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星球研究所」又一篇“什么是XX”系列的文章《什么是武汉》在朋友圈刷屏,一天阅读量超过千万,但刷屏背后,以武汉为代表的的本地号为什么做不出这样的刷屏爆款?他们的内容重心又在哪里?本·文转载自「IC实验室」,供大家思考讨论。 3.5 小时阅读破百万,刷屏武汉人朋友圈的《什么是武汉?》大概是最近数据最好的新媒体文章之一。根据报道,一天过后,当篇文章阅读量达 750 万,加上各种站外传播,为武汉这座城市实实在在刷了一波存在感。
* @' z% a$ d/ H9 d 星球研究所团队透露阅读数破百万的截图
8 _& z' v. H+ D, F一直以来,相比同为二线城市的网红成都,在社交媒体上武汉都是一座比较缺乏关注度的城市。虽然有军运会 100 天倒计时和本地力推的加成,文章本身质量所带来的的影响力也不容易小觑。+ C- n A4 E; G8 X' t F8 d- R
至此,我们不禁提出一个疑问:8 T* A: o8 x9 E& c; a
为什么这篇关于武汉的热文,却不是出自武汉本地新媒体之手?
; \1 R0 `$ k8 {) [8 j, P: j$ C! s; E, D( q- z, I# n
真正优秀的内容团队在北京上海
) X1 p0 u# B% e' q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十分热爱中国文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4 }( x* n8 m: n% |9 e6 @
几十年以来,围绕此问题的分析与回答层出不穷,随着时代发展想必这个充满魅力的疑问还会一直持续下去,警醒以及鞭笞我们。在所有回答中,有一个切入角度引人深思的:与其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发生在中国,不如问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只发生在了西方。) F* [0 N' j& {. n+ M
为什么武汉本地自媒体做不出《什么是武汉?》?有一个答案想必是呼之欲出的,这不单单是武汉一个,而是二线城市新媒体普遍的问题,即最好、最优秀的内容团队依然还是在一线城市。$ _* J! E. d6 o( l' Z5 y& j% O
这篇《什么是武汉?》出自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注册地在北京。据《楚天都市报》对负责人耿华军的采访,这篇爆文在决定选题之初,就组建了一个 9 人团队,其中 4 名湖北人,有 2 人曾在武汉读书。* ~' X1 m* G0 N! ?$ F! y
团队在查阅大量关于武汉的书籍和文献后,发现最大的地理特点是「江湖」,这也是文章的主题。仅仅文章的图片,就花了 10 天时间,从武汉多位摄影师提供的 30G 作品中精选而出。
2 Q7 ?5 l# [: ^8 G这并非是星球研究所的第一篇以《什么是 XX》为题的爆款。早在两年前的国庆,他们的《什么是中国?》就曾刷爆网络,首发平台 300 w+ 阅读,甚至得到了人民日报公众号的转发。0 W: N+ M* w( U6 Y
以“让更多的人爱上地理”为初衷,被称为“手机上的国家地理”,星球研究所每一篇文章爆款背后,从选题到成文,都需要花费 7 到 11 天,成本则是 3-5 万元。看似简单的内容背后,很可能是一个团队数个日夜的精心打磨。% k6 J+ y# w, P
相比之下,二线城市的新媒体则很难花如此多的精力与成本放在一篇文章之上。为了达到日更,追求产出,多数时候是一两个小编在网上找几篇类似的文章进行截取和拼凑,文字相对简单,图片的质量更是无法保证。+ M6 u' Y6 x+ b) c2 c
想象一下如果是一家武汉本地新媒体去写这篇文章,很大的概率是找上几张长江大桥、东湖和黄鹤楼这些景点的图片,再配上热干面、豆皮还有其他早点的动图,最后的落脚点,无非是武汉好吃好喝好玩——这与其他城市的特点并无甚区别,换做重庆、西安或者合肥,也没有违和感。5 P& j/ E M3 {+ ^7 d4 a1 D5 m7 ~
+ {" Y' r& c8 r) o好的内容要花钱8 A; z( d# r! u$ q
这不能仅怪罪于团队的能力问题,成本是一个重要原因。4 j! m0 t1 n: A& {0 `1 E
武汉虽然有百万大学生,号称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但尴尬的是,武汉同时也是全国大学生流失率最大的城市之一,有近 2/3 的人才一毕业即「逃离武汉」。6 P7 B2 |) J, F/ t) j+ V& I- }
