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万湾多碧水 垛田富农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_; V/ v6 n; K& K5 ^6 _
0 x) ~8 \: N F6 t 兴化垛田水系纵横(无人机照片)。 $ p5 D1 S+ X7 P" ~$ ?$ {6 U
周社根摄(人民视觉)
; K9 b$ l! q; g1 y" D - w6 m) p: v: K; Q. p0 Z
兴化水乡风光。
- J! ?- r4 W0 r+ i 兴化市水利局供图
* o4 Z7 ~: t5 ^3 U8 ^( t+ y - V- @% e' _! D5 ~ N2 V
传统垛田浇灌需要多人协作。图为兴化农户在垛田上翻水接力。 ( k; F6 K1 n: \! G2 C, a
宋怀兵摄(人民视觉)
/ s7 Z& B X0 ?( r - W+ ^/ l2 q* E/ ~# q: a) b' L
兴化利用垛田发展观光旅游,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吃上了垛田旅游饭。图为游客在兴化千垛景区游玩。 ( P( b" z3 N: m3 s2 \
周社根摄(人民视觉) . m3 n% k1 \8 A- \2 B/ ]
% y9 f- |7 J) N; V 兴化垛田演变示意图 # {0 Y' }7 s8 F' P9 y
信息来源:兴化市水利局 张芳曼制图 % Z G2 t' K7 B8 V& s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分布在江苏兴化湖荡区,是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历史上垒土成垛形成的垛田,发展出有着配套的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工程体系和独特灌溉方式的灌溉工程系统。目前它仍在发挥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涝、生态农业、景观旅游等效益。 3 S6 G. h% |* V8 ?7 U) ^0 A) v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灌溉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10月6日,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Y' {+ I* o( Q, {8 U8 W7 w 船行秋风中,就像划入满目风景里。水路两边,垛田一片绿意:高大舒展的是龙香芋茎叶,低矮整齐的是兴化香葱。
. ^: |. z# d7 F$ [+ c8 Y3 n& D. M2 G 这里是江苏省兴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荡村。村里只有水路,田间劳作无舟不行,家家有船、户户荡桨。因兴化地处苏中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先民们在湖荡沼泽间积土成丘,垒土为垛,以垛为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因圪垛形如小岛,称为“垛田”。 1 M4 F- [, C, q4 G, c$ I4 l- i
历 史
4 }) x7 N. }( \) o! o/ d" \' v; T 经历多个时期发展演变 ( `6 w8 w0 e% N$ ^
兴化垛田申遗专家组成员、兴化市水利局原局长刘文凤介绍,兴化垛田的形成,与里下河地区经历的海湾—潟湖—湖沼—水网平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0 y2 D- I8 I% b R0 c. D; m7 [* D 里下河地区平均海拔仅1.5米,是江苏海拔最低的地方,被称为“锅底洼”。5000多年前,里下河地区为东海海滨。约3000年前,海岸线东移,里下河地区水位下降。唐宋时期,当地人在此筑堤,挡潮御卤,海湾变潟湖。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里下河地区成为黄淮蓄滞洪区,潟湖后来又演变成沼泽和平原。 ( \( T3 n% Y E* s
“兴化垛田的形成始于唐代,形成规模于明清。”刘文凤说,唐代先民在潟湖上以木作架,将木架浮于水上,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称为“浮田”。“浮田”随水面起伏,不易被淹。明清时期,兴化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为向水要地,当地人枯水季节在沼泽湖滩上开河造田,垒土筑垛,垛上种植,大则几亩、小则几分。 8 A4 e j' R$ \4 {8 K' H* n( }
历史上的垛田地势很高,远高于当地平均地势,远远望去,像从水里冒出来的一个个小岛,高的高出水面四五米,低的也有两三米。这样面对洪水时,当地人就可高“垛”无忧了。高高的垛田除了顶上的平面,四周坡面也可以栽种作物,故称之为“四面环水、五面种植”。
- {* R/ _8 I4 C$ t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大力整治下,洪泽湖、高邮湖、淮河日趋安宁,兴化水灾显著减少,垛田的防洪功能不断弱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户们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对垛田“放岸”:将高垛挖低,挖的土将小沟填平,相邻两三个垛子连成一片,或者向四面水中扩展。
# ?+ l9 Y$ S& [. X# _ 戽 水 ( k% S& _% a; }4 y
富有特色的灌溉作业
$ z7 q8 B1 O# u( B& Q% H0 [* V% \ 自家垛田边,高家荡村村民杨怀寿和妻子顾巧英正在给6亩地上的香葱浇水灌溉。
