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6.18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4|回复: 0

《阿拉丁》贩卖的东方风情,究竟谁喜欢看?

[复制链接]

12

主题

0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发表于 2019-5-28 08: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1992年迪士尼推出《阿拉丁》动画,丰富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27年后的今日,迪士尼又翻拍了电影版,并对动画片中的政治不正确处多加修正,包括删除暗指阿拉伯人会野蛮割耳的歌词,去掉偷窃会被剁手的画面,坚持找有色人种出演要角等,诚意满满,故影评人称之为迪士尼睽违多年的"道歉之作"。 4 t  D+ R! b  [) W3 O; h9 W' R' E: |
但即便剧组看似下足功夫,却仍遮掩不了这部片的东方主义本质,从场景到女性服饰,好莱坞的东方话语仍盛,只不过这次有了政治正确这层包装纸,所以能说得更理直气壮。 & F! e" g; z; S5 y" \
从中国到阿格拉巴
: ^( m& ]0 J. S: l0 A" @0 ] 1992年的动画将故事场景设定在“阿格拉巴(Agrabah)”这个虚构城市中。然而如果回归阿拉丁的原文,这段传奇的发生地其实是中国,但这个“中国”,却也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中国。
. T9 v3 w  d2 S# o 一千零一夜从汇编到定本成书,历经百年岁月,直至今日,仍有多种不同版本在民间流传。而我们所熟知的阿拉丁与神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其实是法国东方主义学家安托万·加朗(Antoine Galland)的创作。 ( O- K& h; Z1 N
加朗的法语译本是欧洲最早的《一千零一夜》读本,当时他以手上的叙利亚《一千零一夜》阿文原本为基础,并顺应当时的欧洲市场,删掉了许多儿童不宜的色情片段,再添上其他东方故事,出版了12卷的译本。据加朗自己的说法,《阿拉丁》是叙利亚马龙派基督徒告诉他的民间故事,他再以此为雏型,改出了以下情节:
* Q/ z5 Z( ~+ v" W. L3 |* q “在中国,有位名叫阿拉丁的少年,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贫穷的日子。有一天,他的叔叔从马格里布来探望他们,但这位叔叔其实是魔法师伪装的……”
. _2 e0 w; }+ K 由于加朗自己没有留下记录,故我们已无从得知,那位叙利亚人说的故事与加朗最后写的,究竟有多大的差距。但故事里的中国却明显是想象成分居多。首先里面的人物虽都是中国人,却人人都用阿拉伯名字:阿拉丁、穆斯塔法等;再次,阿拉丁被戒指精灵送回中国后,娶了“苏丹的女儿”;另外书中也未有任何儒释道色彩的描述,因此这里的“中国”,反倒比较像另一个奥斯曼帝国。 # X$ z9 E+ x; s$ T2 E
不论中国的场景设定是否为加朗原创,阿拉伯古典文学本身也偶尔会出现“中国”这个词,但要么是作为简单的地理名词,要么就是用以指涉极远的国度。故“中国”只是个坐标与遥远东方,不具文化角色与文明功能。而迪士尼1992年的《阿拉丁》动画,也在无形中用上了类似的逻辑。 4 \/ j; s  \  W9 @
- S4 ~* ~/ X# e/ i: A* }! C
早年的《阿拉丁》绘本图,画家以清朝男子的形象来描绘阿拉丁3 x- b% ^# o1 R( Q
由于西方普遍认为《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故阿拉丁的身份逐渐由中国人被洗成了阿拉伯人,这导致迪士尼在动画中把场景由中国移到了虚构的阿拉伯城市——阿格拉巴。据动画中的台词描述,阿格拉巴位于约旦河流域,但细看其建筑与城市规划,却明显是印度掺了北非的结果,尤其是皇宫,是泰姬玛哈陵的山寨版。
# _1 `/ b: r5 j. s, G3 A/ `
/ ?- F& P9 G% a7 A$ \5 H1992年动画中的阿格拉巴城市样貌
6 J$ W  U3 q7 f
2 l/ X% w1 C: M" Y8 f0 q现实世界中的泰姬玛哈陵
% k# B/ ]* h* [! J& F 而迪士尼之所以要这样设计,其实也没什么匠心独具,不过就是搞不清楚印度与阿拉伯建筑的区别,因此把所有"认知中的阿拉伯元素"一股脑地画出来,其实就是把“脑中的东方元素”去掉中国、俄罗斯之后,全归给阿拉伯的结果。 * K2 j& l3 w) ^& ], j( ^; e
但这样的阿格拉巴形象却深入人心,导致有些西方人信以为真。2015年特朗普争取共和党的初选提名,民意机构Public Policy Polling(简称PPP)因而针对532位共和党初选选民进行外交政策的意向调查,包括是否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是否相信“9·11”阴谋论等。而当中有个题目是: $ t2 d- n0 j" L/ a! _
“你是否支持政府轰炸阿格拉巴?”
9 `; b4 d7 Q7 l 结果竟有30%的受访者投下赞成票;PPP同时也对民主党的初选选民问了一样的问题,竟也有19%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这些人或许看过《阿拉丁》,故把阿格拉巴当作真实存在的地点;或是连《阿拉丁》都没看过,只是觉得城市名很有阿拉伯风,而所有阿拉伯城市都该炸,所以大手一挥,选了赞成。 - b) a4 B6 k4 f* x- y- M3 T9 {
' ^4 _+ a# |& z4 _8 |0 M: j
PPP当年的推特推文
7 b+ x, r6 e9 U/ J: ?! U* y  G 而在今年的真人版电影中,迪士尼仍沿用了阿格拉巴的地名,但大大调整了其风格。首先制作团队为求考究,远赴约旦沙漠取景;但当有人建议导演可到摩洛哥拍摄室内戏与街景戏时,导演却以“缺乏魔幻性”为由拒绝了。结果最后所有街头、宫殿戏,全在英国片场搭景拍摄、特效重制。 7 {7 z9 ]" u# G5 Z

