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6 \' D. D- x, t2 H
文|石榴
' T9 b% g8 j& z. ~. `! f0 S% }3 v# h) N) K+ }9 B# r3 X& c
4 }+ Q8 i+ R F% N" h5 Z与《都挺好》有着异曲同工功之妙,《我们都要好好的》在舆论场中引燃的话题,似乎并不能“好好的”。
' o. T+ h9 f& }+ X9 A+ e6 o从“不能感同身受的抑郁症”到“丧偶式家庭的悲哀”再到“选择家庭孩子还是职场事业”,围绕在它身上的社会议题,包裹在刘涛饰演的寻找与杨烁饰演的向前这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家庭之中,被观众拿来和自己对号入座。2 c: e* P, a+ Y' [, u& ]4 K* X
2 f6 G1 Y$ [6 x7 R5 j5 A" }: D* ~同样的故事曾发生在今年的三月。伴随着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暴打苏家三个男的”“心疼明玉”,全国观众都被苏家的事搞得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 @: h1 k1 k2 e6 U( D8 O c- T
原生家庭、丧偶式婚姻、抑郁症、大众焦虑……对于这些极具现实意味内容或深或浅的挖掘,正在全面点燃观众的情绪。3 j- A# H5 t( @! F. S: {
从社会话题、社会现象中寻找影视剧的题材向来是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常见方式。1 @! p1 z7 e, t
如今,更是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熟练的运用好这一元素。那么,为何这些纷杂复杂的社会话题总能直击人心?什么样的社会痛点能够一击即中?这些元素又要如何运用到影视作品当中去呢?, x; c! {' N; _) {8 I
8 ]+ y1 S( B/ }- Q0 j" T4 R
! l% W8 _/ f% L5 Q4 o2 I% e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同身受
; w B* C8 ~3 m0 w8 L% Z2 ^( I. Z) h8 d- C2 u, v. c) @
/ G/ Z! q8 c8 P& |. ~, M如果说曾经怼天怼地的爽剧的流行,是基于人们逃避现实后,对于美好愿景的重新建制,那么如今这些让人感觉被掐住了喉咙喘不过气的现实题材作品,则是回归生活,对于压抑元素的极致放大。; z( {9 o% {& b( ~, j7 {7 D
1 i% i6 l0 A7 Q6 z
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它点燃了观众的情绪。在或愤怒、或憋屈、或兴奋的情感流动中,引发的是当下每个社会个体面对危机时候的感同身受。/ Z5 v9 q5 ] R, E V1 q
《我们都要好好的》以家庭主妇家庭作为描写对象,无疑是踩中了现下社会群体的痛点。而热搜话题“丧偶式婚姻”,则更加让观众对刘涛饰演的寻找产生共情。
6 x; ?) m/ d s, k0 i# j" Y* n( ?4 E0 I0 Q b4 Z; I
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贫寒子弟向前,期盼着的幸福婚姻,甚至为之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舞台艺术工作,成为所有事情围着家庭、孩子、丈夫打转的全职主妇。却在七年的婚姻中,逐渐消磨了爱和责任,甚至失去了维持生命的欲望。
6 c% x9 ]4 Z6 i( t- N* O4 S
4 p" F2 R6 c/ m: E8 ]& R' i而寻找的丈夫向前,以家庭为代价换取了事业上高歌猛进,成为了一位看似成功的金融精英。却在老婆自杀第一时间不关心继续工作,不知道儿子上了几年级。面对“渣男”,观众是恨得牙痒痒,“真是想把男主从屏幕中拖出来暴打一顿”。2 J, b d# ?! x" B# {) j( U" `1 P* ^! a
* r4 p# s* r/ T4 t1 P4 j在这种愤怒化的情绪背后,观众与剧中人物发生了奇妙的化学效果,他们不断在人物之间去体验、共情,在男女主角在时间、经历、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感受到了相同的情感。
% R( _- V; [( U# g4 d同期播出的《我的真朋友》,或许算不上一部好的现实题材,但是作品中某些角色的经历却找到了让观众共情的切口。
; p1 w( m1 w7 r& p% n: F/ f