H" ^0 Q! w% f# z 顾巧英向记者展示了垛田的传统灌溉方式——戽(hù)水。戽水使用的“戽水瓢”的瓢柄有约两米。“这种戽水瓢是垛田特有的工具,轻巧实用。”顾巧英将长长的戽水瓢伸到内河中舀满了水,手臂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水就均匀洒在近处田里的小葱上了。
M2 [/ \, f2 i 垛田戽水有三个要诀:“远”“洒”“匀”。远,由于垛田高且宽,水要浇得远;洒,蔬菜尤其是刚长出来的苗芽和刚栽下去的苗秧娇嫩,水要像雨点那样轻洒垛面;匀,根据苗情、墒情(土壤湿度情况)和气候,决定浇水多少,同一块土地、同一类作物每次戽水的量要基本均匀。 3 @& U/ r- h% Q6 W3 B
“过去垛田有四五米高,戽水瓢够不到那么高,给农作物浇水需要三四人协作。”杨怀寿介绍,“放岸”之前,戽水像修盘山公路那样,在垛田上修筑一圈圈小径,每隔一米高挖一个水洞,用来提水和存水,农户像接力似的,一级一级向上翻水,最多要三四级。 ) F1 v' d) S* {( R% k
现在,垛田没那么高了,浇灌也更便利了。杨怀寿站在船上,开启高压水泵,发动机“突突突”运转起来。“水泵最远可以浇15米。”杨怀寿说,小葱每两天要浇一次水,这个办法对较大面积的垛田来说更省时省力。
8 \& H; a# K9 m( m 由于垛田互相分割,无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至今依然保留许多传统的耕作方式。“每一茬结束后要用耙子松土,叫作劚(zhǔ)岸;春季农闲时,将底泥捞起来布到垛面增肥,叫作罱(lǎn)泥;夏天用水草或者草泥混合物修补垛面,同样可以增肥。”杨怀寿告诉记者,这样的垛田只需再补充有机肥即可,一般不使用化肥。 % Z; ~* L& M9 E9 t3 z
兴化市农业农村局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孙伟介绍,垛田四面环水、高低不一、形状各异,流水带来的干湿交替适宜蔬菜生长,加上湖荡沼泽泥土中富含有机质及钙、铁、锰等元素,农产品种类多、品质好、无污染。
* b& D `6 b' P: |) B9 @ 垛上种植蔬菜、垛下养殖鱼虾,香葱、龙香芋、荷藕、大闸蟹、大青虾……目前全市共有5个农产品获有机农产品证书、10个农产品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或注册地理标志商标,85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 + v1 l8 n# f; a( w- T" _0 y
记者了解到,兴化每亩垛田每年生长3茬蔬菜,垛田蔬菜年总产量49.2万吨,总产值12.6亿元。香葱等鲜活蔬菜的脱水加工已派生出61家蔬菜脱水加工企业,带动2.6万人就业,年销售额42亿元。
1 g. Q3 m6 H- `5 q: Z 风 景
# k1 ?0 }5 w. X1 p0 e+ n6 J; M 农户吃上垛田旅游饭 . q; u5 P- X/ a3 E$ x% ~' |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兴化市千垛镇东旺村,每年春季,大片大片金黄的菜花盛开于垛田之上,蓝天、白云、碧水和黄花,织就了现代乡村美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 ( c0 P6 _3 k9 X! i) Q
没有想到的是,秋日的东旺村同样美不胜收——黄的、粉的、橘的菊花,绽放在块块垛田上,像打翻了的调色盘。
% u; J Q9 I I2 u% G “黄色、粉色的是地被菊,橘色、藤黄色的是万寿菊……这些都是今年试种的新品种。”67岁的村民魏增寿,正戴着草帽、划着小船,穿梭在千垛景区大片花海中,负责菊花的种植和管护。
/ i. c) ~' t8 l5 C8 m! v+ _1 { 千垛镇党政办副主任沈永干告诉记者,东旺村农业以种油菜花、收油菜籽为主,本村种植面积有4500亩,加上镇里附近几个村,油菜花种植规模约万亩。
/ \( h7 `. N5 ^; C “2000年,一位摄影师将这里垛田油菜花的照片发到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开始发展观光农业,2009年举办首届菜花节。”沈永干介绍,至此,油菜花从普通垛田农作物被挖掘出了观赏价值。 f' o8 ^5 Z' i) J1 o8 l0 B! @9 \
千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晏中和介绍,油菜花的花期一般只有20多天,为了延伸垛田旅游时长,当地精心选育了早熟、中熟、晚熟三个品种的油菜花,目前花期已变为3月到4月下旬,多出来的10多天旅游增收600万元。 1 i0 ?% s/ k# e1 }9 |
从2010年开始,景区开始探索“两季观赏”。“我们尝试过决明子、向日葵、薰衣草,要么种植成本高,要么与垛田风貌不匹配,直到2014年,选定了菊花作为秋季观赏植物,举办了秋季品蟹赏菊旅游节。”晏中和介绍,围绕菊花种植品种,景区连续多年尝试,打造“五彩垛田”。 b7 ~# |) _ y. \. i2 Z7 M
“我家里种植5亩油菜和芋头,2017年起又流转了10亩地种植油菜和菊花。”魏增寿说,每年每亩有800元种植补助费,旅游旺季到景区做船工、当保洁员,加上油菜籽和芋头收入,夫妻俩年收入5万多元。千垛镇8.23万人口中约有1/10吃上了垛田旅游饭——除了在景区工作的500多人之外,更多村民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带货土特产、文创产品,从事运输和后勤保障。去年,东旺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55万元。 0 a& ?9 u e; z+ E+ y+ b4 u! [
在千垛油菜花海带动下,兴化“种风景、富农民”,新发展水上森林、徐马荒湿地等垛田景区,串成四季有景的水上旅游风景带。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11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8.64亿元。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