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挑西瓜的时候,要么听声辨音,要么给西瓜相面,要么干脆就凭运气。可蚊子会选择谁作为大快朵颐的对象呢% C2 J4 [8 @: P2 n7 t7 H
2 ~2 k7 o; K& M3 o$ H I& {
科学研究表明,蚊子也有类似的“挑瓜术”,只不过,它们关注的,是人的一些生理指标。
# d# q% Y% E o# X( A1 E* k1 S& x . F& n2 z2 P/ c8 d, v, W: ^
蚊子靠什么来选餐+ o+ T6 ^. L! X8 o b( }( ?
3 t7 |! x* n- M, }+ F
蚊子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其口味,主要依据是人身上的化学信息。
5 O( Y2 h, x9 ^% _ O' N
1 f% w7 R- }. a( `. s8 ^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昆虫学家乔普·范·龙发现,蚊子会根据二氧化碳的“痕迹”寻找“美食”。当人们呼气时,从肺里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非立即与空气混合,而是暂时形成类似面包屑那样的团块状气流。蚊子跟踪的正是这种气流。通过特殊习性和感觉器官,蚊子跟踪人体留下的细微化学痕迹寻找叮咬对象。蚊子能根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痕迹辨别方向,为了更好地感知到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地方,它们会花更大的力气逆风飞行。& z' C' J' w6 l* c6 p c* o: W
5 a3 o& \* b; ^- |7 M+ R2 ]; t. x 蚊子猎食的时候会用上所有的感官,但“嗅觉”更重要,研究发现,新陈代谢更快、体温更高、汗水更多的人更可能被蚊子叮咬。
, n$ U: C3 [1 E0 w % c0 V7 e! f( k4 l
我们身体产生的乳酸、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吸引蚊子。乔普·范·龙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痕迹,蚊子会锁定距离50米以内的“目标”。当蚊子靠近(距离小于一米)一群潜在的“受害者”时,它们的感觉器官开始读取各种参数,例如皮肤的温度,上面是否有蒸汽和颜色等。总体来说,色香味俱全的人会成为蚊子优先选择的进食目标。
. i* Y' P* G' V7 T$ c 3 F6 H8 e& o b8 r% a9 U, w% m n5 z
蚊子选择这个人而非另一个人作为叮咬对象,其依据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皮肤上微生物菌落产生的化学成分。皮肤上的微生物会产生一种由300多种不同成分组成的“化学花束”。科学家指出,它的成分取决于环境和人的遗传结构。此前有研究显示,和其他男性相比,皮肤细菌成分更多样的男性被蚊子叮咬的可能性更低。
; {* P! c% \. K2 v7 p
7 S6 R9 Y4 c9 f0 T 蚊子偏爱“醉人” S& }6 G' c: l6 ?
& h: a9 b# `, A7 Z
皮肤上散发的化学信息和遗传有关,这让一些人天生就容易被蚊子叮咬。不过,一些后天行为也会让人在蚊子眼中变得更“美味”,比如喝酒。就像有些人喜欢吃“醉鱼”“醉虾”一样,蚊子偏爱“醉人”。研究表明,饮酒之后人体呼出的乙醇会增加对蚊子的吸引力。酒中的乙醇及汗液中所含的微量乙醇,可能向蚊子们发出信号:美食在此。
h1 ^% c, V$ \ # v. j! ?. h5 V5 \. a
有趣的是,蚊子会享受带有酒精的血液,但不会因此而喝醉,它们不会飞着飞着一头从空中栽下来。喝掉10杯酒的人,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可能到0。2%。然而,如果蚊子喝了这个人的血液,相当于这10杯酒的酒精强度被稀释到了二十五分之一。因此酒精很可能在刺激蚊子的神经系统之前就被中和掉了。4 V% p1 Y5 F4 E, E4 i8 c8 L
: o4 r* g7 |. J7 |+ d z0 u& k7 M0 v7 f 让蚊子看不到人?8 k# d) ]. [* |
7 r0 G, O0 ~8 C+ G" p z 生物学家们弄清了蚊子在寻找受害者的过程中怎样识别人类的化学气味,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可以研究让人在距蚊子50米探测范围内“隐身”。
+ V9 H$ I. N2 { $ _7 K J5 U$ O
“可以将干扰蚊子的气味添加到现有的驱虫剂里,如避蚊胺。可以说,我们的发现将让蚊子看不到人。”美国佛罗里达州国际大学迈阿密分校的学者马修·德赫那罗说。' P I& u. G$ R) T5 D9 a
- e J/ G1 N+ i 让人成为“看不见的美食”虽然有效,但百密一疏,还是会有化学信号漏出来,吸引蚊子。因此防蚊时不但皮肤上要喷洒驱蚊剂,也要在衣服上喷洒驱蚊剂。
2 Y1 L+ u2 U2 Z
, L$ ]9 }' s+ l0 s- t2 Q) P- w( H$ f. _ 使用驱蚊剂时,千万不要吝啬。不少人使用驱蚊剂时只在耳朵后或者手腕上喷洒一点,这样的效果较差,因为这不会建成一个场。关键是,只要你漏喷了一个地方,就会被蚊子找到。
9 P4 I2 A$ x) f9 n$ v # A- M/ f! d" W. y4 }
如果做好了各种防护,仍成为蚊子的大餐,那就只能去研究被叮咬后的补救措施了。
0 n, m9 D2 t6 b8 z8 @. n: D% A4 s7 J' X# k$ Y4 W
来源:http://www.rensheng5.com/yilinzazhi/xzts/id-179132.html1 s, ~4 z2 U; M. L& u/ Q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