8 [4 b7 Q4 `& @) H, s反映的是失独家庭悲哀的李阿姨,折射小人物在大城市打拼困境的周先生,展现空巢老人现状的白阿姨,杨先生的故事是学区房的矛盾,在这一个个典型故事的背后,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房子对于家庭的影响,也是对于剧情之中那些或焦躁、或疑惑、或后悔的情绪的深度共感。& i; a8 Y+ x2 @& C8 i- p- @
在别人的故事里,看着自己的生活。以往的那些未曾让观众看到生命中没有经历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代入感、共鸣性都已经成为一部作品热度与口碑的重要元素。
- S8 B2 Z7 A1 q. ?& r- n% z这些现实题材的剧没有剧情bug吗?当然是有的。/ y' i, F- g" d# p6 E' W, x
“女主的行为也太作了吧”“男主忙的有些夸张”“不要披着‘现实’的外衣来谈有钱人来体验生活了”……《我们都要好好的》夸张化的剧情一度引发观众的强烈吐槽。但在云揍向前、力挺寻找离婚高潮情绪面前,这些关于剧情的争议似乎不足为惧。8 c3 F# e! D( C/ [* y4 h
" R$ m; o& ~5 y {7 y! Q
6 T' R! E: _. c7 v6 l极致的情绪体验与情绪宣泄场域
. m4 w* Y3 w7 J# R! Q
! \4 T5 f$ z1 U3 W/ i* B6 U1 n7 ~& d6 C. t+ k
这些极致化的剧情承载着观众的“影子”,但是故事本身并不是真正引发全民共振的核心,真正打动观众的或许还是这种承载体掩盖下的某种深层情绪。
9 p/ R+ v* B7 t/ W社交网络时代,舆论中存在着一种“选择性接触”和“回音室”机制,从海量的社交评论中,受众能寻到大量与已有立场相似的观点,从而构建内闭化的信息环境,进一步佐证和强化原有立场。
( W7 L( l# Q% }2 Q5 S1 X! P3 Y& s对于生活在高压之下的社会男女而言,影视作品就成为了那个佐证自我观点的最佳场所。/ t8 J/ K* k+ h9 f
在《我们都要好好的》中,观众从“丧偶式婚姻”这样的社会事件,所链接的是更广泛、更多元却具有相似性的自我情绪。3 v% Y4 o7 [0 l5 `, u
( p; r% U" }4 O$ \/ ]对于他们来说,感同身受的不仅仅片中寻找七年间对于家庭、丈夫的渴望,更是当下每个社会个体面对感情危机时候的无能为力:“孤独才是常态,世上也没有人懂得你的全部”“现在这个社会,男人不理解女人,女人也不理解女人”。
6 k! c3 W8 F5 v! x9 }$ {" e' L8 Z3 i7 ^" o5 [& `2 Y2 A
这些更大众化、主流化的社会情绪,包裹在“经历丧偶式婚姻而一度选择自杀”的极致剧情中,狠狠地击中观众敏感的内心。
- Z* w( d' ~1 I5 U7 z+ i而伴随着故事的发展,当寻找逐渐走出婚姻的阴影,重回职场开启一段逆袭之路,在“走过一些弯路,好过原地踏步”的霸气话语中,也切中了观众在面对危机时做一场白日大梦的美好幻想。0 k) ?# z& T. @* I+ c
新一代的观众是被互联网“养大”的,现实主义的取材,也总会和社会环境中“最有戏”的那群人息息相关。
4 K, P5 T6 a7 V) k- T! ~' F
. i* X6 s: P% M2 @" G* E) w4 d事实上,不论是《都挺好》中的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还是来自《我们都要好好的》中丧偶式婚姻的共鸣,甚至是同期口碑稍弱的《我的真朋友》中关于房子与家庭的议论,在这些大量的社会议题背后,承载的是更深层的社会情绪。
+ z% {( y% }2 p0 W- G
# T6 A, i" L- r+ _一如曾经的《延禧攻略》,之所以成为爆款在于将现实生活中难以成真的愿望投射向影视作品之中,得以精神的愉悦,如今的现实题材也在借以社会议题的外壳,主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理直气壮的情感宣泄场域,观众从这些困境与议题之中产生共鸣,进而联系到自我的旋律与振动。
9 @' Q( p! V: F! {: S
6 N& K: I: F# p" c. n2 d. V6 Z: L1 C) C6 S. {( J, y2 s; G6 j* v. U
成为创作热点后4 g5 o* h) b+ X4 q8 S
情绪又要如何运用?: ?4 N4 S2 h& ?; `1 S
1 u8 x; L* \1 W* a; z) q' |& X
% L+ h/ N1 X7 A% N$ `尽管女性脱离家庭,逐渐在职场拼出一片天地的经典戏码能够轻而易举的撩动观众的爽感,让观众感叹国产剧终于愿意平视女性。但根据《我们都要好好的》的播出情况来看,前期向前的婚姻、病情以及选择,才是观众讨论的重点。而如今逐渐回归的职场戏码却远远没有达到想象中的热议高潮。# e* o$ x: M: W8 [* l# l+ o0 F# j
