冬身不棘”即“终身丕棘”。呈现出(背负)荆棘在身。

如果理解“不”《老子》的“不德”及“不道”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什么是刍狗?汉代学者已不知“雏”为什么指从蛋中孵化而出,趴在草窝中的幼鸟,刍狗便是草扎的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刍狗”指的是从母狗身边抱走,离开母狗关爱的小狗——这是一只趴在草窝中的小狗,任其自生自灭。没有母爱,没有刻意的怜惜,只好死生由命,自然而然。《庄子·天运篇》因而说,“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小狗未陈列时,盛放筐笼中,覆盖绣有纹路的方巾。巫祝斋戒后将小狗摆放出来。然后让大家排着队用脚踩在小狗的身上,最后,将半死不活的小狗焚烧。如此而已。古人用小狗驱傩,最后焚烧小狗,让臭味直达天庭。

老子的“不仁”,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义的渐次而下。但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是“道法自然”,秉承的是“无为”,是“为无为”。真狗处处有,得之易如反掌,先民为什么刻意“有为”,要用草扎一只狗?难道他们心存仁爱,不忍用真狗驱傩祭祀?如果是草扎的狗,何以要“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我们不得不问,上古时代的墓中为什么都用的是真狗殉,古代的墓或祭祀坑中或许埋过草扎的“刍狗”。

甲金文字“陵”字的构形源自安装了一条木腿的刖足者(陵字因而有凌迟义)。“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兵革;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遭遇兕虎,或者遭遇两军对阵厮杀,一条腿的陵行者为什么不逃跑?因为他只有一条腿,想跑也跑不掉。所以不跑,只好听天由命直面前行,这便叫作“以其无死地焉”,这就叫“道法自然”。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乃返,归返。“弱”柔弱。这一节言说“道”的周流归返。字数虽少,但集中了古代辩证法的要义。事实上,甲骨文的“反”字是一个会意字,从又从反转字根厂,构意源自一个人的手被扳到身后。反的本义由转注后的“扳”字所继承(增加一只与又相通的手为类旁)。反则表示引申后的反向、反面义。“反”在文句中指给复合反曲弓挂上弓弦,将其扳扯过来。又指向后边拉扯弓弦,即张弓搭箭,把箭射出。“弱”字则是一个同体会意字,由两个“ ”的并列,表示弓弦松弛后的弓。 是象形字,构形源自一把弓弦松弛的弓。

“反”与“弱”在相同句式中位置相当。“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字面意义是:向后扳扯(搭箭拉开)弓弦,便有了道的起动;弓弦松弛后(箭被射出),便实现了道的功用。这句话与“卅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意义相当,都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谓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创世说的另一种表述:道生出混沌的壹(或太一),太一生出天地二者,天地二者又生出植物、动物和人物三者,植物、动物、人物三者又(分化)生出了万物。所以,作为天下之物的动物、植物和人物则由天地所生,而天地所由出的“壹”(或太一)则生于“无”,即无状无象无名之“道”。“道”就是“无”。这里的“有”与“无”都有确定的所指,作为无的道生出了作为有的天地万物。

《老子》一书的最大特点,便是使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例如,用“玄牝之门”来比喻道的产门,“道”因而是“天地母”“万物之母”“天下母”。这里的“玄”字,构形源自初生胎儿肚子上的脐带,与“午”为同源分化字。“牝”字从牛从匕,本义指母牛,引申泛指雌性动物(其中的“匕”为象形字,构形源自男女(或动物)后位性交时,趴在下边的雌性。“匕”因而是妣、老、牝、鸨等字的构字字根)。这便是“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朕(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即“守雌持静”思想的物象由来,在两性交合中,趴在下边的母比趴在上面的公更持久。只见公的败下阵来,没见母的不行了。“玄牝”的字面词义则指由脐带延伸向上的母体产门。这一物象源自胎儿生下后,由脐带牵连的胎盘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后也降了下来。由一根接一根的脐带,便可以上溯到我们的女性始祖,即中华民族的“帝”(殷商民族的简狄,西周民族的周嫄)。“玄牝”一词与“谷神”一词对举。“谷”字的由来,“谷”字河上公本作“浴”,“浴字当读为榖”。谷神即榖神(俞樾语)。“谷”是两山之间的河谷,具有陷下和虚空的特点,谷神是强调道以虚为体(李零语)。事实上,“谷”是会意字,从八从入从口,构意源自口中吃下食物后又呕吐出来这一现象。“谷”的本义由转注后的“欲”字所继承——增添一个与口相通的欠(欠的构形源自张口打哈欠的人)。谷的本义为呕吐,又由想要呕吐时的止不住及内心所愿引申出欲望义。“谷神”即欲神,就是欲望之神,也就是情欲之神。这便是玄牝与谷神对举的原因,这便是“谷(欲)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一语后边的物象场景。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欲”指的是雌性或母体的情欲,即按照自然时钟,定时发作的交配之欲,“欲”与雄性无关。在老子眼中,欲神发动乃是道法自然即“不(丕)道蚤己”的体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你不要认为这里隐藏着深奥的哲理。事实上,这是古代生活的日常图景:君子们看书读竹简,需要左手执拿,所以崇尚左边。士兵和刽子手使用兵器则需用右手,所以器重右边。诸如此类,由一个文字的形、音、义到这个字的物象场景,再到古人视域中的情景以及老子的晓喻,还有许多。读者在读《老子》一书时自然会碰到。这也是这本《老子》与以往注译本的不同之处,也是本人以文字学为根基注释帛书本《老子》的初衷。一个研究小学(即文字学)的人,说历史怎么样时,大体上是可信的。一个研究历史的人,当他述说诸子百家或思想史上的某件事时,大体上也是可信服的。若用《老子》的“正言若反”作注脚,一个研究思想史的人,在他述说历史时,大体上是胡说。一个研究历史的人,述说某一个字的形、音、义时,大体上也是胡说。希望我辈谨以孔子“述而不作”为戒,希望我辈牢记读经当从识字始,牢记“尽信书不如无书”。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经文的文字“我”,我的本质在哪里?

老子的话语体系第七十三,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无为”

刘先银逻辑分析《道德经》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生动而后气韵出焉


查看详情:https://www.sohu.com/a/828518215_9998933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刘先银国学经典 2024-11-22 07:14
刘先银经典点说《永不放弃:特朗普自述》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这种力量是对内在世界的掌控,是放下和自在 。

查看全部评论(1)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6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9-2 01:03 , Processed in 0.0320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