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6.18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1|回复: 0

北京人艺建院71周年,“人艺之友”历史与当下双向奔赴 ...

[复制链接]

1629

主题

713

回帖

702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028
发表于 2023-6-13 17: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苏州
原标题:北京人艺建院71周年,“人艺之友”历史与当下双向奔赴$ F9 s" j- D1 h1 M0 g: @7 y: m
                          6月11、12日,在建院71周年纪念日之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办了“人艺之友日”系列主题活动,回馈观众的支持与热爱。在人艺过往70年的历史中,这还是第一次以“集市”的概念操作,专门打造艺术空间,建立艺术生态的新尝试。
. e& a2 G( n$ q9 h 8 \; l7 x* C2 X5 l1 g2 @
“人艺之友日”活动现场 摄影/李春光、李洪博$ G2 ]4 T$ l3 |% _+ N4 E# h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伊始,便确立了“艺术为人民”的核心理念。七十一年来,北京人艺在艺术创作上始终坚持“与观众共同创造”,将每一位支持、关心北京人艺的观众,都称为“人艺之友”。 : O) B, g" H- I# G5 i) w
两天的活动中,五座剧场,八个新空间,四大版块,十二项主题活动,共迎来3000余名观众通过沉浸式的体验与互动 ,全面地感受到了人艺的文化艺术氛围,拉近观众与人艺的距离。
6 D% y; P; Y5 b$ r) x6 R% f1 X “我们和观众的关系,像朋友一样”
0 ^" v% `1 I1 H& A( s) [ 目前北京人艺拥有首都剧场、曹禺剧场、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人艺小剧场、菊隐剧场五座剧场,已经形成了多剧场运营的演艺新格局。在“人艺之友日”活动期间不仅首次实现五剧场同时开放,打通了不同功能定位的演艺空间,也同时将戏剧大道、首都剧场休息厅、北京人艺戏剧书店、戏剧博物馆、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前广场、大厅、戏剧沙龙及四合院咖啡厅等八个非演出空间进行联通,在剧场内外形成交互场所,多维空间融合,激发空间优势,让观众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不同空间带来的文化生活体验。 * I- z# M3 V+ V/ u7 {8 `# `
: g" ~$ i. G, A# L: x8 i& i
“戏剧大道”以北京人艺建院71周年的时间脉络为主线,展出200余幅剧目海报,生动再现北京人艺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成就。2 v" B* k+ O9 D. \* C0 _
其中,“戏剧大道”以北京人艺建院71周年的时间脉络为主线,展出200余幅剧目海报,生动再现北京人艺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成就。首都剧场一层南侧休息厅则有“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与观众分享这份独特的、舞台上下、剧院与观众之间的珍贵情谊。与以上两个展览遥相呼应的,还有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大厅举办的“台前幕后”摄影作品展览。摄影艺术家们多年来深入台前幕后记录下的、舞台之外的鲜活瞬间,都将在展览中为观众呈现。   A- p; n3 B6 s! P

! W0 y& V' ?6 Y9 S2 f: w “台前幕后”摄影作品展览,摄影艺术家们多年来深入台前幕后记录下的、舞台之外的鲜活瞬间,都在展览中为观众呈现。0 S+ L: i5 G2 ~9 _
此次 “人艺之友日”活动包含“戏剧记忆”“戏剧市集”“戏剧互动”“戏剧课堂”四大版块。共有小型特展、戏剧快闪、群众演出、艺术家创作分享会、音效互动讲座、道具制作体验、文创市集、互动游戏、集章打卡、影像放映、博物馆参观、公益场演出等12项主题活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是北京人艺基于自身剧场资源、艺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一次全新探索,更加强调观众的参与感、体验感。 9 X  ?6 X0 @" _9 Q9 F' C
# B0 G: j# I) A; c& E) T1 z- v
“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与观众分享这份独特的、舞台上下、剧院与观众之间的珍贵情谊。
8 M7 J# P3 k* A- P$ g
% v$ F% |2 V3 v. Q5 `# {$ }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广场,“碰词儿”活动区,观众准确说出选取台词的出处,即可获得集换章一枚。
: Y3 C- W% a: ]3 V 一起碰“词”儿游戏,让观众在台词中回忆剧目名称,实现集章打卡;《玩家》公益场演出为学生奉上精彩的演出;“戏剧课堂”不仅有“声声入耳”——舞台音效及现场拟声互动讲座,让观众秒变“拟音大咖”,还有“以假乱真”——舞台道具制作体验,由北京人艺舞美工作人员带领观众现场制作特色道具,让观众了解幕后的创作过程;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院史特别导赏环节,由2022级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的学员担任志愿讲解员,为观众们生动讲解人艺历史,重拾71年珍贵回忆。 ; T! H- K6 u8 T