2015 年,根据蚂蚁金服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湖北的毕业生是最爱远距离迁移的大学生,多数流向了深圳和北京。知乎上「为什么武汉留不住人才」,吸引了数百个回答。
4 K) S& v$ ]- O, B; x U5 F' l受制于武汉整体薪资水平,相比一线城市,武汉新媒体行业的平均待遇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X0 g; E! N; z, [6 R
3 [8 g/ l! {2 {& R8 ^
除此之外,像北京这类一线城市还能提供更多的职位选择和晋升空间。实际上在北京多数新媒体行业从业者,在工作一到两年就能破万,在武汉已经属于高收入群体。在咪蒙的助理拿着五万月薪的时候,一万月薪的武汉新媒体人,已经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了。
1 r6 [0 w+ m6 i; |新媒体作为互联网行业下的一个子集,逃脱不了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人才是靠薪资留下的。像打造《什么是武汉?》这篇文章团队中的四位湖北人,如果留在武汉做新媒体,试问谁来给他们提供给数万的成本去炮制一篇内容呢?( e/ a* Y2 O& V- Q0 q$ D
随着“先选学校,再选专业,最后选城市”的高考志愿原则逐渐演变成“先选城市,再选专业,最后选学校”,武汉将面临一线城市和成都、杭州等强势二线城市更多的压力。
( y( D3 p- Z) H% s, D1 f仅从成本和人才储备来看,这篇关于武汉的爆文,确实难出自武汉本地自媒体之手。
1 p' \/ |8 d6 G4 h
4 R6 B/ c4 g, q8 Q" F本地号的眼界局限
1 r+ J9 U7 ~- J7 ~新媒体属性的单一化、本地用户群的局限性,也是桎梏武汉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因素。$ R9 W s; `; ]: W: f
2017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仅在头部,影响力排名前一百的新媒体公司里,北京就占据了三分之一。: ^5 G; w) k; y2 N
除了数量上,北京新媒体在种类和领域上也冠绝全国。除了星球研究所以外,胡辛束、同道大叔、虎嗅、新世相等等这些大号覆盖了文化、科技、情感等诸多类型。尤其在互联网公司林立,媒体人、文化人、影视人等扎堆的情况下,更是让北京新媒体行业强手如林。( S) w3 c A# R" |' J( h1 }
除去一线城市本身经济实力带来的巨大优势外,武汉相对其他二线也略有不如。厦门的文艺气质催生了十点读书,紧邻上海的苏杭则孵化出了二更、吴晓波等大号。
9 V H- j5 q, B8 o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4 n5 d1 W: m+ y5 J
在一些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传统新媒体行业并不占据优势的城市,抖音的风靡让他们强势崛起,其中尤以西南地区成都、重庆、西安三者为最。在最新的一份《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西南三城播放量分居前三甲,甚至盖过了一线城市。/ O) w5 t P" D" S5 R2 `- x
通过短视频的城市营销,为西南三城带来了流量与曝光,直接刺激了三城的旅游市场,尤其对于此前经济发展偏弱的西安来说,博取了不少眼球,一跃成为年轻人最为关注的城市之一——而这是一个在大学生数量上与武汉不相上下的城市。, s% D, a/ t9 V; {# {# q( C
不仅如此,机构化的运营也让武汉在新媒体行业上不断掉队。内容电商、网红经济、知识付费等等,逐渐成为新媒体行业未来的变现方式和发展方向。整合了网红、KOL和自媒体的各类 MCN,在越来越重视带货和 ROI 的年代,甚至取代了一部分广告公司的职能。
7 i1 u0 p) [9 T而在全国 MCN 的分布中,甚至没有武汉的一席之地。
& f' T, R9 X- `8 U1 g" d 以同为二线,城市营销的模板成都市为例,在短视频时代,成都共有 9 家 MCN,且多为头部。这些 MCN 主要专注于美妆、休闲、美食等领域,譬如抖音前十的洋葱视频、美妆时尚的摩卡视频等等,可以说在未来的新媒体领域,成都已经是不逊于一线城市的存在。
8 u+ B4 O Q$ H6 t- A8 v7 t$ E/ s这些新媒体强市,普遍特点在于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比如影视类、美妆类、母婴类,这些大的领域所圈定的用户群不局限于新媒体公司注册地,而是框定了人数更多的性别阶层、年龄阶层。& ]8 b2 Z Z- P
