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巍只是一个 " 疯狂 " 的人。
1 J- U5 q! U; m) T: A. I# |* z疯狂的人有两个特征,一是拒绝适应社会规则,二是希望用出格的行为,把自己的意志转变为社会意志。& Y1 T/ T: Q6 ]8 |& d4 _
希特勒如此,梵高如此。: n: l3 M5 W3 V9 Y8 S) Q% p
不相信沈巍疯狂想法的人是纯理性的人,他们了解社会规则,并遵循规则,将自我意志与社会意志实现了融合。
}2 z" U: B* d6 E4 e6 P( [7 X9 X5 F此外,就剩下半理性的人。. ^$ }2 {% h- S4 g( s8 h4 Q1 S/ t
他们模糊知道社会规则,大部分时间遵循规则,然而一旦涉及自我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判断,往往就会陷入媒介的陷阱,情绪成为主导,笃信媒介的判断即公众的意志,并在帮助制造新的情绪中乐此不彼。
4 o5 n; ~* Z+ T6 F9 M6 ?阴谋论点地讲," 大师 " 的诞生,很有可能是一个某平台精心策划的舆论传播的样本。
* b S; E' H" s$ [1 f$ C& e6 a5 w: \2 W沈巍则是个中的牺牲品,媒介给了他出列的位置和力量,民众对 " 大师 " 这个词的逆反判断造就了一种偶像权威,而他作为下个情绪的跳板,不断被延伸出新的话题——沈巍是不是骗子?大师到底怎么界定?媒体报道是否虚假?我们关注的到底是什么?& ~ a" Z5 F# ^4 ]9 H; J8 `( G* Z1 T; T
出列的沈巍
4 ]& ?+ K: Q- x( w1 s让一个传播议题引发关注,不在于全平台矩阵式地发布。而在于让这个议题在渠道和话题性上出列。! l* F2 u3 n3 I/ `" l
沈巍是绝佳的出列素材。
( c0 D: R- B5 y* P+ O. Y: U+ h, ~: v6 L上海的流浪汉多到可以组建一个方阵," 流浪 " 单独而言是一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 " 大师 " 则不同,在年初翟天临事件爆发后," 大师 " 是被贬值的,这种大的舆情背景下,让公众加剧了对 " 正规学者 " 的不信任。
; |" M" K; x, N% W4 F此外,在长存的信息鸿沟下,中国的民众对 " 民间偏方 " 是有独特倾爱的,扫地神僧、高手在民间等情景刻画深深扎根,造成 " 流浪 "+" 大师 " 有了刻板印象和逆反舆情的双向叠加。; U- u5 L/ \4 Z- I) H. f& I% h
" 流浪大师 " 成为沈巍出列于普通流浪汉的第一重要特征划分。
/ H( h- p# z& |- Z+ I从内容角度看也是如此,媒体的内容仿佛精心策划,在前期报道中 " 流浪大师 " 始终是这场大剧的 " 关键帧 ",而沈巍是被淡化的,直到需要进一步解读,沈巍才作为个体单独进入公众视野。
6 i# [* r6 m! G6 a) _确切地说,是先有 " 流浪大师 " 后有 " 沈巍 "。, r, [% ~6 f; [, g( K R% W( e# s# W3 ?
在完成 " 流浪大师 " 的流量聚焦后,公众被吊足了胃口,媒体不断抛出的问题是——流浪大师到底是谁?为什么他被称为大师?) |' l& Y4 i( z0 v) Q
随后在议题变成话题后,沈巍进一步被完成了作为个体的出列。
6 X1 m2 ~1 y0 {8 W8 h0 j# S- t& B流浪汉的形象、流浪时间、复旦毕业、公务员、妻子死于车祸、熟读四书五经,这几个关键词建构起了沈巍的整体形象——悲愤、怀才不遇、自我放逐,在虚实的信息叠合下沈巍成为一个怀才不遇的落魄读书人。
! b0 U8 G; L+ n4 O$ _1 y弱者的的感同身受,激发了大众的潜在的同理心,感动和叹息被媒介绑架,被媒体进步一步放大的 " 做官者不应与民争利 "、" 送给年轻人 12 字 " 等鸡汤真言,让落魄的读书人正式成为——流浪的大师。
" \, ?& P' W. U u* S! V. X! I群像没有生命,有生命的永远是有故事的个人。至此,沈巍完成了群像特征和个体特征的双重出列。
, s9 D8 f/ K9 |' K4 _( ?除了出列,传播的完成还需要链接。# }# |# R8 m5 n8 S$ S8 z- C
出列之后,媒体的进一步解读和某平台的 " 跟风 " 推荐,提供了无数个继续发酵的链接点——沈巍身世之谜、沈巍与父亲的故事、沈巍与家庭邻居的矛盾等,传播字符的沈巍化让流浪汉这个群像,真正落脚到有血有肉的个人。6 Y* b7 T3 ~; x" O2 U* ]- |9 Y
大众可以读得懂流浪大师的故事,并能附上自己的解读。
8 a4 k' ~7 }' b0 L& H( h4 F而技术层面,新型媒介的介入,同步放大了传播的链条,视频更好地彰显出沈巍的形象和 " 大师 " 的风度,追捧、跟风则加剧了流浪大师这一传播炸药的当量。
: H. d! r: e. b9 J7 o3 E% z终于,出列的关注聚焦和内容 / 技术提供的链接点,让原本捡垃圾流浪这个原本存活时间短的社会现象,变身为一个持续性久的寻求认同的传播话题。3 d2 U8 a0 y; u m9 a- o