0 T: Z0 l: A4 v宫殿一景* \, z8 O& G( W) o" g6 I
% \' z1 ?6 R: ]' J( e2 O+ i
宫殿二景, Q+ y  n# B& |+ D$ }& F/ z
平心而论,此次剧组确实比动画片的团队用心,许多街景都忠实采用了中东建筑的元素;但在室内景上,却仍陷于东方情节而不可自拔。阿格拉巴宫殿虽有着奥斯曼建筑的外貌,但其室内设计却杂乱不堪,明显是把缅甸佛寺与拜占庭建筑的元素随意杂揉成群,甚至偶而还能见到非洲的艺术品。   G' u5 l$ z& O! c" i
剧组虽说自己力求考证,但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上,却仍超脱不了一厢情愿的东方想象,随意配置异国元素,以魔幻效果为由巧立名目,但说到底就是一锅胡乱加料的文化大杂烩。
0 Y9 n1 [5 g" r3 d1 j从舞娘到宫装
% n7 d+ [. D3 W) X* y 如果说迪士尼在《阿拉丁》的建筑设计上大玩东方情节,那么在茉莉公主的形象塑造上,那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东方想象的再现。
. r) p/ I1 b: G+ U" f 1992年的动画中,茉莉公主身穿一套水蓝色的"中东服饰",上半身其实就是件类似比基尼的小可爱,下半身则是所谓的后宫裤(Harem Pants)。 $ A; \4 s) C" S- R. S# e/ F
6 a# ?$ T+ E& v" F
茉莉公主在动画片中的造型
! X$ p9 e8 Y' S) Z+ h 而这样的造型与其说是宫廷装,不如说是性感“东方舞姬”的投射,与我们今日见到的肚皮舞衣其实相去无几。但这种袒胸露肚的舞衣,其实也是西方的发明,与原始的肚皮舞衣相去甚远。 . Y9 E) n. ~  b. f  P; O