相比之下,武汉的新媒体行业还是以本地号居多。网红不少,精细化运营机构却匮乏,最后还是流入了其他城市的新媒体公司。- Q8 c& H5 I; ~+ R! b2 s) O
这种老旧的格局限制了市场,也限制了思维模式。本地号多数时候根本无法负担城市营销的重任,武汉又非旅游城市,最终的结果,本地号一个个沦为本地人的吃喝指南,无法突破地理上的桎梏。+ _$ \' a4 u7 U+ ~
《为什么是武汉?》之所以不会出现在武汉,正因为星球研究局是一个地理大号而非本地号。他们把选题更多地聚焦在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特性,而不是功利性地去哪儿吃喝。正因如此,这篇文章不仅激发了本地人的自豪,同时引起了外地人的兴趣,造就了更大的影响力。+ f8 @! X, Q; @" R* G* X) [2 I5 k
试想,除了旅游之外,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另一个城市的餐厅在哪儿呢?自打这些本地号的定位开始,天花板就注定了。
% P( H9 {: V) p
; U% X2 M2 g/ a h4 [( k劣币驱逐良币5 ^* Z. y# z2 I' k) K+ o) ^
最残酷的,是不断地内耗。8 p# J3 J- V$ q
本地新媒体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本该负担一部分城市营销的职责,但是为什么最后普遍会演变成单一的吃喝指南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变现。
7 P5 I+ `" G) _; N9 M一线城市的一些头部新媒体因为覆盖面广、流量大,因此具备更高的价值,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为其埋单。写出《什么是武汉?》的星球研究所就获得了多家机构两轮、累计近千万投资。) v; a: v& [) y! {
而内容电视、网红经济带来的转化率和现金流,让头部 MCN 变现能力出众,仅靠打造网红生态,为品牌带货、引流,就能变现自足。
+ h+ I+ l) u6 Z8 y' y2 g本地号的变现模式相对更加单一,最大的收入来源还是依靠广告——其中尤以本地餐饮为主。稍加观察不难发现,大部分本地号的内容都与吃喝相关。实际上本地号所推荐的各个餐厅,通常都是软文。# P4 z% V5 w0 T9 n
这里就带来了一个死循环。 ^3 M8 S1 u5 k) ~9 |& L U
长期单一化的运营,读者会产生审美疲劳。一个专门介绍吃喝玩乐的本地号,粘性一定是逐渐减弱的,因为不会有人每天打开文章仅仅为了看家附近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如果是像武汉这种非旅游强市,在外部流量稀少的情况下,那么总体流量是必然下降的。
7 n' E6 l1 D4 Q5 @& k5 B而对于各个餐饮,或本地品牌主来讲,本地新媒体最大的价值就是其流量。我如果要投一家本地号做推广,一定是选预算内,阅读量或粉丝量最高的一家。
1 z7 l: ~1 M8 v* \& c6 U& G6 ~+ S本地号的同质化,导致每个本地号在质量和内容上大同小异。为了变现,就只能在数据上做手脚——简而言之,用技术手段作弊,把数据做好。业内俗称数据维护,或者更直白一些的刷量。7 P2 Z8 p1 x9 i6 q: ^, `& b% j
传统企业对新媒体内容好坏的判断并没有标准可循,只能选数据最好的一家。这就导致了最终结果,如果你在武汉(一些其他非一线城市同理)做一个本地号,即使主观上你不愿意刷量,但是同行都在刷,为了生存,你也不得不刷。
7 v7 t7 `8 D2 }# q1 y/ x5 a为此,我的好友阿尚叔曾对武汉的本地号做过三轮数据监测,结果令人震惊。第一次他选取了 武汉吃货、武汉吃喝玩乐、武汉吃货王、武汉热点和指尖武汉 五家头部本地号,结果无一例外,全军覆没,全部数据异常。: k6 ]+ c& v1 q9 W% B
比如以「武汉吃货」为例,2018 年 2 月 12 号的头条《出道 28 年,他家就是汉口炸炸的代名词》阅读数 44079,点赞数 55——稍有经验的新媒体人应该能感觉到,这个比例是有点失调的。" s- Y7 N( b$ r+ g
如果有读者不清楚这个比例的话,就以我们自己公众号为例。上一篇文章的「在看」是 46 的时候,对应的阅读数是 1918。同时,这篇文章阅读的增量也稍显异常,在晚上 9 点 11 分发布后到 11 点 46,阅读数持续增长到放缓,与点赞比例吻合。: g+ }( K+ w, p- q" M
但从 11 点 46 分到半夜 12 点 16 分,半个钟头内阅读狂涨 20000 以上,而点赞数则只涨了一个。
1 T* v9 `$ F, G: b% e! K 7 O: t3 O! w3 E: H! |, W$ P8 M