9 ^/ B) B7 Q: w* b6 `! l 曹禺剧场,何冰创作分享会现场,从小剧场话剧《赵氏孤儿》的排演出发,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心得。
7 D* B% u, B8 w4 q   s+ ?5 d) x# `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戏剧沙龙内,“戏剧课堂”活动现场,“声声入耳”——舞台音效及现场拟声互动讲座进行中。
, S0 H( m5 I/ l- I7 X) u  M) G 活动期间,北京人艺知名艺术家濮存昕、冯远征、何冰、杨佳音、于震分别出现在创作分享会现场,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分享难忘的戏剧记忆。 - d" Z$ f- c, G) Z( O% L8 Y6 X
站在71周年的新起点,北京人艺以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让艺术与公益并举,回顾与展望同步。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表示“今年是人艺71周年,我们把观众请进来,和观众进行近距离交流,让观众除了看演出还可以多方位了解人艺,让观众感受我们新的开始。‘人艺之友’就是我们和观众的关系,像朋友一样,也期待更多青年观众走进剧场,成为未来的‘人艺之友’。” 3 Y. S8 {3 M& W

8 i% g  S! Y* X- y/ I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 l0 s: A0 u$ |+ p
“你们亲切的关怀联系着我们的心”
6 g3 B# h$ K9 r) b 鉴往知今,未来可期。说起来,“人艺之友”四个字并非一句客套话的泛泛而谈,而是源“本”有自。就澎湃新闻记者在“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中的观摩见闻,一本由人艺艺术处编纂整理的《人艺之友报》合订本(1987-1995),将往事一一道来。 $ H2 a( t' M/ ^' J& Z# z4 }; w
“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 展板 王诤 摄
) G5 U( j& w1 w4 C  N1 ^' H  K! C # M$ k# o" R% c) y* h5 N
“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 展板 王诤 摄$ u! V) H8 I+ X7 b& H
  L; G( Y' ~9 c+ {& \# [; e
《人艺之友报》合订本(1987-1995) 王诤 摄( U1 |) G- c& L
自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起,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与观众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诚如曹禺先生对观众所说:"你们是北京人艺的先生,在我们演得不好的时候,你们一方面责备我们,一方面也原谅我们,就像亲人对亲人一样。" 2 `6 h% ?3 c' F9 I2 i: |2 w
伴随着这场双向奔赴的友情,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友联谊会",简称"人艺之友",应运而生。剧院与观众从一般的互动,发展到有了一个固定的组织机构。第一届"人艺之友联谊会"由曹禺担任名誉理事长,于是之任理事长。成立大会上,于是之代表曹禺院长讲话: ) {/ D9 v+ M; I& ?$ e# ?. f
“你们是我们的好观众,好朋友。你们关心我们,支持我们。多少年来,你们爱我们的演员、导演、舞美艺术家以及后台、剧场无数为你们服务的人们。老实说,离开你们,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倒不是因为你们买票看戏,而是因为你们亲切的关怀联系着我们的心。” 1 m# X! t  u& K9 ~  D$ M: x
"人艺之友"成立时,编辑出版了"人艺之友"特刊。之后的两年中,来自从事报刊、杂志编辑工作的热心会员和理事就创立《人艺之友报》的编辑方针、工作作风、试刊、发行、经费、编委及编辑部组成、稿源等问题进行集体研究,逐条讨论并提出了方案。1987年7月22日北京人艺内部报纸《人艺之友报》诞生了!
0 F& U& P* {2 Z 在1986年11月29日"人艺之友"特刊中,记载了作家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对北京人艺的盛赞。她归纳了北京人艺的“三大绝招”:能固定联络杰出的剧本作者;集中了一批杰出的话剧导演;造就了一个有造诣的话剧演员群和舞台工作者群。
' o, ?3 n: h2 j$ x2 S# B9 E + T$ ^% p( q4 s/ l5 s1 `0 n
1988年,北京人艺赴沪演出艺术研讨会上 京沪两地艺术家交流9 V. X6 @, p& S
  i, z; T8 _% K* ^& e/ L/ ~  E* Q
1991年,《鸟人演出》,观众排队买票。% z! J3 ^3 l! V: h' D4 {+ K' L