, _5 g; X. ?8 l1 w" K6 G7 h* b6 l现代肚皮舞服,摄于1957年
5 K* J% ?: c9 f 若考察波斯、奥斯曼留下的细密画作品,便可发现传统的肚皮舞服其实相当保守,且也有男女共舞的场景,绝非今日被清一色性感舞姬寡占的场景可比。
) f4 B# h+ V+ l3 Q0 y% J- r
5 B6 |  B! `( H奥斯曼画家Abdulcelil Levni笔下的肚皮舞者,其双手持响板,可随音乐伴奏
8 S& j& y3 X  r" {) `# C# K
: H5 ~8 l. i) c: N& o) C+ W传统的波斯肚皮舞者
, T) G+ e9 Z7 x- t2 g 现代肚皮舞衣其实是西方接触到佛教天女、敦煌壁画等流动造型后,自行创发的产物,后随殖民势力一同传入中东。从1900年代初的开罗夜总会起,老板为吸引西方观光客,便命舞者穿上这类清凉舞服;久而久之,传统舞服销声匿迹,三点式的服装反倒鸠占鹊巢,如今唯有透过语言,才能看出一点残留的历史痕迹。肚皮舞衣的阿拉伯文为Bedla(بدلة),意为西服,显示其为西方引入的产物,而非本土文化所有。 ' L& A. `) p. I  \; j0 t. f3 ?" p% L
而西方之所以用色情目光来凝视肚皮舞,与所谓"后宫想象"息息相关。欧洲人大约在18、19世纪接触到肚皮舞,并将其纳入东方后宫活动的想象图景中。当时西方世界的东方观已由中国逐渐扩及奥斯曼,且因其与奥斯曼有较多外交来往,例如某些大使夫人会受邀至后宫作客等,故兴起了一波后宫描绘潮。而在这些作品中,所谓奥斯曼后宫,其实与苏丹私人妓院无异,里面的女人若不是全裸斜躺,就是群聚沐浴、弹琴,等待苏丹召幸。 ( h; S0 d9 t& I% x) ]
6 A4 }9 }* \# s: b
安格尔以奥斯曼后宫为题的作品《大宫女》
0 D7 P, j  z& T 而殖民活动开始后,中东服装更作为异国元素进入了西方的成衣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所谓后宫裤。后宫裤的原型为奥斯曼的şalvar裤,也就是上部宽松、但在脚踝处收紧的裤子,男女皆可穿,并因帝国版图扩张而广布中东世界,直到凯末尔西化改革才从流行单品成了古董。 ; O2 P- p+ w$ W; `& Q
当年法国人殖民阿尔及尔,见到了许多身穿şalvar的妇女,于是其首先在1910年传入巴黎时装界,随后又以后宫裤的名字,在西方各国流传,这才有了茉莉公主的下半身造型。
9 K$ [1 M+ r5 j' K, h& l9 l& `) @8 p2 S5 D+ Y( E4 p8 [
身穿şalvar裤的伊斯坦布尔妇女、孩童,右为当时妇女的外出装束
2 s& H+ }7 L% o% F
- Z6 Y6 i; T9 z4 D; c/ |/ c, E身穿şalvar裤的亚美尼亚人
- Q9 C# f/ h  D/ G  f/ v9 l' l3 u6 L* W. c
身穿şalvar裤的阿尔及尔妇女
" d& L; o& Y3 V7 A. N! g- Q) g2 S- S3 l4 @: j8 Y7 p
1911年的西方后宫裤海报
) O$ i1 O" v5 s- X- L' L 1992年迪士尼动画中的茉莉公主造型,其实就是用印度天女的上半身配上后宫裤,与画阿格拉巴城的逻辑一样,把所有非中国、非俄罗斯的东方元素混在一起,但又要迎合西方大众所谓"性感东方"的想象,所以还帮茉莉加了乳沟。 5 F( r8 e8 ^+ ?; m" R, O
而在今年的真人版中,剧组明显感受到了政治正确的压力,考究许多。虽还是有几套艳俗的东方舞姬亮片装,但也多了些奥斯曼时期的宫廷服饰造型。可惜剧组一番状况外的服饰说明,还是摧毁了这种用心营造的假象。
0 `0 m, D  R3 H  A3 {. G  J8 k
: @$ y0 P8 D) f" L# s茉莉公主的片中造型1 x  c5 O# G1 S" v; f: O
剧中茉莉公主面对求亲者时,穿了套粉红礼服,上缀金色亮片,裙襬内则是件松绿长裤。剧组解释,在裙内穿长裤是茉莉公主“反抗教条、保持自我”的态度展现。然而若考察奥斯曼时期的细密画,在裙内着裤装本就是贵族妇女的习惯,而非反抗体制刻意为之。 ; }5 p' O* h5 r8 `5 L  `

2 A) O0 ~$ y1 Y6 n$ r茉莉公主相亲装$ W+ b4 U2 I% |' m
; _" e9 q1 x/ O' y
奥斯曼贵族妇女图像
5 o2 i- H' d& {, ~: R4 b! I/ N/ B( E 而除了硬把服装跟女权扯上关系,剧组显然也想让茉莉身兼印度公主的角色。片中有段茉莉离家出走的情节,其身上服饰与南亚的传统服装Shalwar kameez并无二致;而其等待阿拉丁时所穿的礼服,更与宝莱坞戏服高度重迭。
: b. ]5 h$ x3 P6 g4 K' e2 x; E: O% }! F) \5 e4 `2 V& \+ H
茉莉公主的离家出走装
) w1 q' T  q. b3 R+ Z% }0 e0 n, i$ `$ F" u% H' m4 e- E9 o
流行于南亚的Shalwar kameez服8 L1 j5 ^3 ~9 S! N4 o- |" H9 H0 _