其今年一月份的一篇头条文章也是如此,在深夜四十分钟内数据飙升两万,不太符合正常的数据增长和人的作息时间。其他四家号问题大同小异,都是在短时间内阅读数暴涨,或与点赞数不匹配,或在时间上存在问题,总之,与自然量看起有较大出入。据阿尚叔所说,在调查本地号以来,初探就全军覆没的,武汉是第一个。4 ], ?" R! a2 X6 {# [ x
第二轮监测选取了十个本地号,比第一次稍好,有一个数据正常,到了第三轮,总共监测了 33 个武汉本地号,结果是只有 5 家是正常的。在此也不一一罗列数据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阅读阿尚叔的文章:刷量的公号,请你们放过那些小老板吧 | 阿尚叔* B- X+ Z" \4 Z5 s6 [6 ]6 Z* s
总之,从数据监测的角度来讲,武汉新媒体行业的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市场就这么大,竞争激烈,刷量成了一个业内常规做法。
- H- W. G; O3 X, R) O5 j2 k7 \6 s; G$ o8 u% L4 W, j
在这样不断内耗过程中,首先损失的是信任。
0 W g& C. ?$ S0 r) C4 E" }2 ^" x本地商家通常不是什么大集团,一些刚开业的餐厅资金方面更是捉襟见肘,牙缝中的预算最后带不来转化,对他们来讲是绝大的打击。在这个死循环中,商家只能追逐更高的数据,本地号在流量下降、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情况也只能继续往高了刷,泡沫越吹越大,最终有破灭的一天。
' _( B1 V; S# n/ H# J而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劣币驱逐良币,沉下心做内容变得尤为困难。本地新媒体做不出《什么是武汉?》这样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 L. Z1 I. r7 P+ V
武汉是一座硬实力不错的城市。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人数最多的大学生,有国家钦定的战略地位,有不错的经济发展,有种类繁多、历史悠远的过早文化,还有风景秀丽的大江大湖。而相对的,软实力的缺失则是这个城市多年的顽疾——这本应是新媒体行业去补足的。7 q- r: q$ c6 Z* d9 ~. T
当武汉人纷纷转发《什么是武汉?》时想必他们真心为自己的家乡自豪,外地人的转发,一定也是这座城市确乎有着一些吸引人的地方。暂时掉队,不意味着没有未来。希望下一次再写到武汉时,题目能从「为什么武汉新媒体不能」变成「为什么只有武汉新媒体能」。
: } F4 V2 [. r: l武汉的新媒体人唯一需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过去和观察现在。毕竟,只有自省才能进步。
9 }4 I' s# ~$ a+ G参考资料& r# F; p0 g# N
/ I, g# r) I; R: O- 《什么是星球研究所》
( w. ?9 ]# C+ B' Y+ x1 N - 《人才流失严重,武汉市委书记要求 5 年留下百万大学生》
' n- x0 f" a* I& Z2 J. N, b - 《中国新媒体版图:你的城市属于哪种 style》0 R$ a) w# O- g% p, B
- 《5 个城市号全军覆没,偌大武汉,不刷量的自媒体有几家?》
. ^4 ~2 T& v' | - 《MCN 图谱 | 8 大城市,63 家头部机构,当网红达人,你该去哪?》
9 f0 B9 v+ F) w8 p( i) s2 v9 { - 《“抖音之城” 的城市营销学》
4 U2 Z/ _' Q* X* i ***
& Q) u( \3 J/ M& p8 L+ d, |本文转自公众号「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作者许北斗,编辑秦言。文章不代表新榜观点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b1 @8 ]- q7 Z, v' F& [, r9 b% c- Q* `- V: ?6 {
" k; Y% k% O2 B: H, v) t
* J2 b, c2 t" \3 e7 @
0 P0 U6 ~4 R5 g, b: ]* Z, H. t; B" X. `5 I9 \0 |, R% c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aTSH0F
, p9 W R$ f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