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全有序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底线。
+ B. ?2 z$ e. d5 Y
$ S# Z5 K3 j- _8 m+ \+ u ▲资料图。湖边桥上的游客正在欣赏风景。图/Pexels- U6 ]' y/ \' ~* H$ D i
文 |孔德淇* `+ c3 S C. j: u- q2 _! V
前往“种草”的景点却发现被骗,被私设的“路卡”收取费用,因没有安全设施而遭遇危险……据光明日报报道,近期,一些地方私设“景点”违规揽客,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和隐患。
+ E/ C+ e1 r2 }/ X- Y: X9 O& ? 私设“景点”,顾名思义,即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在一定的场所或区域,违规为游客提供游览服务、违规开展旅游经营活动的行为。' `) W* x' Y! g+ K' @
近年来,相较于传统人山人海的热门景区,人迹罕至、别具风情的小众景点渐成网红打卡地,出现在消费者“新兴旅游视野”中。于是,一些投机取巧者,眼见有利可图,便堂而皇之地对具有公共属性的场所区域“圈地收钱”,销售门票。( }5 [# N! C% F, T
广大游客苦私设“景点”久矣。每逢大型节假日,游客被忽悠下套的新闻就屡见不鲜。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私人都无权“圈地为王”。未经许可的乱收费,更无异于强买强卖,吃相难看自不必说。
, F8 i& E3 N$ j" b 需特别警惕的是,这种私设“景点”,一方面属于“无证经营”,既不合法又不合规,另一方面则是私设可能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游客前去游玩的安全性也是未知数,还有可能为圈钱而破坏生态环境。$ D, j7 w8 Q( R2 k) a
因此,对于这类损害游客合法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有必要一查究竟、追责到底。8 I" l; O. Y M
今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专门通知指出,近期,一些地方未经相关部门许可的私设“景点”,违规为游客提供游览服务、违规开展旅游经营活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并定于2022年9月至11月开展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4 _* }! M' Z# ?- r6 n
" m! q' d8 Z, O- Q/ z/ ~ ▲《关于印发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截图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官网3 w* m* T$ M6 m5 e* j; R6 S2 h8 i" _
而此前,也已有不少地区陆续开展了针对私设“景点”问题的专项整治活动。目的都在于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游客权益。这顺应了社会期盼,也释放出对私设“景点”严管严治的决心。
, _' N8 H/ A" h+ j 事实上,私设“景点”的问题涉及工商、住建、文化和旅游等多个部门,存在管理交叉,有可能导致管理上的盲区。因此,也需要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明确责任分工,整合监管力量,提升监管和治理效率,才能避免私设“景点”给旅游市场“埋雷”。$ X+ V* x2 ?! D# h5 n5 v0 e1 X
此外,消费者个人也应对这类小众景点注意甄别,需在出游前做足功课,尽可能通过正规渠道全面了解相关信息,以免因轻信盲从而误入“雷区”。毕竟,旅游也是安全第一。
; |' \: \- e8 j, k8 J( T 还需注意的是,私设“景点”频繁出没,社交和旅游等平台也难逃其责。; C% ?7 x. P3 O; o% I/ ^
关注度、点击率是互联网平台的盈利点,一些平台出于流量变现考虑,极力推荐某些私设“景点”,甚至置顶或首页显示,也会造成“景点”火爆的错觉,误导游客。" r x5 ?, V. d
在此方面,平台亦需尽到审慎注意义务,认真审核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并做好消费安全风险提示。
- F; V3 r) m5 \% v3 X6 E# E0 s 安全有序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底线。越是在当前人身安全叠加疫情散发的非常时期,越要打好“组合拳”,用好治理工具,给私设“景点”的违法行为以足够震慑,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也给游客以稳稳的安全感。
+ Z& [$ {. U- R5 J 撰稿 / 孔德淇(媒体人)8 E1 `, B7 i& K7 Z% j+ A. V5 R
编辑 / 刘昀昀. X1 A' K4 u8 [, q& n7 e
校对 / 吴兴发4 a, | q! e( L$ ^7 ]' Y+ G- I& E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