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今大约 5.4 亿年前 [ 1 ] ,地球上发生了一件史诗级别的生物演化大事件—— "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当今动物所在的大部分门类,都在那个时候 " 唰 " 地一下冒了出来。
2 i% U$ S4 `# d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想象图 | shmds
* ]0 x; L+ x8 B' x8 q7 I长久以来,展现寒武纪生物风貌的最著名的两个 " 化石宝库 ",莫过于自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云南澄江生物群。它们为人们呈现出寒武纪生物辉煌历史的一个剪影。
8 C- T: S$ u& ~1 G& Q+ ~ 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左)和云南澄江生物群挖掘现场(右) | Wikimedia Commons(左);参考文献 [ 2 ] (右)
( Q$ ]9 b. r- y2 \那么,会不会还有其他的 " 宝库 ",记录着 " 寒武纪大爆发 " 更多的秘密呢?
! ]8 d5 v5 v8 z4 v/ K, U别说,还真有!而且,这次的新宝库坐标点又一次落在了中国。
, g; B6 z- X: m3 h中国湖北发现全新寒武纪生物宝库. r9 S0 G- X1 G6 G2 C2 o% h# |
2007 年夏季,西北大学的张兴亮教授带领科学考察团队,来到湖北宜昌的长阳地区附近进行野外踏勘,寻找可能含有早寒武纪时代生物化石的泥质页岩。
5 n X/ R w) Q% U/ X. M3 V在刚开始的十多天里,考察团队一无所获。直到某天黄昏,他们忽然在河岸边发现了一些似乎 " 不同寻常 " 的泥质页岩。于是,大家决定晚些回去,勘察下这个地点。
) G1 O, B, ?4 Q. |挖掘工作进行了仅仅半小时左右,张兴亮教授就发现了第一块化石——来自寒武纪的林乔利虫(Leanchoilia)。考察团队的研究人员们万分欣喜,立即对这里展开进一步地考察。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他们又进行了多次野外勘察,一块又一块珍稀的化石标本也相继被挖掘出来。, [! z' B; d4 U6 g8 [/ l
研究人员在淡水河岸边挖掘化石 | 摄影:傅东静
8 F7 ]. O* i+ K Q研究人员很快意识到,他们很可能打开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寒武纪生物宝库。因为该化石群位于湖北清江与丹江河交汇处,于是就被命名为 "清江生物群"(Qingjiang biota)。
/ d* N% ~: V4 u这一振奋人心的发现于 2019 年 3 月 22 日,登上了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 [ 3 ] 。
( m: q+ _- `+ k- T卓尔不群的 " 清江生物群 "
# C- T- N/ E, ]/ b2 ^经过研究人员的鉴定,清江生物群产出于水井沱组中段地层,形成于 5.18 亿年前的早寒武纪时期 [ 2 ] 。那时的地球,正处在生物门类爆发的极盛时期,这意味着清江动物群很可能出现种类更为丰富、身体构造更特别的生物化石。) H3 C7 ?+ O/ x- b1 w
事实上,清江生物群也确实没有令人们失望:
8 H$ W0 E1 N+ }( \, a7 }目前,研究人员在清江生物群中一共发现了 4351 件标本。其中包括了一些极其罕见的动物种类和首次面世的新物种。
) a: A q* D/ f5 c6 t6 i. Z研究人员通过鉴定和分类,将这些动物分为 109 个属,包括 101 个后生动物属和 8 个藻类属。新发现的属种占据了总量的 53%,无论是新属种比例还是物种多样性比例,都远超现今发现的其他地点的同类型化石库。$ I' \. }' d9 z# t' M9 w( J4 s, i
清江生物群物种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多样性上都高于其他地点同类型化石库 | 参考文献 [ 3 ]
% c& T- u5 ], R7 ?超过半数的新种属,也表明清江生物群与之前发现的生物群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因而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全新生物群落。后续的大规模发掘,也将为发现和探索更为奇特的新动物门类提供第一手材料。# r- |4 t$ j! E, x% [4 @
清江动物群不仅在数量和种类上超过了之前的化石库,与此同时,各类化石尤其是软体类化石的保存的完整情况也令人惊叹。) z# d/ p. ^2 E/ _6 R5 W+ Z( @2 @! p- e9 @
比起遭受了变质作用的布尔吉斯页岩,以及遭受风化作用的澄江生物群," 清江生物群 " 中的化石的原始状态得到了更为充分地保留。这种 " 高保真 " 的化石群,几乎刷新了人们对化石保存程度的认知。