出列的沈巍,自此完成了从现象变成寻求认同话题的传播闭环。
4 f: H; `! u# x; t* r" 大师 " 的诞生?' i2 M0 u! G. {! H. s+ `+ ^% Y) G
随便聊天没毛病,寻求认同最致命。* Z3 q v) |. }8 y( y* L
沈巍的疯狂有错吗?我认为是没错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的梦想的权利,天赋人权,9012 年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基本的人权自由,毕竟,爱读书和收破烂并不冲突。
, M7 N3 n4 |# f ~如果说偶然在路上遇到沈巍,与之攀谈,你会觉得一个流浪汉这么有礼貌,分析问题还头头是道,对你个人而言绝对是一次奇特的生命体验,然而你肯定不会认为他能在学业或者事业上给你提供像叔本华、卢梭,或者马云、巴菲特一样的高端见解。
. n" p' l) c5 [" ~成功人士,或者说大师的附加值,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认同和价值判断。
- B; J3 x6 E( d6 v" 流浪大师 " 挑战的永远不是个名号,也不是想将沈巍个人推进清华或者北大。本质上,流浪大师想要颠覆的是整体的,历时上千年所形成的社会共识和对有用信息的价值判断。* p' U9 _0 w6 @ [
我们认为王国维是大师,这个是主流舆论,是由精英阶层、权威组织、公众形成的共识性认同。而 " 流浪大师 " 则不是,它的形成单独只有公众层面,所以这不是主流,而是次主流。
* b, i4 G2 A' f% W& M( y( J本身次主流是无害的,如果 " 流浪大师 " 作为娱乐内容,它的告知性还能够起到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但我们反对的是——媒介让其成为了一个种反智思潮,以至于人人拿反智为乐,甚至用反智收割流量价值。
+ V! M" N* W8 q( x" ^6 [反智是一种逆主流,逆主流肯定是有害的。! |, m: n0 d! N/ D8 o
一方面逆主流是一种负面的关注聚集,这种聚集会消解现有的正向的价值判断,让底层的信息崩解,继而造成社会的崩塌;另一方面,逆主流的信息无端增加了整体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熵,让大家无法准确找到有用的信息。
. G+ x1 r, E& ]对于大师的反智就会造成一种迷思,以至于假设流浪大师成为一种历史例证,往后对于大师,经验的判断就无法形成准确的解读,长此以往,很多的有用的信息更是无法自证其有用。
# S5 D$ ?7 {; K3 @: f勺子能杀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勺子被列入为军备竞赛的名单,成为核武器,并被所有人认可。$ J1 ^8 Q0 G% P; r3 E% ?
当然,沈巍不是勺子,其人也是不反智的。反智的是媒介哄抬的这种情绪。
, R* S; Z( I1 ^3 ~想要当官的沈巍甚至是无辜的,或许他本身也有想红的企图心,但媒介的力量再次向我们证明,媒介是个探照灯,照到哪里,哪里就被关注。
2 A3 B( m" j8 h7 W5 x7 s令人不安的是,这个探照灯却极其容易被操控,被操控之后,照亮的海面下也很难阻隔追逐关注额外价值的嗜血鱼鲨。
+ Z0 z+ a- s) C; q5 k3 ]8 e探照灯下,所有人关心的是 " 流浪的大师 " 这一称号,没有人会以沈巍检垃圾的行为作为榜样,也不会有人一直记住大师说的心灵鸡汤。
9 o& O: u4 p! v: P因此," 被大师 " 的沈巍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是怎么 " 被诞生 " 的。只是,等到他再想要回去捡垃圾时,才会发现曾经的自己早就躺倒在了那个血肉模糊的梦里。" r1 `8 `8 d2 V% `, A1 `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5 O: ~# U$ c; ]7 K( D
本文由 翁章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1678.html
) |! M* S4 R0 M* I4 W# t" y. g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 k: e5 R/ u+ A. E' A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虎嗅 App 猛嗅创新!
* ] a% n8 v' L W e. ?& F$ _4 h2 A% l3 t6 T v, U
来源: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c9de5dd77ac644fc46752e2/
1 a4 F4 z# n)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