4 G7 j1 |2 r% J0 S" z- b; i8 ~# u& Z
这样的结果出乎意料,但或许也在情理之中。相比于去年大杀四方的魏姐,今年观众的口味又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尽管寻找心里依旧爱着向前,苏明玉选择原谅家庭的伤害这些剧情让人憋屈十足,但在他们身上曾看到过相似的情绪,这就已经足够了。) d7 U x0 J6 f" k8 ^# | [
: s0 z0 G9 B4 e* D# D* y/ K' ]
这或许也在表明着,一部现实题材影视剧想要获得题材和热度的认可,其实并不需要整部剧都是亮点,一个情绪爆点或许就是那个引燃的炸弹。6 t& F) `* s- l( Y9 w/ j5 O" l
那么,现在现实题材作品面临的一大问题则是,如何将大众化的情绪恰到其分的融入进独立的剧情之中呢?+ Q2 f0 A' \' C w+ |
从近年来播出的经典现实题材作品中,寻找到相应的答案。
) Z/ s+ W8 [: x. a- Z" ` K3 L第一,在于人物塑造。
# r8 w; W9 s/ E" H6 a+ X) r( V+ E) u8 x豆瓣八组热帖《美强惨这种人设是不是特别让人喜欢》中这样探讨到:“ 想一想,人美,智商或者武力值高,然后有个悲惨的过去或者战损。简直会让观众爱得死去活来。”" W7 u9 o6 P' _+ q' d0 n. m3 D" d
5 Q" A0 Q' {/ o6 o0 C/ J# O+ P0 D回想曾深刻撩动观众情绪的现实题材作品,不论是《欢乐颂》中的安迪、《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以及《我们都要好好的》中的寻找。尽管将所有人物都贴上同一个标签稍显片面,但如今“美强惨”的确是最能够轻而易举地切中观众的口味。0 b; }9 {' Y% x" ~
; N4 _$ x$ p N6 ]( F* v6 U
其次,与“美强惨”主角相对的奇葩的角色和家庭关系同样足够重要。过往的经历或是现实的迷途成为难以逃离的束缚,那些让观众“气不打一处来”的极端剧情,正在成为当下现实题材剧集的突出特征。2 M+ [3 N n4 R' f9 v
归根结底,在这个文娱消费情绪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寻找有力的故事切口,贴合他们的情感需求去认真讲一个故事,再加上一场有情绪联结的互动,或许将成为一部现实题材剧集能够冲破重围的重要手段。
: {) w- U" e+ g( y4 |7 H- ~8 b# l2 i% d- o& x: J' B6 `: \3 l
: E! _/ D& x/ _—The End—( S, t4 G3 X+ T1 w' ^ V+ E
出品 | 米瑞文化2 c5 J9 g+ M( A2 ^
总编 | 韩英楠
' q E- E- G3 R编辑 | 昆仑
7 S& e7 D4 n9 |; f' @校对 | 黄平8 n ?1 M6 O. i" U: U
END
& C @. k# ?& @7 [9 C5 a- y$ `$ [- x, {( f' k
《我是唱作人》:音乐代沟之下,大众审美如何“断舍离”?; T4 E4 m2 z/ F# C6 r8 R% H8 Q
3 ^ K6 j1 p& h
民国剧迷思:“身不由己”的选择背后,是内容敷衍和“流量”印象 D ~6 m# f3 W8 {0 M6 { d! Q# I
0 z" k5 K; d1 A9 D: _5 K; a
《破冰》虎扑启示录:“真香”背后的波诡云谲
9 n+ @; O7 ~7 j. k; g( V* @6 A7 N$ y, h
$ C5 b1 R, L/ }* @ END
( ?! O! S) }2 K6 }4 a
1 \, g2 d, Z) |3 H$ J I
% l: Y: K/ F8 a \) {+ K* Z' V 7 u6 M4 G9 E: C$ [5 [& C2 d
Y3 w/ H: \4 k, L0 Z

# E) _7 U* u* M; {( V$ A x合作交流
" V3 K" t. y* |2 m6 C, p9 C9 }: G商务合作|约稿转载
8 d9 N" @8 d, r微信:hanyingnan123
* N: d7 V# h/ d+ s* e7 j
. Y$ x4 j( h5 n) p+ I( E0 d来源: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58693803&ver=1626&signature=rtjJgu-tDBTCmxpFDwMRU1pksjMfg9UzO63mxkAu*taWr5IU46OYvdsPhmqBQB9MYiKWI82XPTBnoCFdv-veQdKbSoWdaf7*eFzwz9qPmHhT2iMorNhthwFDeAt0Yi-I&new=1
2 t% N8 C2 B5 V& O- W2 w# j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