; m/ l; k/ m# q% l m+ r清江生物群的" 高保真 " 靓照: E( ~0 K5 W( J" @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这一地区发现了许多全新的生物种类,让我们来一睹它们的 " 芳容 " 吧!(下列图片均来自参考文献 [ 3 ] )
& S+ k9 [+ k- i+ e% t: p8 V0 ~ Z3 q 这是一只寒武纪时期的水母,它的体表呈放射状对称,外伞面 / 亚伞面 ( Eu/Su ) 、柄 ( Ma ) 和触手 ( Te ) 结构均清晰可见。
8 F( y# N/ E) a( K' i/ M 这是一只栉水母,具有双辐射对称性。
: Y9 A. q' u: g0 ~; @2 J% V 一种新的脊索动物。# ]8 O0 {! O3 {: H& w8 r
一个漂亮的分枝藻类化石,可以看到鲜明的四分叶状体。
' y; a5 R$ Z* P! _; Y1 a8 c 这是一只云南虫( Yunnanozoon sp)。
# X8 T0 X$ o* R% I# o! j; v 林乔利虫(Leanchoilia sp)这块化石展示出非常精细的结构细节,包括大量附肢。
7 @/ s% F7 M) `% x K- j2 x 它可能是动吻动物门的一种。! T4 S+ T7 l' g& w7 R, x/ g& @1 b2 ]
新发现的藻类。
$ k7 [4 H( p% G4 Z# P9 P& f% P% X 一种新发现的纳罗虫。通过它体侧两边的刺(Sp)可以与其他种区别开来。
, f% O, U+ B. u. P; [6 E) A& w$ _; ~- h 一种新发现的海绵。& S. l5 b# E3 }5 t
是什么成就了 " 清江生物群 "?
; C9 q& p( u/ p5 a欣赏完这些精美的化石,你也许会问,是什么原因让清江生物群的能够保存情况如此完好呢?
# I m: c) G/ {9 m# \通常情况下,生物死后软体会被微生物分解,只剩下坚硬的骨骼和甲壳。想要成为化石,还需要经历埋藏、成岩等等一系列地质过程,极容易受到改造甚至被彻底破坏。% A& F& \0 k$ a( A
据推测,清江生物群曾经应该生活在远离海岸的、较深的水域中,被带到了风暴难以达到的海面之下。它们在厌氧环境中被快速埋藏,于是避免了外界环境的扰动和其他生物的破坏。
3 x6 y. ?( G9 Z 清江生物群生态位、化变层及保存过程复原图 | 参考文献 [ 3 ] , t a0 l- s8 }5 n4 X& z
随着时间推演,这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布尔吉斯型页岩(Burgess Shale type, BST)的特殊岩层结构。这种页岩不但能够保存具有矿化骨骼的后生动物软体,那些没有矿化骨骼的生物也能够以类似 " 压膜 " 的形式保留下来。8 N: V0 x! A' C
而在后来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这里的化石既没有经历类似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的变质作用,转变为黏土矿物;也没有遭遇类似澄江化石经显著的风化作用,转变为铁氧化物。它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寒武纪生物群的面貌,将精美绝伦的化石呈现在人们眼前。
9 u) p& E' T* f3 I 清江生物群生态模式图 | 参考文献 [ 3 ]
. j G$ L, ~' d9 Z, j可以说,清江动物群为我们一睹寒武纪古生物真容,了解它们曾经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难得的契机。这里的挖掘工作仍将继续,相信在未来,清江动物群一定涌现出更多的奇妙发现,带我们走近远古生物曾生活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从中体验更多的惊喜。2 v# e; \/ k3 H3 e* g7 P i( u
作者:绿洲、Yuki
* n5 P5 J; {; q! E9 N \. i0 H6 s编辑:kamin5 Z6 @) u: k3 S0 ]
本文首发于:我是科学家 iScientist
/ v) [7 [( {" W- r 果壳! k* B! m3 O3 A; @( r
ID:Guokr42
' {! @' l( r+ X! b! H( |( q: ~, I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儿的果壳
; v9 K; q6 J! R+ S$ F我觉得你应该关注一下: v; w+ ?+ m3 p- w! m
" |, J6 L* W7 M Q' y- K: n2 s0 X8 h3 {' p7 L2 |
来源: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c9e2808b15ec05c6300a7c1/
% W5 {9 G& m' h" {4 E7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