% {; s/ _8 H) o, l$ x, l' R  ` 《茶馆》告别演出,观众送横幅。王诤 翻拍
! Z. `- O7 Q# n. j3 I3 f2 A “常说台前幕后,人艺的‘幕后’非常庞大”
8 w) M3 K) p) M( f: t5 C' u- B' p# ? 翻阅《人艺之友报》上的文章,诤友争鸣的味道不一而足。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在该报开辟有“随想录”专栏,期期都有一篇评论文章发表。1988年6月的《说娱道俗》一文指出,“戏剧家先是对戏剧的商品价值不屑(或不敢)一顾,后来慢慢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必‘过于执’。”可见在8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下,中国戏剧评论界已经开始从正面讨论戏剧的商品价值。 4 f7 m, E! x1 n. y* a6 e
戏剧的商品价值首先在票价层面体现。彼时《人艺之友报》也曾辟出专版讨论。《票价也该改革》一文写道:多年来人艺久战首都剧场,戏票总是“言无二价”。虽有起伏也是只限于外部适应物价的上升指数;内部则是几十年的一碗水端平,不管是老将出马还是新锋初试,也不分耗资巨万还是“轻装简从”,票价总是十个指头一般齐。“人艺(未来)也该实行优质优价。” , ?- i2 D2 o$ t
而另一篇《能不能出售学生票》的文章,则来自北京二外的学子。她当年所希冀人艺能照顾到学生群体“望洋兴叹”的呼吁,而今早已得到落实。人艺目前所有演出场次开票都设有学生票,票价一般在最低票价的三分之一,甚至不到四分之一。
5 }! {  L# g8 ~$ W 1980年代末,“戏剧危机”讨论开始在中国舆论场上出现。报上也刊载了热心观众《向北京人艺进言》一文。“现在到处都在改革,而改革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人艺的改革应本着提高演员文化素质,提高表演水平的原则进行,而不是脱离自己的轨道去赶时髦。人艺的灵魂就是人艺的风格,我理解人艺的风格就是强烈的民族特色。”
' l/ Y( F5 U7 ?8 g* o8 _ 毋庸置疑,首都观众是北京人艺的基本盘,但人艺的观众却遍天下。1988年年底,上海《文汇报》社编辑部召开北京人艺赴沪演出艺术研讨会。当年还是华东师大“青年教师”的许纪霖在发言中指出,探讨话剧如何迎合市民大众,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失落。北京人艺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就是他们明确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因此始终追求“艺术的高档次”。“北京人艺坚持这种精神,就是对上海话剧界最大的挑战。”
+ e, k# d0 M+ p0 R6 q9 |4 v8 S “学者型剧院”一直以来都是人艺的一大优势。1989年7月,《人艺之友报》上的一篇名为《北京人艺高级职称演员每人(每年)必须写论文》简讯可见一斑。文中还写到:中级职称演员每年要交一篇艺术总结;初级或还未获职称演员每年要交一篇读书笔记。 8 x/ p+ t) L9 l: ?1 z2 U
一部作品一旦在一个剧场里诞生,它就是由演员和观众一起完成的,如此也就孕育出这个剧场的历史和文化。在没有网络社交媒体的年代,《人艺之友报》上不仅刊载读者、观众的建言与观点,不少人艺知名艺术家也纷纷在其上撰文,或接受采访。
4 G- L7 m8 C4 `& k 1988年《天下第一楼》首演后,顾威发了导演手记,回忆曹禺院长当年对演员台词提出要求,“要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好听。”强调舞台表演,“心中要有观众”。85班“人艺五虎”之一的演员王刚彼时还是舞台新星。谈及在《天下第一楼》里饰演官差,他写道,“虽然是个小角色,但我给予他生命,给予他思想,使他成为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h% R6 l2 X9 K  x1 B% F+ K- e8 L  r
/ d4 r& t: \3 ~( G4 q 《天下第一楼》第一版演出说明书和第一次演出的戏票照片 何冀平供图: ^% z/ J$ [5 _9 @
身在香港的编剧何冀平在看到记者发去的照片后心情十分激动。她通过微信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常说台前幕后,人艺的‘幕后’非常庞大,是一个包容了不知凡几‘人艺之友’的观众队伍。他们的心时刻和人艺在一起,为她喜,为她忧,每一个人艺人,都从他们那里得到过力量鼓舞和鞭策。”她还通过微信专门传来一张《天下第一楼》第一版演出说明书和第一次演出的戏票照片,“这份难得的纪念,他珍藏了三十五年,已经成为文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帖子地址: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23:50 , Processed in 0.0506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