! Q4 L2 d) f: u/ n4 Q& U茉莉公主等待阿拉丁时所穿的礼服
  t: f4 s; q2 Y% \8 L$ R 《阿拉丁》这部片的服装设计,其实透露了好莱坞普遍的东方困境,即设计师无法克制自己的创造欲,即便有堆积如山的史料、图卷供其参考,仍不愿尊重东方自身的传统,非得自己设计一种混搭风,才算对得起这份工作。 4 K$ H7 {9 e/ ^5 E4 G- J2 F
细数过往好莱坞出品的东方主题片,《艺妓回忆录》、《木乃伊》等都算是这类思路下的"杰作",即设计师重视氛围胜过考究,但仍会对外宣称自己如何用心,以作为博取眼球、甚至提名获奖的依据。
  q. e  q, \* @% t0 c% d9 }' D
  ~+ E2 K9 ?8 t# [《艺妓回忆录》戏服
6 ^- i- F' o" y
. C& E* I* b/ n; H* B% `" g& f$ m《木乃伊》戏服
* o" a% Q5 v9 C! _5 ^: E3 y谁需要东方情节?
9 g: K& R  c6 R$ k: K. F 但话说回来,《阿拉丁》本身就是个东方主义学者写出来的伪中国风故事,剧组其实大可开诚布公,表示自己就是要做跨越国族的东方主义作品,尊重加朗的原创,让世界看看18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下,欧洲人如何重塑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图像,可惜这不是好莱坞现有的生存策略。
0 H2 c! r. k9 Y/ N2 V% Y 在政治正确当道的今日,尊重少数、重视少数文化的风气逐渐渗入西方影坛;而好莱坞、文学界、艺术界虽是西方的东方主义大本营,但面对这种思潮转变,却也能适时调整。
% S8 |- t7 b4 w/ C 首先在《阿拉丁》这种影片上,片商开始找有色人种出演,一反早年由白人饰演的惯例,但究竟要找印度人或阿拉伯人,他们却不会继续计较下去,就像东方女性的角色,究竟由中国人、日本人或韩国人出演,他们也觉得无关紧要。
* m, X5 R  X: a; D+ A" c: t 在相同的逻辑下,片商宣称自己尊重原创、考究阿拉伯文化,其实还是欺世盗名,换个方式把阿拉伯与印度元素混在一起,只是做得低调一点;但“道歉之作”的名号却能为自己赚进大把钞票,观众认为自己看了部片商宣称的“女性主义”、“重视阿拉伯”的电影,其实双方心照不宣,这部片给了彼此东方情结的快感,只是换了张政治正确的包装纸。 ; u  f8 v, H: }7 v
而这种贩卖东方风情的举动,却也不全然是西方的专利。放眼中国影坛,每年产出的古装剧中,究竟有几部真正考究历史之作?又有几部历史剧不是按照偶像剧的逻辑来演?无独有偶,日本也面临了同样的困境。
/ e0 O6 L* G0 V0 Y2 o  _3 h' f 三岛由纪夫曾在1969年表专栏文章,批评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和服复兴运动: # a' P0 J7 g2 Q$ T
“近来……就人们对它又兴起一种像对舶来物那样的兴趣而言,和服,看起来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但它不再像过去一样,是我们古老而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一部分了……女人们不再记得——这曾是她们世代相传的教育的一部分——怎样自己把和服穿起来……男人们也失去了他们对和服的自然而然、习以为常的熟悉;现在,他们装逼兮兮地把和服穿在身上,像是要做出某种反抗或超克时代之常规的姿势。” : i  w* L* K  k! R
当年的日本和服复兴运动与现下的汉服狂热其实相去不远。穿衣习惯的改变并非独立事件,而是一个时代传统的没落,也是人们拥抱西方现代性的结果。因此时至今日,当日本人穿上和服、中国人穿上汉服、或收看古装剧的现代人,其实都避免不了心中的东方主义奇想。 6 {5 ^+ j  r' L1 V
今日我们生活的世界,东方主义已是无处不在。好莱坞片商可以用政治正确来贩卖东方情节,东方人也可以一边批评西方、一边玩自己的东方主义。因此,《阿拉丁》这部片是不是东方主义,或许不是重点,因为这只是片商的噱头;我们该正视的,反而是人们普世的“东方情结需求”,当我们在西方现代性上越走越远,这样的需求便只会日趋强烈,对象既能是他者,也可以是自我,现代不止,东方不死。 9 e  R% @9 t) J2 w
6 v2 s$ k7 _) H2 w1 s! ^! u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76TMDz) l  h. |  G( o* D+ O! Y6 c# s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帖子地址: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6 19:12 , Processed in 0.0436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